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行过春风十里,青青的荠麦迷离了远望的目光。谁曾想,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已是凋败不堪。只能在一片绿色里,恍惚的寻觅那旧日繁华。
锦袖歌残翠黛尘,楼台塌尽曲池湮。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姜夔是游士。若说到游士与游子的不同。后者多是在羁旅中成熟,而前者则多是在羁旅中沧桑。作者当时的年龄不过与我相当,定算是游子。而在才子佳人的年龄。面对此情此景,往往易发感想。只见一片青青麦浪,却不是原野的天然意趣。沉淀了家国之愁,溶入这个沉重哀伤的背景,大多会催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幻觉。远远看去,原野的绿色在眼前交织成迷幻,更像是隔了光阴的影子,不再那么真切。
淮左,竹西,名都。都是指扬州。而此时名都已变,淮水依旧。隐约间便有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郁。但词天生是女子。她所承载的并非诗般苍凉辽阔的哀伤。而是那种绵长低徊的叹息。夜雪初晴,行过旧城。所见只是这茫茫原野。伤怀的心思,恨不得加快步履,奔向旧时的城址。只是这原野好像走不到尽头。包裹着词人的,是如看客般的空落与无助。
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处春风十里,即是此中化来。相比之下,杜牧的诗是轻快明丽,而化入词境,便也如溶入了家国之愁的景致。只落得茫然与失落。
但凡常人,总有几个定会触景生情的场景。一是生死离别,二是江山变幻。而每每点燃思绪的,皆是这物是人非之感。而游子,或者游士,感情更是甚于常人。当情思饱满的时候,便能如饮酒般一气而就。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尽两字,皆为去声领格。效果如锤音在心,其沉重久久不去。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古来称颂此句者,多于一个厌字引论。金兵罢去,城池衰败。即便是池塘草木,亦记载着当时的动荡。乱世的影子,像水波般荡漾不定,从不曾停止。姜夔的词多精工细琢。但此句以物观事,似信手而来,毫无痕迹。只有当情感倾注全篇的时候,才可以不现任何雕琢。
上片末尾。天色渐入黄昏。空空的城中响起辽远的号角。举目望去,不见人烟。唯有号角声,像一种诉说,一种召唤。聚集了久远的沉痛,响彻空城,回荡不散。在辽阔的天地中,只有自己,孤单的听着。广漠空间中绵延不断的声调,是时空的回音,抑或是心灵的共鸣。回想曾经血染的街道,回想城中无依的灵魂。历史,不仅仅是沉重。更贯穿了时间,把伤痕烙印在每一个心灵深处。孤城背岭寒吹角,亦是这种氛围。只是写入词中,更在沉重苍劲里,融入一种细腻。哀婉的语言,如泣如诉。表达出的是另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在这里,视觉与听觉,所思与所感融汇在一起,再无间隙。
就这么独自走在空落的旧城。细数历史云烟,此情此景,所触动的真的只有自己么?不!倘若杜牧在世,就算他的才情倾世,此时亦难写出那样缠绵动情的诗句了吧。我猜想才子们之间,总是有一种心灵共鸣的。横跨了历史,穿越了唐宋,他们依旧心灵相通。只是杜牧未曾见到千百年后的扬州城。所以这便只能是一个幻想。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行过春风十里,青青的荠麦迷离了远望的目光。谁曾想,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已是凋败不堪。只能在一片绿色里,恍惚的寻觅那旧日繁华。
锦袖歌残翠黛尘,楼台塌尽曲池湮。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姜夔是游士。若说到游士与游子的不同。后者多是在羁旅中成熟,而前者则多是在羁旅中沧桑。作者当时的年龄不过与我相当,定算是游子。而在才子佳人的年龄。面对此情此景,往往易发感想。只见一片青青麦浪,却不是原野的天然意趣。沉淀了家国之愁,溶入这个沉重哀伤的背景,大多会催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幻觉。远远看去,原野的绿色在眼前交织成迷幻,更像是隔了光阴的影子,不再那么真切。
淮左,竹西,名都。都是指扬州。而此时名都已变,淮水依旧。隐约间便有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郁。但词天生是女子。她所承载的并非诗般苍凉辽阔的哀伤。而是那种绵长低徊的叹息。夜雪初晴,行过旧城。所见只是这茫茫原野。伤怀的心思,恨不得加快步履,奔向旧时的城址。只是这原野好像走不到尽头。包裹着词人的,是如看客般的空落与无助。
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处春风十里,即是此中化来。相比之下,杜牧的诗是轻快明丽,而化入词境,便也如溶入了家国之愁的景致。只落得茫然与失落。
但凡常人,总有几个定会触景生情的场景。一是生死离别,二是江山变幻。而每每点燃思绪的,皆是这物是人非之感。而游子,或者游士,感情更是甚于常人。当情思饱满的时候,便能如饮酒般一气而就。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尽两字,皆为去声领格。效果如锤音在心,其沉重久久不去。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古来称颂此句者,多于一个厌字引论。金兵罢去,城池衰败。即便是池塘草木,亦记载着当时的动荡。乱世的影子,像水波般荡漾不定,从不曾停止。姜夔的词多精工细琢。但此句以物观事,似信手而来,毫无痕迹。只有当情感倾注全篇的时候,才可以不现任何雕琢。
上片末尾。天色渐入黄昏。空空的城中响起辽远的号角。举目望去,不见人烟。唯有号角声,像一种诉说,一种召唤。聚集了久远的沉痛,响彻空城,回荡不散。在辽阔的天地中,只有自己,孤单的听着。广漠空间中绵延不断的声调,是时空的回音,抑或是心灵的共鸣。回想曾经血染的街道,回想城中无依的灵魂。历史,不仅仅是沉重。更贯穿了时间,把伤痕烙印在每一个心灵深处。孤城背岭寒吹角,亦是这种氛围。只是写入词中,更在沉重苍劲里,融入一种细腻。哀婉的语言,如泣如诉。表达出的是另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在这里,视觉与听觉,所思与所感融汇在一起,再无间隙。
就这么独自走在空落的旧城。细数历史云烟,此情此景,所触动的真的只有自己么?不!倘若杜牧在世,就算他的才情倾世,此时亦难写出那样缠绵动情的诗句了吧。我猜想才子们之间,总是有一种心灵共鸣的。横跨了历史,穿越了唐宋,他们依旧心灵相通。只是杜牧未曾见到千百年后的扬州城。所以这便只能是一个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