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碧园吧 关注:13贴子:5,360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作者:王文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对古典文学具有坚实的功底和很深的造诣。作者在书中讲一段孔子的话,再用现代汉语详细解读一遍,并对有些典帮做详细的解说,让人读后对整部《论语》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1楼2006-06-23 10:11回复
    第一部分 
    学而第一(1)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又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我讲课学生听不明白,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论语》各篇一般是以第一章前两三字为篇名,一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一则大概是金圣叹的小故事却把它牵出了一点意思。或问圣叹公:“子奚为不政?”这也是《论语》上的话:先生你为何不从政呢?金圣叹回答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圣叹公这样答,意思是说,做学问是第一位的,做官从政是第二位的。答得很有意思。不过换我就不会这样用,子夏说:“学而优则仕”,所以说“学而为政”,岂不是更为顺理成章?

      这一章意义颇为纠葛,费心思。

      学,音与“觉”近,可训为觉悟。在一些方言里头,学又念作“xiáo”,跟“效”相近,所以又可以解释为效仿。这两个字都好,不看下文是不好取舍的。习,繁体的上边是羽毛的羽,“鸟数飞也”。无论是说演习礼乐,还是说复习《诗》《书》,都有重复的意思在里头。老是效仿重复,每个人都会感到快乐吗?很未必吧。所以“学”里面带点“觉”的意思才讲得通。温故而知新,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这一句也容易令我们熟视无睹。这一句有异文,有的版本作:友朋自远方来。东汉的郑玄注是: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称“友”。《论语》在西汉有《鲁论》、《齐论》、《古论》三个重要版本,一般认为《鲁论》上记得是“有朋”,《齐论》、《古论》上记的是“朋友”,这倒不是什么质的分岐,清末学者俞樾有个说法,他说“方”是一起的意思,《周易》上有“不宁方来”,《尚书》上有“兄弟方来”,都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同志和同门从远处一起来了,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俞樾这种说法感觉稍微有点穿凿,但总的来说非常有意思。我体会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孟子说的君子三乐,其中一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另一个有点“近者悦,远者来”的意思在里头。

      “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皇侃的书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要么就是“我讲课人家听不懂,我也不生气。”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朱熹的集注只选了第一种,我认为第二种解释似乎更为可取。因为这三句话肯定不是随机放在一起的,如果三句话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孔子弟子就没有必要单单因为句式一致而把三个“子曰”捏在一起了。通章来看,孔子是夫子自道,也可以说讲的是师道,更主要的是孔子一生事实,所以弟子把它放在二十篇之冠。

      这就是《论语》的第一章。

      


    2楼2006-06-23 10:13
    回复
      第一部分 
      学而第一(2) 
      作者 : 王文特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犯上就很少了,不喜欢犯上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起来,做人治国之道也就有了。孝悌,大概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有若。把有子的话放在第二章,曾子的话放在第四章,古人认为大概是因为《论语》成书于有子、曾子的门人。

        孝的本意是对老人孝顺,《说文》:孝,善事父母者。甲骨文象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老人之下有“子”,老人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真是孝子。

        弟,同悌,指弟弟顺从兄长。一个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不大会有犯上的事情了,至于悖逆作乱,就更谈不上了。我们看那些古装戏,皇帝说,朕以仁孝治天下,他就是取这层意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是此意。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人认为这两句是孔子的话,又有人说后四句都是孔子的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认为“务本”二句是古成语,我想这个问题比较难说清楚的,而且也无关紧要,它表达的思想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譬如练拳要站桩,学书法要描红,又譬如大题目要从基本概念入手,马克思讲唯物辩证法,先界定物质的概念,讲唯物史观,先研究商品是什么。可以说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真是极平常的一句话,却让不少大家都出了点洋相,他们栽就栽在这个“仁”字上。“仁”其实应该是“人”的,《初学记》和《太平御览》引这句都是“其为人之本与”;《论语》上还有“人”借作“仁”的,“井有仁焉”,井里掉进个人就够麻烦的了,何必非是个仁人呢!再者,作“人”字解,与章首“其为人也”相呼应,意义也很直接。考其原因,“人”字古时字体的捺上有三个撇,大概因改篆为隶,讹成现在的模样了。结果后世学者讨论仁孝本末,已是不得要领,甚者研究仁孝孰先孰后,更是不知所谓了。所以读书也要“务本”,这个本就是识字。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很少有仁德的。”这一章是教人知人的。

        君子坦荡荡,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呢?巧言令色,让人不设提防,甚至觉得可亲可敬,轻一点是另有所图,重一点就是包藏祸心。内怀深险之人,外面看去还就是这样。李林甫和人讲话时一定是嬉怡微笑,所谓令色,其实此人狡险忌克。再如王莽以谦恭篡汉,武则天以卑屈祸唐,这都是巧言令色的另一种极致。

        当然,也可能有的仁人是言自巧、色自令,我想象中子贡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说绝无,而用了“鲜”字。


      3楼2006-06-23 10:14
      回复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君子到底应该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色呢?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我想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活着不要那么累,自然而然,就最好了。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章是曾子自述修身的法子。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的地方呢?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呢?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修身格言。但是第三句话仍然是存在疑点。朱熹认为传是“受之于师”,其实为人谋和与朋友交都是及人之事,传解释成“传之于人”感觉上可能更顺一些。曾门弟子参与了《论语》的编纂,他们记曾子的话,选他学生时代的还是当老师时讲的?所以,还是选“传于人”踏实一点。

          我每次读《论语》,读到这里都顿一下。圣贤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我们每天想的都是什么;圣贤每天三省其身,我们每天做些什么,圣愈圣,愚愈愚,分野恐怕就在这些地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成语我们平时也可能会用到,就是出自朱熹给这一章做的注。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论语》里第一次出现治国这个大题目。

          敬是遇事谨慎的意思;信是不用权诈,不朝令夕改,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节用好理解,但是要上升到贬奢糜尚淳朴的高度;爱人就是爱人,只是不可姑息;使民以时,主要是说要“不违农时”,使人民能充分地休养生息。

          这五点看起来浅显,但是如果真有做到,虽大国可治,所以看起来浅显的未必浅显,看起来复杂的未必复杂,老子也讲“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找到大本大源,其他的东西真是如高屋建瓴。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4楼2006-06-23 10:18
        回复
            这一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关于丧祭的,丧尽其礼,祭尽其敬,老百姓就厚道了。另一种解释是教人慎终如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始终如一。

            两种解释都好,第一种解释接受地更普遍一些。有一次在家里聊天,我偶然提了一下“慎终追远”四个字,我爷爷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个词?”我说:“我为什么不知道?”爷爷说:“以前家庙的匾上就是这四个字。”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这一章是他们二人的问答。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与闻该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得到这种待遇。老师求的方法,大概跟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又有一种解释,说孔子到了一个国家,观察风俗就了解了他的政教,老百姓温良,就说明他政教温良,老百姓恭俭让,就说明他政教恭俭让。这种解释也挺有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子贡说孔子“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我猜他可能从这句话生发出了这种解释。这种说法不是讲不通,似乎总是穿凿了一点?

            这一章里头还讲了一个很好的道理。

            孔子的盛德感人且不谈,总之他是必不肯求,一定要说他求,那他求的方法也跟别人不一样。不用说那些谄附小人,有一毫求的心思,就不是圣人了。圣人是以德求,不是像别人那样有心地求。天下人无不可感动,感动不了人只是因为你未到圣人的地步。圣人地步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学一分,就有一分收获。不这样体认,贸然入世,就不免有求。三求两求,就沦为巧言令色之流,所以说人走下道只因为一个求字。所以不能不求,只因为他不相信有不求而得这回事。


          6楼2006-06-23 11:05
          回复
              有这样一副对联:

              惜衣食非为惜财因惜福

              求名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意思已经很不错了,但犹有憾焉,一个人本来就节俭,何必为惜福而惜衣食,一个人本来就无欲无求,何必求人求已?当然,那个对联的意思本来已经不错了


            7楼2006-06-23 11:08
            回复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之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父亲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就称得上孝了。


              9楼2006-06-23 11:09
              回复
                  还有一种解释:

                  孔子说:“作人子女的,父亲在的时候要观察父亲的心志而承顺,父亲去世后要追念父亲的行为而继述,三年不改变父亲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就称得上孝了。”

                  两种解释都很好,细细玩味之下觉得很有意思。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保守派一般都会引用这句话,说变法就是不孝。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法子,好就好在这里。大事小事都用礼,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集注上说得很好: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

                  体用之分,在佛教见于惠能的《金刚经注》,在道教见于魏伯阳的《参同契》。我们熟知的是清末改良派提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看集注的解释就明白多了。

                  儒家讲“和”有两个比喻,一个是说声音和谐,一个是说滋味调和。总之不是“和平”那么简单。

                  和的道理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就是太极的道理。

                  崔适《论语余论》断句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也通。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很接近于义,讲出来的话可以反覆;恭很接近于礼,它可以远离耻辱。缔结婚姻不失其可亲之人,也等于是同宗。”

                  集注训“复”为“践言”,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解释,我觉得讲“反覆”没什么不妥。

                  “因不失其亲”,按集注解释是: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中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另一种说法是:因,同姻。宗是同宗之意,这个似乎比前一种解释好一些。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10楼2006-06-23 11:10
                回复
                    再有《红楼梦》里那副名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穷也不卑屈于人,富也不骄傲于人,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仍快乐,富有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对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坛经》上有两首很有名的诗。

                    一首是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另一首是惠能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为什么想起这两首诗呢?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不为外物所动,是第一首诗的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是心外无物,到了第二首诗的境界。这样解释可能也不确,大致是这个意思。

                    子贡开始以为无谄无骄就可以了,听了孔子的话,又感到了义理的精妙,有所获益,也不敢自足了,所以引用《诗经》来表明心迹,而得到了孔子的赞许。

                    朱熹《集注》中说: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能就是成语“精益求精”的出处。

                    恒产恒心的说法来自孟子,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无恒心就是心有挂碍,于是就有了恐怖,有了颠倒梦想。所以贫而乐的境界很是难得,没经历过的时候不好理解。而贫中之乐不是穷开心,贫中之乐是砺德治学而来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人之为人,不是为了人家了解自己,人家知不知道对我没什么损失,没什么好担心的。人,难就难在知人。《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知人与否,小则关系自身,大则关系国家,知人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存了“患不知人”的念头在心里,才能讲究有素,才能慎终如始。


                  11楼2006-06-23 11:12
                  回复
                    这儿有电子书可以下载,很精美,淡兰色的底子,左上角是谦虚的孔子,看着非常舒服:
                    http://52ebook.com/book_8853.html


                    12楼2006-06-23 14:45
                    回复
                      • 219.138.145.*
                      亲爱的云儿,那书俺弄下来了,但解压不了,说要密码,望书叹息呀.你能偷得那东东么?


                      13楼2006-06-23 20:45
                      回复
                        • 218.91.50.*
                        谢夫子.
                         刚才读了一点,感觉翻译的跟我以前读的<论语通译>大同小异,但一些例证不错.


                        14楼2006-06-23 21:47
                        回复
                          呵,玉儿呀,密码那下面都说明了呀,是www.52ebook.com呀:))
                          你把这www.52ebook.com复上去就行了,呵


                          15楼2006-06-23 22:01
                          回复
                            书,我有很多了,可是没有看,贴在这里的同时,我也看了一遍,恐怕朋友们有像我一样的,我是基于这种考虑,嘿。
                            云儿的搜功了得,不知道现在看什么,做什么,嘻。
                            如果大家想看什么,和我说,我这里这么多书,但是别怕,长不了蠹虫,所以,什么时候都可以和大家分享,只要你我长寿,呵呵!!


                            16楼2006-06-24 09:12
                            回复
                              • 219.138.145.*
                              云姐,你好棒哦!我把它弄下来了!真漂亮的.


                              17楼2006-06-29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