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海盗家园吧 关注:16贴子:3,604

古今地名对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IP属地:上海1楼2006-06-21 17:03回复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萨中心。七世纪建。 
    大胜关——①在河南罗山县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陈友谅后,改为大胜港,在此置关。 
    大庾岭——五岭(湘赣与粤桂间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之一,汉武帝时庾将军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岭。唐张九龄、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内。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层,武则天时增至十层,今存七层,高64米。 
    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国南部北大年港一带古国,明人纪载常见。 
    大宛——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国都贵山城,在今卡散赛。 
    大食——唐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原语为波斯一部族名称。 
    大秦——亦作犁轩。汉称罗马为大秦。 
    大夏——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脱离塞琉西王国独立。公元前130年左右为大月氏所据。后为阿拉伯人所并。 
    大西洋国——明人指葡萄牙。 
    大吕宋国——清初称西班牙为大吕宋,菲律宾的吕宋岛为小吕宋。 
    万年——古县名,汉置,与栎阳同城而治,在今陕西临潼北。北周移治长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兴城,万年亦随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南锦江上。 
    万里长沙——古指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又“万里石塘”、“万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阳——今河南潢川西。三国至隋唐有弋阳郡、弋阳县。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为上元县。五代吴在此分置上元、江宁二县。民国并入江宁县。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唐时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龙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②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 城县南白城。


    IP属地:上海2楼2006-06-21 17:03
    回复
      上郡——古郡名。秦汉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陕西富县。唐上郡即绥州,治今绥德。三个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上党——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壶关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镇。元至元28年(1291年)置县(以《元史·世祖纪》为据)。 
      上庸一一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隋时移县治至今竹溪县东南,宋并入竹山县。 
      上蔡——周蔡国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阳,另在今上蔡县地置上蔡县。 
      山左——山东省旧时别称,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 
      山东——秦汉时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始成为政区名称。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省。 
      山西——原为与“山东”相对的地区名称。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阳——①今江苏淮安,晋山阳郡、山阳县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东,汉置县。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得名。秦置县。隋改会稽县。唐在此分置会稽、山阴二县。民国并为绍兴。 
      山南——意为秦岭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与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称兴元府,今汉中)。辖境南至重庆至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为山前。 
      山阳渎——公元587年隋文帝所开江淮间运河,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 
      川边——1914年置川边特别区,治康定,辖区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1939年并入西康省。 
      广东——今广东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汉属交州,三国吴分属广州、交州,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元分属湖广、江西二行中书省,明设广东省。 
      广宁——明广宁卫在今辽宁北镇,辽东镇在此地。 
      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见“广东”条,元属湖广,明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为广西省。1958年建壮族自治区。 
      广州——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广州,辖境兼有今广西一部。以后辖境逐渐缩小。今广州市即古广州治所番禺。 
      广武——古城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中隔一涧。为刘邦、项羽对峙处。 
      广信——明广信府,洽上饶(今属江西)。民国废。 
      广陵——秦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广固城一—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 
      义兴——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宋避太宗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宜兴、溧阳,隋废。 
      义阳三关一—南北朝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有平靖(今信阳西南)、黄岘(今信阳南,宋以后名九里关)、武阳(今罗山县南)三关。 
      卫国一一西周初封时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迁楚丘(今滑县),后再迁帝丘(今濮阳)。最后迁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卫辉路(府)——北周置卫州,治朝歌,唐移治汲县。1260年,元升为卫辉路,辖今豫北新乡等地。明改卫辉府。清兼辖今封丘、兰考一带。民国废。 
      卫藏——西藏旧时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称。 
      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又涞源县在隋唐辽、宋、金、元时名飞狐县。 
      小沛——汉沛县(今属江苏)别称。 
      小金川——发源于邛崃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间改土归流,为懋功屯务厅。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荐福寺内。唐景龙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层,今存十三层,高43.3米。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县。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清嘉庆时废。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 
      马陵——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战国时田忌、孙膑破魏庞娟于此。 
      马嵬坡——在陕西兴平西。 
      子午道——从杜陵(今西安东南)穿南山(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县。西汉末开。南北朝时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宁陕县。


      IP属地:上海3楼2006-06-21 17:03
      回复
        四川——1000年以前无此地区名。l001年,宋将西川路、峡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称川峡四路,以后始有四川之名。 
        四大镇——明清以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今广东佛山)、汉口镇为四大镇,因四处工商业繁荣得称。 
        出河店——阿骨打破辽处,在今黑龙江肇源西。 
        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大同)。 
        仙人关——南宋吴蚧破金兵处,在今甘肃徽县南。 
        白下——旧时南京的别称,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入又筑白下城,故名。 
        白门——旧时南京的别称,因六朝建康南门宣阳门又名白门,故称。 
        白马——秦汉白马县在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当时在黄河南岸,白马渡口在今滑县东北,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沟——①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此白沟在今河南浚县西,经修治后水量增加,连同与它接连的清河,成为河北水运干线,至隋为永济渠取代。②宋辽界河,指巨马河,从今白沟河店以北向东流,经霸县、信安镇北,东至今天津。明永乐末改道南流,再折向东,故道遂堙。 
        白马寺——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于洛阳城西(今洛阳东郊)仿天竺式建。 
        白龙堆——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间的砾质荒漠,因流沙堆积,蜿曲如龙,故名。亦称龙堆。 
        白帝城——东汉初公孙述所建,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公孙述自以为是白帝,故以此为山及城的名字。 
        白山黑水——长白山与黑龙江,旧作东北地区的别称。 
        白沙瓦——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距开伯尔山口仅16公里,为交通要冲,法显、玄奘都曾来此。 
        瓜州——一敦煌一带,古为允姓之戎所居,号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今县西),辖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晋昌(今安西东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 
        瓜步——江苏六合东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镇,称瓜步镇。 
        令支—一指今河北滦县、迁安一带。齐桓公灭令支,即在此地。汉晋有令支县,在今迁安西。 
        令居——汉魏有令居县,在今甘肃永登西北。汉护羌校尉驻此。 
        外黄——秦置县,在今河南民权西北。唐废。 
        处州——隋置处州,唐曾改括州,后复原名。治所先在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东南),元移今丽水。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句章——秦置县,在今浙江余姚东南。东晋后期移今宁波南。唐初曾为鄞州治所,公元625年撤销。 
        句注山——亦作陉岭、雁门山、西陉山,在今山西代县北。 
        玄武门——唐长安宫城北门,即太极宫北门。建大明宫后,其北门亦名玄武门。 
        兰亭——绍兴西南兰渚,有亭名兰亭。今亭系1673年重建。 
        兰陵——战国楚置兰陵县,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置兰陵郡,治丞县(今枣庄峄城镇南,在古兰陵县西)。东晋侨置于江南,郡治(县)在今江苏常州西北,后称南兰陵。隋与金均改示县为兰陵县,治兰陵镇。元初废入峄州。 
        汀州——唐开元时置,治长汀(今属福建)。明清为汀州府。民国废府。 
        汉中——战国楚置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汉中地区为梁州,治所均在南郑。784年后为兴元府,宋府治南郑移至今汉中市。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解放后于南郑原地设汉中市,另置南郑县。 
        汉阳——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汉皋——汉口的别称。皋意为水边之地。 
        宁州——晋在今云南置宁州,治所在今曲靖,其地兼有黔桂各一小部。梁末废。元也在云南置宁州,所辖仅今华宁等数县地。元又于今江西修水置宁州。1801年,清改为义宁。又今甘肃宁县,西魏置宁州,以此为治所。民国废。 
        宁江州——辽置,治混同(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金废。 
        宁远——明宁远即今辽宁兴城。清乾隆时在固勒札(今伊宁)筑宁远城。1888年改县,民国改名伊宁。 
        宁波——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为宁波。


        IP属地:上海8楼2006-06-21 17:05
        回复
          宁夏——元在西夏故地置宁夏行省,以西夏故都为中兴府,改宁夏路。后将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省。明宁夏亦属甘肃,又为九边之一。清有宁夏道,辖宁夏府。民国废府留道。1928年以甘肃宁夏道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置宁夏省。解放后,于1954年废宁夏省,县市归甘肃,两旗归内蒙。1958年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古塔——清宁古塔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康熙初于今县城处筑新城。 
          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 
          永乐——宋永乐城在今陕西米脂西。 
          永州——隋置,治零陵(今属湖南),又辽亦有永州,在潢河与土哈河(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 
          永安——①今山西霍县,旧名永安,隋改今名。②明中叶于今广西蒙山置永安州。民国改蒙山县。 
          永昌——东汉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置永昌郡,治不韦(今保山东北)。东晋时废。 
          永顺——明清土司有二永顺,一在湖南,治今永顺县;一在广西宜山县境。 
          永嘉——温州原即永嘉,今永嘉于1949年自温州分出。 
          永乐宫——即纯阳宫,原在山西芮城永乐镇,今照原样迁至县北龙泉村五龙庙附近。传为吕洞宾故居。元明清迭经修建。有精美壁画。 
          永兴军——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辖今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为京兆府路。 
          永安宫——在今四川奉节。刘备驻白帝城,建此宫。 
          永宁寺碑——明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城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山上,两次立碑。原碑今在俄罗斯伯力博物馆。 
          弘农——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 
          尼布楚——在黑龙江北源石勒喀河与尼布楚河(即涅尔查河)合流处。本蒙古人牧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为俄国所占,俄名涅尔金斯克。 
          司州——三国魏、西晋、北朝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东晋南迁不设,南朝在淮南地区设司州,刘宋初置治悬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阳(今信阳)。 
          奴儿干——明置都司,治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辖境包括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与库页岛。 
          皮岛——即椴岛,在朝鲜西朝鲜湾内。明毛文龙驻兵处。 
          台州——唐始有此名,以天台山得名,治临海。明清有台州府,民国废。 
          台城——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乾河沿北。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改建,东晋南朝台省宫殿所在地。 
          台湾——明末称荷兰侵略者所筑城堡热兰遮城为台湾城,在今台南市安平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置台湾省。 
          ’ 辽左——指辽东。 
          辽东——战国燕置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十六国后燕末为高句丽所有。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取辽东城,置辽州,后废。明九边亦有辽东,总兵官驻广宁(今北镇),冬季驻辽阳。明末地入后金(清)。 
          辽西——战国燕置辽西郡,秦汉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前燕移令支(今河北迁安南),北燕移肥如(今卢龙北)。北齐撤销。 
          辽州——①辽阳曾名辽州,见“辽东”条。②山西左权县旧名辽县,隋始设辽州,治乐平(今昔阳西南),唐移治今址。民国改辽县。1942年改左权县。⑧辽亦有辽州,治辽滨(今辽宁新民东北)。 
          辽阳——契丹以前见“辽东”条。938年,契丹置辽阳府。辽、金东京在此。元设辽阳路、辽阳行省,亦以此为治所。


          IP属地:上海9楼2006-06-21 17:05
          回复
            邢——周姬姓国,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为卫所灭。 
            邢州——隋置邢州,治龙冈(宋改邢台,即今河北邢台)。北宋末曾为信德府。金仍为邢州。元为顺德府。民国废府。 
            巩昌——宋以通远军置巩州,治陇西(今属甘肃)。金升为巩昌府。民国废府。 
            吉州——①隋置吉州。治庐陵(今扛西吉安)。隋、唐都曾称庐陵郡,后仍为州。元时改名吉安。②金在今山西吉县一带置吉州。民国改县。 
            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 
            考亭——在今福建建阳西南。宋朱熹晚年居此。 
            西川——①唐分剑南为西川、东川。西川治成都,辖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之地。②宋有西川路,治益州(成都),1001年,分为益州、梓州二路。 
            西宁——1104年,宋改鄯州置西宁州,治所即今青海西宁。 
            西州——①汉晋时凉州的别称。②640年,唐灭高昌置西州,辖今吐鲁番盆地,治高昌,在今吐鲁番东南。 
            西安——①唐咸通至清末,今浙江衢县名西安县。②今陕西西安,自1369年明置西安府,始有此名。1928年始设市。 
            西吴一一浙江湖州的别称。 
            西县一一诸葛亮首次攻魏,屯西县,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京——①汉唐指长安。②五代晋、汉、周及北宋指洛阳。⑧渤海以鸭渌府为西京,在今吉林浑江市旧临江县境。④辽金以大同府为西京。 
            西河——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西城——汉西城县在今陕西安康西北,西魏移今安康。东汉时在此建西城郡,魏名魏兴郡。西魏称金州。 
            西洋——元明时以南海以西为西洋,以东为东洋。其分界约在东经110度左右。 
            西鄂——东汉张衡为西鄂人,地在今河南南阳北。 
            西楼——契丹西楼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 
            西套蒙古——指河西走廊以北、河套以西的阿拉善、额济纳二旗。 
            百花潭——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即在潭北。 
            厌次——古县名。秦在今山东惠民东;晋移至阳信东,后废。隋在今惠民东南,北宋迁今惠民。明废厌次为武定州,清为惠民县。 
            成皋——在今河南荣阳汜水镇。 
            成德——762年,唐收安史降将所置方镇之一,治恒州(改名镇州,即今正定),辖恒、冀、深、赵等州,又名恒冀、镇冀。922年为晋所并。 
            成周城——周公旦所筑,在今洛阳东郊白马寺以东。 
            夹谷——孔子相(任赞礼之职)鲁定公会齐景公处,在今山东莱芜南,另说在淄博市淄川西南。 
            扦关——有二,一在今湖北长阳西,一在今四川奉节东赤甲山上,又名江关,均春秋时楚、巴相拒时所筑。 
            扬子——古津渡名,在今江苏邗江南。本在长江北岸,为重要渡口。唐开元以后,因沙洲淤积,离江日远,乃自此开运河南至瓜州渡口,以通航运。隋唐尚有扬子县,宋移今仪征,为真州治所。明改扬子县为仪征县。 
            扬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此时的扬州包括今江苏的江南(今扬州即古广陵,在徐州,不在扬州)、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闽、赣三省。三国魏、吴各有扬州,魏扬州治寿春,吴扬州治建业。东晋南朝的扬州缩小了。《宋书·州郡志》说扬州领十郡,只包括苏南、淮南、皖南和浙江。事实上这些地区中还有许多侨置州郡,如南徐州等。隋以吴州为扬州,治江都。今扬州才和扬州这名字有关。 
            夷门——开封的别称,因战国魏大梁东门称夷门得名。 
            夷洲——东汉三国时称台湾为夷洲。 
            夷陵——楚邑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汉置县,吴改名西陵,晋又改夷陵。南朝齐迁至宜昌西北。隋峡州夷陵郡治所在此。唐移治今宜昌市,亦为峡州夷陵郡治所。元为峡州路治所。明为夷陵州,夷陵县省入州治。1735年,清升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IP属地:上海10楼2006-06-21 17:05
            回复
              会稽——秦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会稽山——在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名秦望山。 
              会通河——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始开,从今山东梁山县安山西南,向北到临清达御河(今卫河),长二百五十余里,造闸三十一座以蓄积水势,名会通河。以后又在徐州至临清间的河道上,建闸多处。于是把这条河道统称为会通河(其中包括济州河、泗水等水道)。这条河道的问题在于水源不足,所以不大能起作用。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筑东平戴村坝,把汶水向南遏入南旺湖,分流南北,增加运河水量,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会通河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由于黄河在徐州附近与运河交叉,黄河问题与运河问题纠缠在一起,明清两代不断发生问题。清末漕运停止后,能通航的部分就不多了。 
              朵甘思——一作朵甘。旧指前藏以东以北,包括川、甘、青三省藏族聚居的地区。 
              刘家港——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 
              交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有交趾刺史部,管辖地区包括今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东汉改交州,治广信(今广西梧州),旋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所辖为越南北部及两广之雷州半岛、钦州地区等。以后管辖地区缩小,唐交州实为交趾郡,仅有今河内一带。 
              交趾——南越赵佗时建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归汉。东汉时治龙编。隋唐交趾郡即交州。唐于此置安南都护府。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权从爱州(治今越南清化)攻取交州,为越南吴朝之始。宋人常称之为交趾。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交趾省,有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宣德二年(1427年)放弃。 
              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五公里处。曾为车师前王国都城、麴氏高昌交河郡、唐交河县,后曾属吐蕃、回鹘。元末城废。 
              齐州一北魏置,治历城。隋曾称齐郡。唐为齐州济南郡。宋徽宗政和中升为济南府。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庆元——1194年,宋宁宗改明州为庆元府,元为路,明复为明州府。 
              庆州——①隋唐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北宋曾为环庆路治所,后改庆阳府。②辽庆州治今内蒙占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 
              庆原——金以宋泾原、环庆二路合并为庆原路,治庆阳。 
              州来——春秋楚邑,后属吴,吴助蔡迁此,见“下蔡”。 
              羊肠坂——太行山屈曲如羊肠的山路。 
              羊苴咩城——简称苴咩城。南诏王异牟寻筑,在今大理。 
              并州——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禹贡》无并州)。②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古、河北各一部。东汉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唐并州仅辖今山西中部,升太原府。宋并州移治阳曲,即今太原。以后又升太原府。 
              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关内——唐有关内道,东至黄河,西到陇山、六盘山,南到秦岭,北接沙漠。玄宗开元时划出一部分为京畿道。 
              关右——即关西,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东——①汉唐等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②旧以辽、吉、黑为关东,此关乃山海关。 
              关南——北宋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 
              关索岭——今云南澄江县西北、寻甸东北、贵州镇宁西南,都有关索岭。 
              米仓道——从汉中入川道路,自汉中县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 
              米国——西域古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江宁——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IP属地:上海12楼2006-06-21 17:06
              回复
                岐沟关——唐末至宋有岐沟关,在今河北涿县西南。 
                岘山——即岘首山,在襄阳南,东临汉水。 
                别失八里——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唐为庭州治所。曾属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受蒙古统治;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后裔于1370年建国,国号别失八里,以建都此城得名。后迁亦力把力(今伊宁)。最后为瓦剌所并。 
                吴山——①即虞坂、盐坂,在山西平陆县北,为中条山重要通路。②即杭州西湖东南的城隍山,亦名胥山。 
                吴门——苏州的别称。 
                吴会——指吴郡、会稽郡。 
                吴州——①梁、陈曾置吴州,隋改苏州。②梁、陈又曾在今江西波阳一带置吴州,隋改饶州。⑧北周在淮南东部置吴州,治江都,隋改扬州。 
                吴兴——三国吴在今浙江湖州一带置吴兴郡。唐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吴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杭州亦在吴郡之内。参“苏州”条。 
                吴头楚尾——今皖赣间沿江一带,古吴楚交界之地。 
                利州——西魏置,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宋以利州为路名,治兴元府(今汉中)。南宋分东西两路,西路治兴元,东路治兴州(今陕西略阳)。利州属利州东路。元以利州为广元路。 
                秀水——浙江嘉兴北有绣水(秀水)。明宣德间分嘉兴县置秀水县。民国先并为嘉禾县,又改嘉兴县。 
                秀州——五代吴越始以嘉兴为治所建秀州。南宋庆元时升嘉兴府。余见“秀水”。 
                秀容——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即秀容川。有城,北秀容梁郡城在今朔县北,北魏时尔朱氏为秀容部酋长居此。南秀容城在今岚县南。 
                伯力——即伯利。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交会处东岸。1858年,俄占,称哈巴罗夫斯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被俄割占。 
                佛山——原为镇,今广东佛山市。旧为四大镇之一。 
                佛郎机——明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因而又称其炮为佛郎机。明人亦有称西班牙人为佛郎机者。 
                佛逝国——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 
                佛堂山——即今斯里兰卡南端栋德拉角。 
                佛陀加雅——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处,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 
                余吾水一—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土拉河。 
                谷城——谷城山亦称黄山,今山东平阴西南。刘邦葬项羽处。 
                狄道——秦置狄道县,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郡治。西晋末为狄道郡治。唐狄道郡、临州,宋熙州,均治狄道。清乾隆时改州。民国初为狄道县,后改临洮。 
                邹——古国,本为邾,都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迁绎(今邹县东南)。战国时为楚所并。 
                龟兹——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唐于此置羁縻都督府,又为安西四镇之一。 
                条支——西域古国,在今伊拉克境内。汉时属安息。 
                身毒——汉时译印度为身毒。 
                库伦——意为城圈,用作地名。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 
                应——在今河南鲁山东。战国秦封范雎应侯,即此地。 
                应天——北宋以宋州为应天府,治今商丘南。明初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治今南京。明统辖南直隶江南各府及江北安庆等地的巡抚称应天巡抚,驻苏州。 
                应昌——元应昌路治所,在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 
                庐州——隋置庐州,治合肥。明清为庐州府。 
                庐江——汉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庐陵——汉置庐陵县,历代县治屡迁,初在今泰和西北,隋在今吉水东北,唐始以今吉安为庐陵。孙策置庐陵郡,治庐陵。隋唐曾以吉州为庐陵郡。明清为吉安府。 
                怀庆——元有怀庆路,治河内(今河南沁阳)。明清为怀庆府。 
                怀州——北魏置,治今河南沁阳,本野王,隋改河内。蒙古为怀孟路,元改怀庆。 
                怀朔——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 
                怀荒——北魏六镇之一,在今河北张北。 
                忻州——隋以秀容(今山西忻县)为治所,置忻州。民国废。 
                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沅州——唐沅州治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南黔城镇),后曾称巫州、叙州,宋熙宁中再改沅州,治卢阳(今芷江)。元为路。明清均曾为府。民国以府治为芷江县。


                IP属地:上海16楼2006-06-21 17:13
                回复
                  环庆——宋环庆路治庆州(庆阳府,今庆阳)。“环”指环州(今环县),辖今陕甘各一部。金为庆原略。 
                  青山——①即安徽当涂东南的青林山,李白葬此。②即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的大青山。 
                  青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东东北部、河北一小部。东汉治临萏。东晋以后治今益都辖境缩小。隋唐为青州北海郡。宋青州。元为益都路。明改青州府。民国废府。 
                  青城——今四川灌县东南。本清城,唐开元中改“清”为“青”。元并入灌州。 
                  青唐——吐蕃所筑城,在今青海西宁或乐都。 
                  青溪——①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五代以后渐淤塞。②805年,唐改还淳县为青溪县,治今浙江淳安西淳城镇。北宋末改淳化。南宋改淳安。 
                  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宋淳化二年(991年)在此置青龙镇,地沿青龙江,江水北流入吴淞江。宋为港口,号小杭州。南宋以后衰落,青龙江亦多淤塞。 
                  青羊宫——道观,在四川成都西南,唐建,清初重建。 
                  青草湖——即巴丘湖,指洞庭湖东南部。 
                  青莲乡——唐属绵州昌明县,即今四川江油南青莲场。李白幼时居此。 
                  奉天——①唐德宗避难处,即今陕西乾县。②清初于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奉天省,治奉天府。1929年改辽宁省。 
                  奉元——元中叶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即今关中西安周围地区。明改西安府。 
                  奉先——唐开元时改蒲城县为奉先(奉祀玄宗父睿宗之意)。宋仍为蒲城(今属陕西)。 
                  武川——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武川西南。 
                  武乡一一诸葛亮封武乡侯,地在汉中东北。北魏曾置县。 
                  武关——秦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 
                  武州一一南朝梁陈有武州,隋为辰州。武州以武陵(今湖南常德)而名,辰州则以辰溪得名。②西魏至唐在今甘肃武都一带有武州,唐末改阶州。③燕云十六州中的武州,治今河北宣化,晚唐始置。契丹改归化州。④辽在今山西神池等地设武州。明初废。 
                  武林——①即今江西余干北的武陵山。②杭州西灵隐、天竺诸山总称,又称虎林。因而又以武林为杭州别称。 
                  武昌——①今湖北鄂城旧名鄂县,孙权改名武昌。吴曾为都,又为武昌郡、江夏郡治所。两晋南朝都有武昌郡,以武昌县为治所,隋始废郡。南宋为寿昌军。武昌县名,至清尚存。民国先为寿昌,旋改鄂城。②唐后期建武昌军,设节度使,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其地汉置沙羡县,隋改江夏县,至此军号武昌,县名仍旧。元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治所仍名江夏。明清为武昌府,府治亦名江夏。民国度府。武昌府治始为武昌县。今为武汉市的一部分。另设武昌县于武汉市以南的纸坊镇。 
                  武定一一①今云南武定一带,元置武定路。明为府。清中叶改武定州。②今山东惠民尸带,明有武定州(原名乐安州)。清雍正时设府。民国废。 
                  武城——春秋鲁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楚有二武城,一在信阳东北,一在南阳北,后者本属申。晋武城在今陕西华县东。汉曾于此置武城县。战国赵武城亦称东武城,在今山东武城西北,为平原君封地。南朝时,今湖北黄陂东南亦有武城,即武口城。 
                  武威一一公元121年,汉置武威郡及治所武威县(今甘肃民勤东北)。东汉移治姑臧(今武威)。隋唐为凉州武威郡。西夏为西凉府。元甘肃行省有永昌路,治所在今武威西北。明有凉州卫。清置武威县,即今县。 
                  武都——汉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肃西和东南)。东汉移治下辨道(今成县西)。西晋末,氐杨氏世有其地,以武都县西有仇池,常被称为仇池杨氏。后为北魏所有,废武都县之名。北魏所置武都郡,治石门(今武都东南),远在上述两旧郡治之南。隋唐为武州武都郡。此外,北魏在今宝鸡附近曾设武都郡,与上述武都是两个地方。 武陵——汉置武陵郡,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后移临沅(今常德西)。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IP属地:上海18楼2006-06-21 17:14
                  回复
                    肥水——肥水之战的肥水,即东肥河。从合肥西北将军岭发源,西北流至寿县,向北经寿县城东,再向西北至八公山南入淮。 
                    忽汗州——唐以粟末韩褐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其地置忽汗州,治所在今吉林敦化。境内有忽汗河,即今牡丹江;渤海国都称忽汗城(今宁安西南东京城);镜泊湖称忽汗海。 
                    鱼复——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春秋庸国邑,秦置县。刘备居此时曾改永安。唐为奉节。 
                    京——今河南荥阳东南。春秋郑邑。秦置县。北齐废。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209—211年间孙权自吴移驻此地,因西有京岘山,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 
                    京东——宋有京东路、京西路。京东路治宋州(今商丘南)。辖今豫东、江苏西北角及山东大部。熙宁时分京东为二。泰山以北、沂水以东为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益都);余为京东西路,治兖州,移应天府(即宋州);金改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 
                    京西——宋京西路治河南府(洛阳),除郑州、许昌、淮阳以西的今河南外,尚兼辖陕南及豫、鄂各一部;熙宁时分京西为南北二路。北路治河南府。金为南京路;南路治襄阳府。 
                    京兆——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京江——指流经镇江的一段长江。 
                    京畿——一般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唐开元年间置京畿道,宋皇佑年间置京畿路,都辖京师及附近州县,但已变成具体地名。 
                    夜郎——古夜郎国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川、滇、桂各一部。“夜郎自大”的夜郎指此。汉武帝在其地置掸舸郡,又置夜郎县,则在今贵州关岭县境。晋置夜郎郡,即治夜郎县,郡境远比古夜郎国为小。此夜郎至梁而废。唐又有珍州夜郎郡,辖地更小,不过今贵州数县之地;唐夜郎县初在今湖南芷江西南,天宝时改名峨山,与夜郎郡无关。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以郡治为夜郎县(今正安西北)。李白流夜郎,应指此地。世传桐梓为夜郎,实则桐梓在汉夜郎国界以北,与唐夜郎郡或县更毫无关系。 
                    兖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鲁西南及豫东地区。东汉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南朝宋移瑕丘(今兖州)。唐兖州仅有今兖州、济宁等几个县市。明清为兖州府。府治时名滋阳。 
                    庙街——在黑龙江口北岸。1850年,俄筑寨称尼古拉耶夫斯克,1858年《瑷珲条约》为俄割占。 
                    怯绿连河——即驴驹河或龙居河,今译克鲁伦河,自蒙古国大肯特山东南,直至我国呼伦湖,长三千余里。 
                    怛罗斯——“怛”作“恒”者误,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唐高仙芝在此为大食所败,被俘士兵传造纸术至中亚细亚。 
                    郑——西周末郑国始封,在今陕西华县东,后东迁今河南新郑一带。 
                    郑州——隋初置郑州,治成皋,唐迁管城,即今郑州。 
                    单父——在今山东单县,春秋属鲁,秦置县。五代后唐为单州治所,明改单县。 
                    单子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 
                    单于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统漠南突厥部落。 
                    河中——①唐河中府在今晋西南,原为蒲州,治河东(今永济县蒲州镇)。又为方镇,后期号护国军。②西域地名的河中府指今苏联撒马尔罕。 
                    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度府,改河内县为沁阳。 
                    河东——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⑧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IP属地:上海22楼2006-06-21 17:16
                    回复
                      河北——①唐有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东北),辖古黄河以北地区。②宋有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分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东路治大名府,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金东路改治河间府(今河间)。⑧192S年,国民党啤府改直隶为河北省。 
                      河外——见“河内”,又秦人以河东为河外,因秦、晋各以自己的一方为内。 
                      河西——汉唐以来一般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唐有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武威)。 
                      河州——前凉分凉州置河州,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唐后期属吐蕃。宋熙宁复置。明清或为卫,或为州。民国为导河县。 
                      河阳——汉河阳县在今河南孟县西。隋移今县南。金移至今县。明初撤销,并入孟州。历代都洛阳者,常以河阳为重镇。北魏筑三城,北中城在北岸,中禅城在黄河中沙洲上,南城在南岸。唐后期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以镇之。 
                      河阴——唐在今荥阳北置河阴县及河阴仓。元明县治屡迁,均在今荥阳东北。清乾隆时并入荥泽。民国复置,后又与荥泽合并为广武县。 
                      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明清为河间府。 
                      河南——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⑧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河桥——古代黄河桥屡见记载。最早为战国秦昭襄王时建筑的蒲津桥,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西蒲州镇间。最著名者为晋杜预在富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西北)所建浮桥。北宋时尚存。 
                      河朔——指黄河以北。 
                      河源——隋置河源郡,治亦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本吐谷浑地。隋末仍入吐谷浑。唐置河源军,治今西宁东南,后为吐蕃所有。 
                      河西务——天津市武清西北北运河西岸集镇。元在此接运海运漕粮。 
                      泸水——诸葛亮五月渡泸,即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与雅砻江相会后的一段。 
                      泸州——今四川泸州。南朝梁置,治所初名江阳,即今泸州。 
                      油口——亦壁战后,刘备领荆州牧,驻军油口,在今湖北公安北,为古油水入长江之口。油水,今松溪县以上名界溪河。公安县境之河已淤塞。 
                      泗口——即清口,古泅水在此入淮,在今江苏清江西南。 
                      泗水——①古泅水长一千数百里,为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起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向西至今兖州后,向南至今济宁市东的鲁桥镇,再循今运河南下,穿过今南阳湖,由今昭阳湖西继续向南到今徐州东北,再从现存的淤黄河故道东南下,至清江市附近入淮河。鲁桥以上的泗河至今仍存,以下则面目全非。徐州以下一段,金代被黄河所夺,黄河于清咸丰间北迁后,这段河道完全淤废,故古泅水的下游不复存在。鲁桥到徐州段,即古泅水中游,元明时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而且在明隆庆、万历以后,这段运河的河道移到昭阳湖、微山湖以东,原来的泗水中游水源断绝,从南阳镇(在鲁桥镇西南,位于南阳湖和昭阳湖的分界点上)到徐州一段,完全变成了平地。②秦有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汉改沛郡。 
                      泗州一一北周末改安州为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移临淮(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乾隆时移治今泗县。民国度州。现属安徽。 
                      泌阳——唐天宝时改上马县为泌阳县,即今河南唐河。 
                      泓——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败绩。故河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为古涣水支流。 
                      泽州——隋改建州为泽州,治所在今山西晋城东北,唐移晋城。唐中叶后置泽潞(昭义军)节度使,潞指潞州,今山西长治。 
                      泾原——①唐后期方镇有泾原(彰义军),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②宋有泾原路,从陕西路析出,治渭州(今甘肃平凉)。金废。


                      IP属地:上海23楼2006-06-21 17:16
                      回复
                        春明——都城的别称,因唐长安城东面正门春明门得名。 
                        春申江——即申江,指上海市境的黄浦江。旧传楚春申君黄歇疏浚此江,其实并无其事,上海亦非黄歇封地。 
                        贰师城——古大宛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坦西南部马尔哈马特。 
                        城父——古城父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亦称“夷”,先为陈地,后入楚,汉置县。南朝宋并入浚仪,隋改浚仪为城父。五代曾名焦夷、夷父,旋复原名。明废。 
                        城阻——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城颍——春秋郑城颍在今河南襄城东北。 
                        城濮——晋文公破楚子玉处,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一说在今河南旧陈留附近。 
                        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 
                        项县——在今河南沈丘。古项国,秦置县。隋改名项城。明移项城于沈丘西南,仍以故地为沈丘县。今项城则在沈丘西北。 
                        胡里改——金代地名,在今黑龙江依兰。徽、钦二宗囚处。 
                        柘县——秦汉魏有此县,在今河南柘城北。 
                        柘林——①西魏北周有柘林,先为郡,后为县,在今河南唐河西南。②上海市奉贤县南有柘林镇,明倭寇曾屯此。 
                        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曾为商代国都。 
                        相州——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都邺,以相州为司州。北周再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移今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金为彰德府。 
                        相国寺——河南开封相国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建。唐宋均扩建。明末毁于洪水。清重修。 
                        柏人——汉柏人县在今河北隆尧西。 
                        柏举——楚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境,吴破楚军于此。 
                        柏海——青海扎陵湖古名。松赞干布至此迎文成公主。 
                        柳中——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东汉班勇驻此。 
                        柳州——唐改南昆州置,治马平(今柳州)。明清有柳州府。 
                        柳林——在今北京市通县南。元末毛贵军进至此地。 
                        柳城——西汉柳城县在今辽宁朝阳南。北魏并入龙城县。隋改龙城为龙山,再改为柳城,在今朝阳。辽为兴中县。 
                        柳条边——清顺治至康熙时陆续建成,用柳条筑篱,禁止边内人民越篱采参放牧.分老边、新边。老边从今辽宁凤城南,北经新宾、开原,向西南到山海关。新边从开原向东北至今吉林市北。 
                        抱罕——古袍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北魏迁今临夏。向为河州洽所。隋有河州袍罕郡。 
                        栎阳——秦汉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 
                        树敦城——吐谷浑旧都,在今青海西宁西北。 
                        荆——古楚国别称。因楚初建国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得名。 
                        荆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两湖全部及豫、黔、两广各一部。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汉末刘表移治襄阳。三国吴魏各据一部,吴荆州治江陵,魏治襄阳。东晋定治江陵。辖境远小于汉。实仅荆州南部,唐沿隋称,后为江陵府、江陵郡。明改元中兴路为荆州府。民国废府。 
                        荆南——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改江陵府),辖区比行政区的江陵府大,常兼有川东及湘西北各一部。十国的南平高氏,本后梁所任荆南节度使,国号亦有荆南之称。 
                        荆湖——宋荆湖路治江陵,辖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及桂北一部。后分南北两路,南治潭州(今长沙),北治江陵,因有湖南、湖北的名称。 
                        荆溪——清雍正分宜兴置荆溪,同城而治。民国合并。 
                        荆紫关——在河南浙川县西。 
                        勃海郡——汉勃(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今天津市及冀、鲁一部。东汉治南皮(今县东北)。隋为沧州勃海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西南)。今沧州市所在地在汉勃海郡中,而在隋沧州勃海郡界外。 
                        勃利州——唐以黑水靺鞨一部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勃律——古西域有大小勃律,均在今克什米尔。大勃律在今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吉尔吉特。两国与唐有交往。 
                        南山——汉长安在秦岭以北,故称秦岭终南为南山。张骞穿过河西走廊,称南面之山为南山,即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IP属地:上海25楼2006-06-21 17:17
                        回复
                          禹州——明万历初改钧州为禹州,即今河南禹县。 
                          禹王台——在河南开封东南郊,传为师旷吹乐处,亦名古吹台。 
                          须昌——秦置县。五代后唐改须城。在今山东东平以东的须城镇西北。 
                          叙州—一宋政和间改戎州置叙州,治宜宾(今四川宜宾东北)。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剑门——唐武则天时于剑阁东置剑门县。元度。 
                          剑外——唐人以剑阁以南蜀地为剑外。 
                          剑州——唐先天间改始州置剑州,治昔安(今四川剑阁)。南宋为隆庆府。元仍为州。民国为剑阁县。 
                          剑南一一唐有剑南道,领今四川大部(不包括东部的南充、重庆等地)及云、贵、甘各一部,治益州(今成都)。又为方镇,从肃宗时起,更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参见“东川”。 
                          独石口——在河北赤城县北,明宣德间移开平卫于此。 
                          独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三至八世纪中,铁勒各部居此一带。 
                          饶乐——唐在奚族地区设置的都督府,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老哈河上游与滦河中上游一带。 
                          饶州——隋平陈后置,治鄱阳(今江西波阳)。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度府。 
                          饶乐水——西拉木伦河古名。 
                          胪朐河——见“怯绿连河”。 
                          胜州——隋分云州所置,治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五代废。西夏曾置。 
                          朐山——即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秦于此置朐县。南朝宋废。梁置招远县。东魏改B9县。北周为胸山。 
                          施州——今湖北恩施,古为施州,北周始置。清雍正时为恩施县。又设施南府,以恩施为府治。 
                          哀牢——今云南保山怒江以西,古有哀牢国。一世纪中叶,与东汉联系,受汉封号。汉于其地置哀牢县,在今云南盈江东。 
                          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传为颛顼古都。 
                          恒山——隋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唐仍恒州,后改镇州常山郡。 
                          恒州——①北魏迁都洛阳后,改旧都平城的司州为恒州。北周废。②河北之恒州,北周分定州置。隋唐为恒州恒山郡。后避唐穆宗讳,改“恒”为“镇”。五代先后为真定府、恒州、镇州。 
                          恰克图——1727年中俄订《恰克图条约》于此,原本全在我国境内。订约后,以旧市街归俄,今仍名恰克图;旧市街以南新建之城,清代称买卖城,今属蒙古国,名阿尔丹布拉克。 
                          闽中——秦闽中郡治所在冶县(今福州),辖今福建全部和浙江宁海、天台以南。 
                          闽县——隋改陈侯官县为原丰县,旋又改原丰为闽县,民国与侯官合并为闽侯县。 
                          前藏一—清雍正时将西藏的康部宁静山以东划归四川省,以西与卫部为前藏。1914年建立川边特别区,前藏仅指卫部。 
                          美稷——西汉置美稷县,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娄江——即今浏河。又为江苏太仓的别称。 
                          娄县——秦于今江苏昆山东北置娄县,南朝梁改信义县。清顺治年间,分松江府首县华亭置娄县,民国并入华亭,华亭旋又改名松江县。 
                          娄山关——亦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中。 
                          洪州——隋灭陈后置,治豫章。南昌称洪州始此。唐改豫章为南昌。南宋孝宗年号隆兴,因升洪州为隆兴府。元为路,改名龙兴。 
                          洪都——南昌的别称,因系东南都会。 
                          洹水——今名安阳河,从林县隆虑山向东流,经安阳到内黄附近入卫河。 
                          洄曲——唐淮西拒命,屯重兵于洄曲。指今河南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 
                          洙泗一一孔子讲学,在洙、泗二水之间。世因以洙泗为孔子教泽之代称。古洙水在今泗水县地合泗水,会流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洙在北,泗在南。后世洙水改道入汶水,与泅水隔绝,故道已湮。今洙水在曲阜孔林东,西南流入沂水,其实是另外一条河。 
                          铭州——今河北永年,古为铭州地。掐州,北周置,治所广年,隋改永年,但故址在今县东南。 
                          洛阳一一见名城专条。 
                          洛涧——刘牢之败前秦军处,即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洛涧又名洛水,按史书上常见的洛水有三,一即洛涧,一为今河南洛河,一为今陕西北洛河。 
                          洛口仓——隋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在洛水入黄河之口处,故名。在今巩县东北。


                          IP属地:上海29楼2006-06-21 17:19
                          回复
                            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汉武帝于海南岛东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县东南。元帝时废。孙吴所置名朱崖,治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唐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 
                            敖仓——秦在中原的重要粮仓,在今郑州西北邙山上。 
                            秦——①秦城(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北,秦始封之地。②陕西省的简称。 
                            秦川——指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川为平川。 
                            秦中——指关中平原。 
                            秦凤——宋置秦凤路,秦指秦州(今甘肃夭水市),凤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治秦州。金废。 
                            秦州——晋置,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旋移上邦(今天水市)。民国度州,以州治为天水县。 
                            泰山——泰山郡,汉初改博良郡置,治博县(今泰安东南),移奉高(今泰安东北)。北魏移博平(即汉博县)。北齐为东平郡。 
                            泰宁——明有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福余),泰宁在西拉木伦河以北至洮儿河流域。永乐后南迁至今朝阳、阜新西至辽河一带,后入蒙古土默特部。 
                            泰州——①辽泰州辖今洮儿河上游地。金中叶曾废,旋又复置,领地扩至下游地区,金末废。治所均在今吉林白城市东南,惟金治所位置更偏东南。②今江苏泰州,汉为海陵县。南唐置泰州,以海陵为治所。清泰州不辖县。民国为泰县。今有泰州市、泰县。 
                            泰安——今山东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起儿漫——西辽耶律大石即帝位处,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克儿米涅。 
                            桂州——南朝梁置桂州,治始安(唐为临桂,即今桂林)。隋唐为桂州始安郡。南宋升为静江府。 
                            桂阳——汉桂阳郡治郴县,辖今湘南、粤北。郡内有桂阳县,即今广东连县,西晋已别属始兴郡。桂阳郡在隋唐时即郴州。郡内之平阳县即今湖南桂阳县,五代后晋置桂阳监,始有桂阳之名。郴州也从此和桂阳之名脱离关系。宋郴州治郴县,邻境桂阳监(南宋为军)治平阳。平阳自明省县入州,从此只有桂阳州,民国为县。此外,宋又在今汝城县地置桂阳县,属郴州。民国改汝城。 
                            桂林——秦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西南,今桂林市在郡境北端偏东处,尚未置县。汉改为郁林郡。而以今桂林市为零陵郡始安县。三国分郁林郡置桂林郡,以今柳州为中心。隋桂州始安郡辖境较大,今桂林、柳州均在郡境,并即以始安县为治所。唐有桂州始安郡,又以马平等地置柳州龙城郡,桂柳又为二州(郡)。南宋、元为静江府(路)。明改静江路为桂林府,治临桂。民国废府,改府治临桂县为桂林县。今为桂林市。 
                            桂陵——田忌、孙膑破魏军处,在今河南长垣西,一说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桓州——辽桓州以高句丽故丸都城为治所,在今吉林集安西北。金桓州治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两桓州非一地, 
                            郴州——隋置郴州,即洽郴县(今郴州市)。明为府,后降为州。民国郴县。 
                            格尔必齐河——《尼布楚条约》以此河及河源以东的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国界。此河从尼布楚(涅尔琴斯克)东北卓尔纳河附近,向南流入石勒喀啊。 
                            桃林塞——指潼关以东、河南灵宝以西之地。 
                            桃源山——湖南桃源西南桃源山,下有桃源洞,传为陶潜《桃花源记》所记的地点。 
                            都畿道——唐有都畿道,治洛阳,辖伏牛山以北、中条以北,崤山、熊耳山以东,中牟、叶县等地以西之地。 
                            真州——宋以建安军为真州,治扬子(今江苏仪征)。明初废。 
                            真定——汉置真定县,在今河北正定南,唐移今正定。清避雍正讳为正定。汉常山郡、真定国,隋唐恒州,镇州,五代后唐真定府,宋真定府路,元真定路,明真定府均治此。民国废府。 
                            索——古有索城,在今河南荥阳,为楚汉战处。 
                            袁州——隋置,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 
                            壶口——①即壶关,在山西黎城东北太行山口。②山西吉县西,黄河从北而南,水倾注而下,落差20米,号壶口瀑布。⑧今山西有壶关县,在长治市东南。两地界上有壶关山,两峰夹峙,中如壶口。


                            IP属地:上海31楼2006-06-21 17:20
                            回复
                              莱州——隋改光州为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属县有莱阳(本昌阳,五代后唐改)等。明清为府。民国废。 
                              莫州——唐景云中置,本郑州,旋改莫州。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宋移治任丘。明属河间府。 
                              莋都一一汉一度置此县,在今四川汉源北。 
                              盐州——西魏置,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 
                              晋——今为山西省的简称。 
                              晋州——①北魏以唐州为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宋政和中升为平阳府。②成吉思汗所置晋州在河北,即今晋县。 
                              晋安——晋在今福建东部与南部置晋安郡,治侯官(今福州),隋废。又有晋安县,本名东安,晋改,在今福建南安东晋江北岸。隋改为南安。 
                              晋阳——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 
                              晋昌——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晋祠——纪念晋国第一代国君唐叔虞的祠堂,在今太原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北魏时已见记载。北齐曾为寺。北宋天圣年间所建圣母殿,有精美泥塑彩色侍女像。 
                              晋陵——西晋末改毗陵县为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同时,又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东晋时移治京口,又移晋陵县。唐曾以常州为晋陵郡。晋陵县于明初并入武进县。 
                              栗里——晋陶潜曾居处,在江西九江南陶村西。 
                              夏口——汉水入长江之口,亦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于黄鹄山(今蛇山)上筑城,在夏口对岸,号夏口城,实在今武汉市武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汉水以北置夏口厅。民国为夏口县。汉口本为镇名,原为汉阳县地,夏口厅即以镇为治所。国民党政府于汉口、武昌分别置市,汉阳为县。今合三镇为武汉市。 
                              夏州——北魏改统万城置。见“统万城”条。 
                              夏阳——战国时,秦改少梁邑为夏阳,后为县,在今陕西韩城南。西魏废。又唐曾于今陕西合阳东置夏阳县,宋时并入邰阳。今改合阳。 
                              夏绥——唐后期在夏州置方镇,领夏、绥、银、宥等州。后号定难军。 
                              原州——北魏始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今固原、平凉一带。唐后期曾属吐蕃,唐收复后移治临泾(今镇原)。元为镇原州。明为镇原县。 
                              捕鱼儿海——①元大都的大湖,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②明蓝玉败元脱古思帖木儿处,即今贝尔湖。 
                              振武——唐后期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所置方镇。后地入契丹。辽置振武县。金降为镇。 
                              顿丘——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热河——热河本河名,即武列河,在承德境有温泉注入,故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其西岸建避暑山庄。五十二年筑城。雍正置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承德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承德府。乾隆时置热河副都统,嘉庆时设都统。1914年置热河特别区。1928年置热河省,辖今河北东北郎,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1956年撤销。 
                              柴市——宋文天祥就义处,今北京府学胡同西口,即文丞相祠所在地。一说在明清刑场所在的菜市口,又有在菜市口西旧柴炭市之说。 
                              柴桑——西汉柴桑县在今九江市西南。隋改寻阳县。 
                              虔州——隋灭陈后置,治赣县(今江西赣州)。南宋绍兴年间改为赣州。 
                              消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隅,相传为张辽败孙权处。 
                              鸭子河——辽金时称松花江为鸭子河,亦称混同江。女真阿骨打在此大败过辽军。鸭子河也可能专指今吉林扶余附近的一段松花江。 
                              圃田泽——一作甫田。古时在今河南中牟西的大泽。宋代尚存,后淤为平地。 
                              息——周代姬姓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约在公元前683年左右为楚所灭。 
                              钱塘——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IP属地:上海32楼2006-06-21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