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bc吧 关注:6贴子:290
  • 0回复贴,共1

别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撂荒 鹏击长空

收藏回复

  • 222.34.57.*

   
发表时间: 2005-03-02 06:51:01 
 
 
 
晨报讯 步入青春期后的小琴不止一次声称长大想做三陪小姐,“现在我常一个人在家里,他们每次与我说话,不是问我成绩,就是唠叨挣钱多么不容易。他们以为给我钱我就会开心,其实他们一点都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我乱花钱就是想让他们心疼,我觉得自己还不如三陪女快乐。”“那种工作不仅容易赚钱而且每天还有好多人陪着,多风光!”小琴(化名)的一席话令人震惊(2月27日新华报业网 ) 。在笔者看来,小琴言论并不令人震惊,她只不过说出了许多女孩子不敢说的心理话,准确地说是赌气的话。真正令人震惊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冷漠无睹,这也使人从中领悟到:未成年人的同样需要精神呵护,不能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撂荒。 
孩子的精神世界需要大人精心浇灌,家长首先孩子的精神源泉。鲁迅先生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柱和脊梁。1998年那场举世瞩目的抗洪抢险,面对肆虐的滔天洪水,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顽强奋战,制服洪魔,正是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伟大精神使然。可以说,精神无形,力量无穷。无形的精神影响着有形的人的生活,没有精神支撑,将一事无成。大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到扶育孩子成长进步,离开了精神因素,一切努力都将事倍功半。离开了精神支柱,一切事情都将化作泡影。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崇尚精神财富的优良传统,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祖先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历来令国人扬眉吐气,无比骄傲自豪。同时,也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创造了不尽的人间奇迹。如今,尽管“大禹治水”、“岳飞精忠报国”、“红军万里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一些人看来已是“遥远的银河”,但其中蕴藏着的宝贵精神,却永远不过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其遗忘,必须交给孩子,传递下去。在民族锦绣“精神家园”里盛开着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瑰丽的奇葩,传承民族精神之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仍然是最耀眼芬芳的,都是孩子们成长进步的宝贵精神食粮,家长们应当注意做好传递的工作,使之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孩提时代,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孩子的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实践证明,家长只知道嫌钱,一味给孩子钱,而忽视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这是造成孩子心灵孤寂的最大原因。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善于与孩子做知心朋友,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补充需要的养料。防治“精神荒漠化”,让孩子的“精神家园”常青,家长的“精神之树”不“蔫巴”,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这里的关键是牢固树立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时刻牢记民族精神,并以此为动力,融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耳濡目染地感化孩子,教育孩子,当好孩子的“德育老师”。 
如今,谁忽视了精神因素,谁就是最大的傻瓜,也不配做爸爸妈妈。 
 



1楼2005-03-04 23: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