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全文如下:
初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韩信的功过是非,从拜将到被诛,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
无双国士张良,从受黄石公书到帝师的激流勇退,这个笃信老庄道家的国士留下的更多的是传奇和故事,算无遗策和适时隐退的睿智,他在民间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吧。
没有韩信的痛彻千古,没有张良的仙风道骨,萧何在初汉三杰里的光彩无疑最为晦暗。
可这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萧相国,在暗流滚滚的朝局里的沉浮命运同样让我扼腕叹息。三杰之中,也许是最接近平民最现实化的一个人,也许,他是最悲哀的一个人。
刘邦还在做亭长的时候,因吏役去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该是同甘共苦的哥们了吧。我不知道老萧是否会看相,竟似吃准了这个小混混,死活跟定了他。
从奋起抗秦到楚汉风烟,这位老兄鞍前马后,不知多少血汗功劳。
最初刘邦达到咸阳的时候,大老粗的将士们初见香车宝马奇珍异宝一个个如虎狼般入府抢物,唯独萧何先入收集了秦丞相御吏的律令、地图、书籍。当楚汉之战时,这些东西可派了大用场,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汉军都知晓的一清二楚,不但尽占天时地利人和还能做到知己知彼。
战争前线有了萧何推荐的韩信,汉王身边有了神机妙算的张良,后方萧何的工作无疑没有这里两个人光鲜亮丽。可是没有幕后的辛勤准备何来舞台上的精彩纷呈。有人会说不过是后方补给么,不过是粮草辎重么,可要知萧何摊上的可是老刘这主儿,史记中清楚记载:汉王数失军遁去。就这么一主儿,打战不会,动不动就丢盔弃甲,尽干些被人打得屁滚尿流的事,前线的死伤惨重不算还得管这么些人的吃穿冷暖,于是要记户口转漕给军。除了前线的事情还得稳住汉军根据地,制定法律,设立宗庙,建造宫邑。工作上的辛劳也就罢了,偏这没用的主儿还起疑心: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琐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表面上是劳苦,其实不异于是开始监视调查萧何了,老刘大概会想,这前方可是打得不可开交,后院千万不能起火啊,一起火可就彻底玩完儿。越想越不放心,这儿时就相依相助的伙伴会不会相机行事,临时跳槽?萧何也是玲珑心肝,经鲍生一提点方知上意,因为君主的疑心,干了第一件无奈却又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将子孙昆弟能胜兵者送到刘邦那充军,其实就是做人质拉,表明萧何我是不可能背叛汉王您的,果然,刘邦大喜。
战争岁月总算是熬过去了,老刘总算做到了天下第一把交椅,也不枉萧何任劳任怨辛苦劳作。(还好没有选错人,这场把家族性命聚于一身的豪赌算是赢了,不得不承认萧何的慧眼识英。8过我还是想不出这刘邦有什么“英”可识。那么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不二到底是因为他看中了刘身上的某些可成大业的性格因素还是只是本着一种愚忠呢?他的心路历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困惑呢。。。。。)
好在刘邦也深能体察萧何的忠心和功劳。在论功行封的时候不顾众议,把萧何放在了首位。(这些人大概都是一届莽夫,不懂安邦治国,只知打打杀杀的屠夫,这些土匪豪强乡野匹夫立的是战前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置生死于度外的功勋,自然对萧何的文治嗤之以鼻)
这时刘邦对众人讲了一个故事:在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猎狗,但凡号施令的是猎人啊,没有猎人猎狗也不可能追到猎物。现在曹参等人的功劳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则是猎人的功劳啊。
其实这点在我看来并不是刘邦封萧何的真正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下面的话:且诸君度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望也。
通俗来说就在楚汉豪赌里,是群臣用只1两或2、3两银子压刘邦胜,唯独萧何压上了数十两银子。这其中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多大的信任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说服他人的理由,所以,群臣寂寞敢言。猎狗与猎人的故事不过是可以说得冠冕堂皇一点的理由,却不是实质。
在封萧何期间,有一个人可占了大便宜。在列侯毕已收封,要排位次的时候,众人皆说只有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排第一。刘邦之前已经拂了众意此刻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偏关内侯鄂君察言观色知道刘邦所想,便对群臣说:
初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韩信的功过是非,从拜将到被诛,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
无双国士张良,从受黄石公书到帝师的激流勇退,这个笃信老庄道家的国士留下的更多的是传奇和故事,算无遗策和适时隐退的睿智,他在民间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吧。
没有韩信的痛彻千古,没有张良的仙风道骨,萧何在初汉三杰里的光彩无疑最为晦暗。
可这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萧相国,在暗流滚滚的朝局里的沉浮命运同样让我扼腕叹息。三杰之中,也许是最接近平民最现实化的一个人,也许,他是最悲哀的一个人。
刘邦还在做亭长的时候,因吏役去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该是同甘共苦的哥们了吧。我不知道老萧是否会看相,竟似吃准了这个小混混,死活跟定了他。
从奋起抗秦到楚汉风烟,这位老兄鞍前马后,不知多少血汗功劳。
最初刘邦达到咸阳的时候,大老粗的将士们初见香车宝马奇珍异宝一个个如虎狼般入府抢物,唯独萧何先入收集了秦丞相御吏的律令、地图、书籍。当楚汉之战时,这些东西可派了大用场,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汉军都知晓的一清二楚,不但尽占天时地利人和还能做到知己知彼。
战争前线有了萧何推荐的韩信,汉王身边有了神机妙算的张良,后方萧何的工作无疑没有这里两个人光鲜亮丽。可是没有幕后的辛勤准备何来舞台上的精彩纷呈。有人会说不过是后方补给么,不过是粮草辎重么,可要知萧何摊上的可是老刘这主儿,史记中清楚记载:汉王数失军遁去。就这么一主儿,打战不会,动不动就丢盔弃甲,尽干些被人打得屁滚尿流的事,前线的死伤惨重不算还得管这么些人的吃穿冷暖,于是要记户口转漕给军。除了前线的事情还得稳住汉军根据地,制定法律,设立宗庙,建造宫邑。工作上的辛劳也就罢了,偏这没用的主儿还起疑心: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琐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表面上是劳苦,其实不异于是开始监视调查萧何了,老刘大概会想,这前方可是打得不可开交,后院千万不能起火啊,一起火可就彻底玩完儿。越想越不放心,这儿时就相依相助的伙伴会不会相机行事,临时跳槽?萧何也是玲珑心肝,经鲍生一提点方知上意,因为君主的疑心,干了第一件无奈却又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将子孙昆弟能胜兵者送到刘邦那充军,其实就是做人质拉,表明萧何我是不可能背叛汉王您的,果然,刘邦大喜。
战争岁月总算是熬过去了,老刘总算做到了天下第一把交椅,也不枉萧何任劳任怨辛苦劳作。(还好没有选错人,这场把家族性命聚于一身的豪赌算是赢了,不得不承认萧何的慧眼识英。8过我还是想不出这刘邦有什么“英”可识。那么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不二到底是因为他看中了刘身上的某些可成大业的性格因素还是只是本着一种愚忠呢?他的心路历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困惑呢。。。。。)
好在刘邦也深能体察萧何的忠心和功劳。在论功行封的时候不顾众议,把萧何放在了首位。(这些人大概都是一届莽夫,不懂安邦治国,只知打打杀杀的屠夫,这些土匪豪强乡野匹夫立的是战前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置生死于度外的功勋,自然对萧何的文治嗤之以鼻)
这时刘邦对众人讲了一个故事:在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猎狗,但凡号施令的是猎人啊,没有猎人猎狗也不可能追到猎物。现在曹参等人的功劳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则是猎人的功劳啊。
其实这点在我看来并不是刘邦封萧何的真正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下面的话:且诸君度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望也。
通俗来说就在楚汉豪赌里,是群臣用只1两或2、3两银子压刘邦胜,唯独萧何压上了数十两银子。这其中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多大的信任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说服他人的理由,所以,群臣寂寞敢言。猎狗与猎人的故事不过是可以说得冠冕堂皇一点的理由,却不是实质。
在封萧何期间,有一个人可占了大便宜。在列侯毕已收封,要排位次的时候,众人皆说只有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排第一。刘邦之前已经拂了众意此刻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偏关内侯鄂君察言观色知道刘邦所想,便对群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