2005年2月20日下午4时55分,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时间。
温州境内金温铁路K230+800米处,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地点。
李学生,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名字。
这位从河南商丘来温务工的青年,为了救两个小孩,奋力冲向铁轨,在疾驰而来的
火车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用生命写就的悲壮,诠释了一个普通公民在面对危难时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他在无数陌生人心中留下了真挚的感动和牵挂。
“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新春伊始,瓯越大地被一种深切的感动萦绕着。
“知道李学生的故事后,我觉得不去看看他的家人心中不安。”80多岁的陈金莲老人,揣着邻居们凑的1550元钱,坐着公交车,从温州市区龟湖路一路颠簸到城郊接合部的黄龙街道箬笠岙村,只为了去向李学生的父亲说一声:“李学生了不起,虽然他不是温州人,但我们也为他感到骄傲。”
李学生,36岁,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人,来温务工已近8年。今天上午,感佩于李学生舍身救人的义举,他生前的老板、工友、老乡还有许多自告奋勇的热心市民要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位普通外来务工者,将就此永远定格,定格成为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
当李学生救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众多热心市民和单位赶去探望他的亲人;当英雄的离去令身后的老父幼女生活陷入困境的消息传出后,温州社会各界发起了大规模的募捐行动。温州日报和鹿城区委宣传部开通了一条募捐热线,团市委开通了一条募捐热线…… 而直接赶去李学生亲人暂居处送爱心款的热心市民更是不计其数。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三个企业数百名同样来自远方的外来务工人员,凑起了近2万元,表达对他的敬意。短短 7天时间,超过22万元的善款,通过各种途径送到了李学生家人的手中。22万元,几乎每一元都代表着一个人的感动。
一名主动出手帮助英雄处理身后事的志愿者、温州市民叶青说:“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工,真诚善良、朴实挚拙。但是,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临危不惧的背影,沸腾了温州人的热血
所有的感动源于7天前的一个“偶然”。
事发那天下午,在温州市鹿城区箬笠岙村金有利皮鞋厂当门卫的李学生,很开心地迎来了几位老乡,准备一起包饺子吃顿家乡饭,可惜少了老家饺子里必有的大葱。李学生说:“难得老乡们来吃顿饺子,怎么也要吃个地道的,我去买葱。”他起身离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金有利皮鞋厂和菜场间隔着一条金温铁路,李学生从菜场买了大葱返回时需横穿铁轨。这时正是下午4时55分,他正匆匆行至铁道边,不远处传来的火车轰鸣声,让他停下了脚步。但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突然看到,两个孩子正呆立在铁轨中央,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如巨兽般一寸寸逼近。
“李学生突然冲上铁轨,拽住男孩的手,使劲向铁路外摔去;又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小女孩往前直冲到路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火车挟着高速行驶带起的强风疾驶而至…… 当火车终于刹住,李学生和小女孩都已被撞倒在铁轨上,满身鲜血红得刺眼。只有那个小男孩,沿着铁路路基滚下后安然无恙。”目击者王文岗寥寥数语,再现了这壮烈的一幕。没有人知道李学生在冲上去的那一瞬间是否有过犹豫,没有人知道在他倒下时,心中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他最后留下的却是一个临危不惧的背影,正是这背影,沸腾了温州人的热血。
“他是温州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楷模”
一个人留在旁人心中的记忆往往是若干个瞬间。一个个瞬间,也许悲伤,也许诚挚,也许温馨,也许凝重,交错折射出了一个人完整的形象。
商丘市中华楼村,一个冬天的清晨,李学生14岁。
戚云芝大娘早饭烧到一半,就去哄哭闹的孩子,结果母子俩都迷迷糊糊睡着了,全然忘记了锅里还烧着面条。水烧干了,锅烧焦了,火苗点燃了厨房,可戚大娘毫无知觉。这时,去上学的李学生刚好经过,他马上冲进火场,使劲摇醒戚大娘母子,将他们从熊熊烈火中硬拉了出来。出来不一会儿,大火就烧垮了房门。戚大娘回忆说: “那之前,李学生刚学了英雄邱少云的课文,来跟我说,一个人不但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有个名堂,要死得有价值。我还以为这个孩子是随便说说的,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救了我们母子俩。”
温州境内金温铁路K230+800米处,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地点。
李学生,一个值得所有温州人记住的名字。
这位从河南商丘来温务工的青年,为了救两个小孩,奋力冲向铁轨,在疾驰而来的
火车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用生命写就的悲壮,诠释了一个普通公民在面对危难时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他在无数陌生人心中留下了真挚的感动和牵挂。
“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新春伊始,瓯越大地被一种深切的感动萦绕着。
“知道李学生的故事后,我觉得不去看看他的家人心中不安。”80多岁的陈金莲老人,揣着邻居们凑的1550元钱,坐着公交车,从温州市区龟湖路一路颠簸到城郊接合部的黄龙街道箬笠岙村,只为了去向李学生的父亲说一声:“李学生了不起,虽然他不是温州人,但我们也为他感到骄傲。”
李学生,36岁,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人,来温务工已近8年。今天上午,感佩于李学生舍身救人的义举,他生前的老板、工友、老乡还有许多自告奋勇的热心市民要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位普通外来务工者,将就此永远定格,定格成为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
当李学生救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众多热心市民和单位赶去探望他的亲人;当英雄的离去令身后的老父幼女生活陷入困境的消息传出后,温州社会各界发起了大规模的募捐行动。温州日报和鹿城区委宣传部开通了一条募捐热线,团市委开通了一条募捐热线…… 而直接赶去李学生亲人暂居处送爱心款的热心市民更是不计其数。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三个企业数百名同样来自远方的外来务工人员,凑起了近2万元,表达对他的敬意。短短 7天时间,超过22万元的善款,通过各种途径送到了李学生家人的手中。22万元,几乎每一元都代表着一个人的感动。
一名主动出手帮助英雄处理身后事的志愿者、温州市民叶青说:“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工,真诚善良、朴实挚拙。但是,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临危不惧的背影,沸腾了温州人的热血
所有的感动源于7天前的一个“偶然”。
事发那天下午,在温州市鹿城区箬笠岙村金有利皮鞋厂当门卫的李学生,很开心地迎来了几位老乡,准备一起包饺子吃顿家乡饭,可惜少了老家饺子里必有的大葱。李学生说:“难得老乡们来吃顿饺子,怎么也要吃个地道的,我去买葱。”他起身离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金有利皮鞋厂和菜场间隔着一条金温铁路,李学生从菜场买了大葱返回时需横穿铁轨。这时正是下午4时55分,他正匆匆行至铁道边,不远处传来的火车轰鸣声,让他停下了脚步。但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突然看到,两个孩子正呆立在铁轨中央,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如巨兽般一寸寸逼近。
“李学生突然冲上铁轨,拽住男孩的手,使劲向铁路外摔去;又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小女孩往前直冲到路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火车挟着高速行驶带起的强风疾驶而至…… 当火车终于刹住,李学生和小女孩都已被撞倒在铁轨上,满身鲜血红得刺眼。只有那个小男孩,沿着铁路路基滚下后安然无恙。”目击者王文岗寥寥数语,再现了这壮烈的一幕。没有人知道李学生在冲上去的那一瞬间是否有过犹豫,没有人知道在他倒下时,心中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他最后留下的却是一个临危不惧的背影,正是这背影,沸腾了温州人的热血。
“他是温州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楷模”
一个人留在旁人心中的记忆往往是若干个瞬间。一个个瞬间,也许悲伤,也许诚挚,也许温馨,也许凝重,交错折射出了一个人完整的形象。
商丘市中华楼村,一个冬天的清晨,李学生14岁。
戚云芝大娘早饭烧到一半,就去哄哭闹的孩子,结果母子俩都迷迷糊糊睡着了,全然忘记了锅里还烧着面条。水烧干了,锅烧焦了,火苗点燃了厨房,可戚大娘毫无知觉。这时,去上学的李学生刚好经过,他马上冲进火场,使劲摇醒戚大娘母子,将他们从熊熊烈火中硬拉了出来。出来不一会儿,大火就烧垮了房门。戚大娘回忆说: “那之前,李学生刚学了英雄邱少云的课文,来跟我说,一个人不但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有个名堂,要死得有价值。我还以为这个孩子是随便说说的,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救了我们母子俩。”
![](http://image2.sina.com.cn/dy/s/2005-02-28/U1044P1T1D5958199F23DT200502281616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