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善知识跟我们引导月亮、指引月亮,就把目标锁定在善知识的手指上面,看不到真正的月,叫做「见指不见月」。「月」讲的是真理实相,真正的花、真正的月是真理实相,但是众生都一直迷止在水中月、镜中花。
看到这些幻象之后,众生「心念浮动」,就在那里起贪!水中月就好像水中的宝,看到那里好像有很多的珍宝、很多的名利,就一直在水中要捞那些月,就在滚滚红尘里面一直在追名逐利,叫做「水中捞月」。看不透实相,于是构筑一个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心念因此而浮动。如果了悟真里实相之后,就会来到如如不动、远离颠倒梦想。
「水月镜花」是一个颠倒梦想的世界,开悟者继续告诉我们要看清实相。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含意很深!如果能够真正了悟其中含意,就不会颠倒梦想,而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问题是要了悟「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否则这一句顶多只是成为标语。大家会念、会背《心经》,就是体悟不到。所以,佛陀为了让众生了解「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水月镜花」,以及看透实相,要讲经说法几十年。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是让大家看透「水月镜花」,让大家了悟什么叫做「空」跟「色」。
「色」就是现象界的一切,包括任何的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要去透视一切的人、事、物跟「空」的关系。在「阿含解脱道」课程,有讲到现象界的一切是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到「空」,含意都很深!不要这样读过一遍,就以为没什么。如果真正好好去体悟,能够让你了悟真理实相,让你远离颠倒梦想。《心经》的境界非常高,当然现在只是一个解释,如果要透视、详细了解,什么方法最快?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84片光盘,把「三无漏学」好好深入去看,就能够了解。
当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就会处处见法、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表示已经有见法。以前一直要找彼岸,以为彼岸是在他方世界,以为净土是在他方世界,于是心都一直向外、向遥远的未来、向他方世界,向遥远、遥远的未来在找寻。但是有一天,当你了悟之后,「回眸」回过来发现,一直在寻寻觅觅的彼岸,竟然就在此岸、就在这里、就在当下。「回眸」代表一个人的开悟、见法。本来心都向外看,有一天当你停下来、静下来,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这时候「灵犀不过一点通」,那一种「言语道断」的体悟,当下只要跟你一点、跟你一提,处处都见法、处处都开悟,这时候你处处都会心微笑。因为你打开了智慧眼、打开了法眼,知道净土在哪里了,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知道彼岸在哪里。 这时候,一样会深深体会「天地有醍醐在其中」,都是开悟者所叙述的境界,你以前看不到什么,认为花草有什么特殊、有什么奇怪,没什么啊!践踏在土地上,也认为它们没有生命,是因为没有打开法眼、你看不到。天地包括「空」,虚空的「空」。一般众生以为虚空没有什么,科学家、天文学家的虚空也是一样,虽然有发现到一些微妙,但还是不容易体会到「醍醐」。佛教有一句话「『空』能够生妙有」,「空」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头脑里面一个抽象概念的顽空。
「『空』能生妙有」是指整个虚空、整个法界。【寒山拾得颂】是以「天地」来形容,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有醍醐在其中」,虚空不是顽空,更不是断灭空。一般众生没办法理解,一提到「空」,就惧怕啊!认为「空无一物,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所以,很多人都很惧怕「空」,对「空」没有正确的了解,而开悟者告诉我们,在「空」里面有「醍醐」。因为有「醍醐」,因此能够生妙有,这都是在叙述「大地风云经」,叙述法界的奥妙。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慢慢体悟「天地」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有醍醐在其中」,因此能够生妙有。佛教所讲的「生妙有」,就是老子所讲的「生万物」,整个都是法界的缘起甚深,非常深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