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祭云殇吧 关注:24贴子:232
  • 3回复贴,共1

点燃自己的心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6-09 11:47回复
    点燃自己的心灯,这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用自己的生活当资材,用悟性当火石,才能把它点亮。禅宗六祖慧能说: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参悟才行。希望的心灯一旦被引燃,生活即刻振作起来,感觉自在,而且能完全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禅宗有许多关于禅灯的公案,可以帮助你了解它。
           唐朝的沩山灵佑是一位禅门高僧,也是沩仰宗的开山祖师。在他还未开悟之前,跟着百丈怀海学禅,是百丈的侍僧。有一天,天气很冷,百丈对沩山说:去拨拨看炉中是否还有火种?” 沩山在灰烬中拨来拨去,就是看不到一点子火,于是回报百丈说:“没有一点子火。”于是百丈下了禅床,走了过来,深深一拨,却被他找到一粒炭火。于是百丈挑起它,对着沩山说:“看!这不就是火。”沩山就在百丈禅师深深拨开灰烬找到火种时而大悟。这则公案告诉我们,肯努力、肯尽责、肯承担,就能看到那禅灯之火。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
          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的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德山是唐朝时代的高僧,他年轻时由四川来到湖南,跟鼎鼎有名的龙潭禅师学佛。一天晚上,他陪师父闲聊,不觉已到深夜。德山离开老师的茅棚,因天色很黑而折了回来。龙潭于是点了一盏烛火给德山。正当德山要去接时,龙潭忽然把火吹熄,就在这时候德山大悟,而向龙潭礼拜。
          龙潭说:“你见到什么?”德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疑天下老和尚说的话。”第二天德山便离开他的老师,继续行脚参访去。龙潭对他说:他的心志有如金刚一般,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将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后来德山成为禅宗大师,培养了许多高足。你也许想知道德山在火把被吹熄时见到什么。很明显的,他见到了独立不依赖的自由性;所以龙潭才会说,他具备金刚不惑的独立思考,“牙如剑树,口如血盆”表示他能辩破邪说,破除迷信,而能高显生活的真理。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最可怕的是步上贪婪、暴力和痴迷。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而最后心灵却完全黑暗。明与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人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时仍有人会绽放雪中送炭的光明。光明不是在佛龛上点灯点烛,而要在自己心中绽放觉醒的牟尼珠光。昏黑是什么?消极的一念就是。消极的思想,逃避的态度,贪婪的欲念,都是消极;恶习气、坏脾性、坏情绪也是消极,这都会导致心智的昏聩。光明是心灵无障碍的自由。自由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纵欲而不是自由,是物欲色相的奴隶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灵上的自由,是清醒与觉悟。唐朝的仰山禅师在悟道前问他的老师沩山说:“什么是真佛住处?”这话的意思是说,如何才能证悟成佛,沩山当然知道要告诉他,佛唯有醒觉的光明性才能契会到。但他没有这样明说,却用过程来表达,那就更加生动了,他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这里所说的无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观念所限,不受消极的恶习气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这正是《六祖坛经》所说:去除执心,通达无碍。所以禅者从无思的自由性中试着点燃自己的心灯。
          人生需要光明,如果自己认为命不好,就真的时运不济起来;如果能积极振作,好运就在门口等候你。要先了解他,接纳他,然后才能教导他,督促他,进而鼓励他,省发他。
    


    2楼2011-06-09 11:48
    回复


      4楼2011-06-13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