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起来谈《从中国的民族性谈中日关系》这个话题?根据我在日本生活的亲身体验,深深感到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在外表上相差不多,有同文同种的亲缘关系。但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这里,我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等这些具有民族特征的东西,简单地称为“民族性”。
中国人有自己的民族性,日本人也有自己的民族性,而且中日两国的民族性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不少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双方的误会和不理解。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发生了不少争执,我感到这里面就有由于民族性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互不理解。
不少日本人批评中国人喜欢说谎话,喜欢夸大事实。客观地讲,中国人说谎话和夸大事实的倾向的确比日本人更多一些。但不少日本人在批评中国人说谎话和夸大事实的时候,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把中国人说谎话的动机单纯理解为欺骗对方,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少情况下中国人说谎话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族甚至国家,这就是所谓的“爱国谎言”。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说谎的方式来报效国家呢?这要从中国人的儒教世界观说起。
在长期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沉浸在“儒教”的思维体系中。日本在江户时代曾经把朱子的学说作为官学,知识分子都努力钻研儒学。但日本人把孔子、朱子的学说当作一门学问看待,而中国人却把孔子、朱子的学说当作一种宗教来崇拜。所以在中国不称“儒学”,而称“儒教”。 儒教既然是一种宗教,它必然提出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和道德。“儒教”思想的核心除了“忠孝礼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就是“避讳”。
查字典可以发现,“讳”的意思是“隐瞒”的意思。“避讳”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要隐瞒,而是要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论语》里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人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去告发了。”孔子听后说:“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样才是真正的正直。”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的“避讳”是怎么一回事。
《春秋》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事而编纂的一部鲁国历史书。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孔子编写《春秋》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为伟大的人隐瞒丑事;要为高尚的人隐瞒过错;要为自己的亲属隐瞒毛病”。事实上,避讳就是为别人隐瞒丑事,为别人隐瞒就是为了别人而说谎话。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但不反对我们为了别人而说谎话,而且赞扬和鼓励为了别人说谎话。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人应该尽量隐瞒伟大人物的丑事,应该尽量掩盖高尚人物的过错,这样做才是道德的做法。相反如果我们去揭发伟大人物的丑事,揭露高尚人物的过错,那是非常不道德的。到了现代,中国人又把国家升格为抽象的伟大人物,所以隐瞒国家的丑事,掩盖国家的过错,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义务。为了维护国家的形象说谎言,为了保卫国家的威信造假话,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做法。
设想这样一个场面,如果一个人讲出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可能损害国家的形象,那么这个人应该怎样做?我不敢判断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做,对于中国人来说,10个人中至少有8个人会选择隐瞒真相,其中还可能有人会编造假话来为国家开脱。
欧美国家创造的最重要学问就是“科学”。科学的唯一目的是追求真理,寻求真实。中国没有诞生科学,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人看来,“真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维护伟大人物、国家民族的荣誉。必要的时候,宁可抛弃“真实”来维护伟人和国家的荣誉。欧美国家的历史学者把追求历史真相作为历史研究的责任,而中国的历史学者却把维护国家形象作为历史研究的首要责任。中国学者编写的历史书,出于避讳的原因,总是要隐瞒和修改很多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历史事件,努力为中国树立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国家形象。
中国人有自己的民族性,日本人也有自己的民族性,而且中日两国的民族性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不少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双方的误会和不理解。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发生了不少争执,我感到这里面就有由于民族性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互不理解。
不少日本人批评中国人喜欢说谎话,喜欢夸大事实。客观地讲,中国人说谎话和夸大事实的倾向的确比日本人更多一些。但不少日本人在批评中国人说谎话和夸大事实的时候,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把中国人说谎话的动机单纯理解为欺骗对方,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少情况下中国人说谎话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族甚至国家,这就是所谓的“爱国谎言”。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说谎的方式来报效国家呢?这要从中国人的儒教世界观说起。
在长期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沉浸在“儒教”的思维体系中。日本在江户时代曾经把朱子的学说作为官学,知识分子都努力钻研儒学。但日本人把孔子、朱子的学说当作一门学问看待,而中国人却把孔子、朱子的学说当作一种宗教来崇拜。所以在中国不称“儒学”,而称“儒教”。 儒教既然是一种宗教,它必然提出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和道德。“儒教”思想的核心除了“忠孝礼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就是“避讳”。
查字典可以发现,“讳”的意思是“隐瞒”的意思。“避讳”的意思不是说自己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要隐瞒,而是要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论语》里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人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去告发了。”孔子听后说:“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样才是真正的正直。”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的“避讳”是怎么一回事。
《春秋》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事而编纂的一部鲁国历史书。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孔子编写《春秋》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为伟大的人隐瞒丑事;要为高尚的人隐瞒过错;要为自己的亲属隐瞒毛病”。事实上,避讳就是为别人隐瞒丑事,为别人隐瞒就是为了别人而说谎话。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但不反对我们为了别人而说谎话,而且赞扬和鼓励为了别人说谎话。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人应该尽量隐瞒伟大人物的丑事,应该尽量掩盖高尚人物的过错,这样做才是道德的做法。相反如果我们去揭发伟大人物的丑事,揭露高尚人物的过错,那是非常不道德的。到了现代,中国人又把国家升格为抽象的伟大人物,所以隐瞒国家的丑事,掩盖国家的过错,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义务。为了维护国家的形象说谎言,为了保卫国家的威信造假话,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做法。
设想这样一个场面,如果一个人讲出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可能损害国家的形象,那么这个人应该怎样做?我不敢判断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做,对于中国人来说,10个人中至少有8个人会选择隐瞒真相,其中还可能有人会编造假话来为国家开脱。
欧美国家创造的最重要学问就是“科学”。科学的唯一目的是追求真理,寻求真实。中国没有诞生科学,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人看来,“真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维护伟大人物、国家民族的荣誉。必要的时候,宁可抛弃“真实”来维护伟人和国家的荣誉。欧美国家的历史学者把追求历史真相作为历史研究的责任,而中国的历史学者却把维护国家形象作为历史研究的首要责任。中国学者编写的历史书,出于避讳的原因,总是要隐瞒和修改很多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历史事件,努力为中国树立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