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吧 关注:41,489贴子:557,369

回复:读史笔记1——萧相国世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整理了一下,全文如下:


初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韩信的功过是非,从拜将到被诛,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
无双国士张良,从受黄石公书到帝师的激流勇退,这个笃信老庄道家的国士留下的更多的是传奇和故事,算无遗策和适时隐退的睿智,他在民间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吧。
没有韩信的痛彻千古,没有张良的仙风道骨,萧何在初汉三杰里的光彩无疑最为晦暗。
可这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萧相国,在暗流滚滚的朝局里的沉浮命运同样让我扼腕叹息。三杰之中,也许是最接近平民最现实化的一个人,也许,他是最悲哀的一个人。
刘邦还在做亭长的时候,因吏役去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该是同甘共苦的哥们了吧。我不知道老萧是否会看相,竟似吃准了这个小混混,死活跟定了他。
从奋起抗秦到楚汉风烟,这位老兄鞍前马后,不知多少血汗功劳。
最初刘邦达到咸阳的时候,大老粗的将士们初见香车宝马奇珍异宝一个个如虎狼般入府抢物,唯独萧何先入收集了秦丞相御吏的律令、地图、书籍。当楚汉之战时,这些东西可派了大用场,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汉军都知晓的一清二楚,不但尽占天时地利人和还能做到知己知彼。
战争前线有了萧何推荐的韩信,汉王身边有了神机妙算的张良,后方萧何的工作无疑没有这里两个人光鲜亮丽。可是没有幕后的辛勤准备何来舞台上的精彩纷呈。有人会说不过是后方补给么,不过是粮草辎重么,可要知萧何摊上的可是老刘这主儿,史记中清楚记载:汉王数失军遁去。就这么一主儿,打战不会,动不动就丢盔弃甲,尽干些被人打得屁滚尿流的事,前线的死伤惨重不算还得管这么些人的吃穿冷暖,于是要记户口转漕给军。除了前线的事情还得稳住汉军根据地,制定法律,设立宗庙,建造宫邑。工作上的辛劳也就罢了,偏这没用的主儿还起疑心: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琐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表面上是劳苦,其实不异于是开始监视调查萧何了,老刘大概会想,这前方可是打得不可开交,后院千万不能起火啊,一起火可就彻底玩完儿。越想越不放心,这儿时就相依相助的伙伴会不会相机行事,临时跳槽?萧何也是玲珑心肝,经鲍生一提点方知上意,因为君主的疑心,干了第一件无奈却又不得不为之的事情——将子孙昆弟能胜兵者送到刘邦那充军,其实就是做人质拉,表明萧何我是不可能背叛汉王您的,果然,刘邦大喜。

战争岁月总算是熬过去了,老刘总算做到了天下第一把交椅,也不枉萧何任劳任怨辛苦劳作。(还好没有选错人,这场把家族性命聚于一身的豪赌算是赢了,不得不承认萧何的慧眼识英。8过我还是想不出这刘邦有什么“英”可识。那么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不二到底是因为他看中了刘身上的某些可成大业的性格因素还是只是本着一种愚忠呢?他的心路历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困惑呢。。。。。)

好在刘邦也深能体察萧何的忠心和功劳。在论功行封的时候不顾众议,把萧何放在了首位。(这些人大概都是一届莽夫,不懂安邦治国,只知打打杀杀的屠夫,这些土匪豪强乡野匹夫立的是战前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置生死于度外的功勋,自然对萧何的文治嗤之以鼻)

这时刘邦对众人讲了一个故事:在打猎的时候,追杀猎物的是猎狗,但凡号施令的是猎人啊,没有猎人猎狗也不可能追到猎物。现在曹参等人的功劳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则是猎人的功劳啊。

其实这点在我看来并不是刘邦封萧何的真正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下面的话:且诸君度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望也。

通俗来说就在楚汉豪赌里,是群臣用只1两或2、3两银子压刘邦胜,唯独萧何压上了数十两银子。这其中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多大的信任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说服他人的理由,所以,群臣寂寞敢言。猎狗与猎人的故事不过是可以说得冠冕堂皇一点的理由,却不是实质。


在封萧何期间,有一个人可占了大便宜。在列侯毕已收封,要排位次的时候,众人皆说只有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排第一。刘邦之前已经拂了众意此刻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偏关内侯鄂君察言观色知道刘邦所想,便对群臣说:



31楼2006-07-03 12:03
回复

    你们都错了,曹参的野战略地之功都是一时之功。楚汉相距5年,汉军常失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没有萧何主动在关中一次次的征君,补充汉军,汉军早就没人了。当汉楚相守栎阳数年,军无见粮,又是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当时陛下在山东虽然数次阵亡,唯独萧何一直保守着关中之地一待陛下,这是万世的功业啊。(此君最为一针见血的说道)若不是萧何,曹参等人不致死了多少了呢!

    此君在褒扬萧何的时候已经相对贬抑了曹参等人,但高祖是说了善的,众人嘴上虽不敢说什么,但心里一定是万分的不服气,一定恨死了这鄂君,顺带更加鄙视萧何,萧何在夹这些居功自傲眼睛都长在头顶上的将军侯爷门之间的滋味肯定不那么好受。因为一时的疏漏,说不定哪天就会被这些眼红的大臣们告了上去。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他只能小心小心再小心,还得夹着尾巴做人。

    但这鄂君无疑是运气极好的,就说了这么几句让皇帝高兴的话,竟然被封为平安侯。(鄂君本来只是关内侯,是不能世袭的爵位,列侯就不同了,可以代代相传。这刘邦还真是乱来)

    这下可好了,众人不服之气全转加到萧何一人身上了。我们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到萧何为相过的是怎样如履薄冰的日子,兢兢业业唯恐出错。精神上的劳苦和肉体的劳苦叠加起来,这位丞相还真是可怜的很。

    刘邦分萧何也发生了一件有趣之事。益封何二千户。刘邦对此的解释是,当时我当亭长的时候,只有你多送我二百钱,现在这二千户就算对你的回报吧。这还真是现世报,二百钱竟换来二千户,萧何还真是会投资。

    但萧何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知道多数权贵对自己都不服气,还是得忍气吞声,在这朝局里小心翼翼对付这一切突发事故。不得不承认萧何筒子还是很会拍马屁的,帮刘邦建了那么大一座未央宫片还能说出一番利国利明冠冕堂皇的话来,老刘心里肯定又舒坦又满意。

    但伴君如伴虎,天知道这老虎什么时候又发难了,反正知恩图报这条在老刘这是行不通的。我不知道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难道他不会觉得唇亡齿寒么?刘邦是否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萧何不觉得胆战心惊么?这庙堂之高的可是大汉的皇帝,不再是那个混混刘了。

    再看留侯张良,俨然一副要成仙上天的样子,天天炼丹修道不理朝政,而自己吃力不讨好,老牛一般为这刘氏政权处理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儿,为什么不能放下手中相权急流勇退过过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可萧何到底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看不透这世间权贵根本就如过眼烟云留不住也抓不住,不管受了多少委屈,看在手中相印的份上也就罢了。

    我们再看刘邦对萧何擒韩信的反应如何;拜萧何为相,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督尉为相国卫。升了官了,涨了工资了,还添了保镖了。大家都来贺喜。唯独一种瓜的召平说,玩了玩了,相国您惨了。。。。
     
    屁大的功劳竟然又是加封这个又是加封那个,为什么,是想到韩信会谋反,那您会不会学韩信也干出这种事情来呢?给你加保镖不是保卫你(太平盛世有什么好保卫的)而是监视你呐,希望您能让出封地,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当军饷这样皇帝才能高兴!
    相国从其计,高帝大喜。


    在我看来,刘邦怀疑萧何的另一个原因还有:老刘在看到萧何把自己举荐上去的韩信送上断头台时,老刘也不免心寒呐。萧、韩都是曾经共患难的好友,如今萧何可以出卖韩信是不是意味着萧何也可以出卖自己呢?此事萧何干得是两头不讨好还损阴德。不知当时萧何是否是在吕野鸡的逼迫下干的,否则真是难以想象萧何这么精明的人会想不到这一层。

    从此之后,似乎刘邦就对萧何不大放心了。刘邦讨伐异姓王阶段萧何和以前一样不断向前方输送人力物力。刘邦不得不再次起疑心:这萧相国当得还真是得民心阿,要什么有什么。于是又是多次派人到相国处打探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萧何为了保全性命干了一件很不光彩很无奈的事,也是这件事让我觉得他太可怜,太窝囊了。

    萧何持家素以简朴著称,不为子孙后代在富饶之处购田买地,住宅也十分简朴,不置桓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勿为势家所夺。(这说得多现实多通透,聪明人啊,聪明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收到刘邦怀疑时,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接受门客的建议,违心的以强力贱买民田,故意损害自己的形象,装作一副只知巧取豪夺压迫百姓小人嘴脸来骗取刘邦的信任去处刘邦的疑心。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一幕!有时候真的不知萧何图的到底是什么,连士人最看重的声名都可以不要,难道手中的权这么令人留恋?牺牲了人格,牺牲了原则,萧何他真的觉得值得么?

    这还不算完,因建议刘邦把上林苑中的空地让给百姓耕作竟被刘邦打入大狱,就这样一位开国元勋,皇帝说下狱就下狱了,萧何啊萧何,还不幡然醒悟?虽然后经王卫尉的劝谏,刘邦把萧何放了出来。这是的老相国,可怜兮兮地惊恐万分光脚出来谢恩,刘邦狡猾狡猾地说什么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物过也。呵呵,真是讽刺直至。老相国,该明了了吧,这世间虚虚实实,便是红尘一梦啊。

    相国素来与曹参不合(大概和论功行赏那件事有关)死前却推荐曹参为相,宰相肚里可撑船,果然如此啊。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候。


    32楼2006-07-03 12:03
    回复
      写得不错


      33楼2006-07-03 15:27
      回复
        汉初功人。我觉得汉初三杰出中,萧何是名符其实的一个人物。韩信当然也是绝对的好汉。不过张良与他们同列,让人生疑。

        张良何德何能,也与他们并居三杰榜?我倒觉得陈平的功劳比张良来得实在一些。看来刘邦封三杰称号时,是想到他跟张良关系最好,且张良曾帮助他摆脱了鸿门晏吧?但这次跟樊哙不是差不多的功劳吗?

        汉初三杰:萧何、韩信、陈平

        第二批:郦食其、曹参、张良、随何

        第三批:娄敬、叔孙通、陆贾

        我是这心目中的汉初十杰。

        那个鄂侯,小人物,不足为道。


        34楼2006-07-09 13:38
        回复
          张良,他跟项伯的关系虽然为刘邦带来了好处,但占据的地位不应该这么大吧


          35楼2006-07-09 13:39
          回复
            那个鄂侯,小人物,不足为道。 
            嗯,这人的封侯太。。。。。。

            8过觉得张良陈平应该属于一类的。陈平输就输在他的人品上了


            36楼2006-07-09 13:45
            回复
              盗嫂封金吗?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主父偃的翻版?

              这是不是历史记载的问题?陈平的故事和主父偃的故事怎么这么雷同?

              陈平的人品,个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刘邦的实际封赏中,他的赏赐最高吧?曲逆侯,这是当时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两大都市之一。另一个为洛阳,是准备定都的。你看,刘邦把当时国家的数一数二的城市封给他,应该是充分肯定了的。刘邦看人不在意人品方面。

              另外,我觉得张良的地位被人为拔高了。这个可能是刘邦刻意为之的。张良的地位是刘邦顶起来的,事实上他应该算是二等功臣,而绝非一等三甲。


              37楼2006-07-09 13:49
              回复
                汉初十杰,我把周勃、灌婴给忘掉了,不过他们的历史作用似乎在吕刘易代之际更明显一些


                38楼2006-07-09 13:50
                回复
                  但在人品上陈平显然是要逊张良一截了。在我们这个向来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国家,张良显然更能摆的上台面,所以初汉三杰说是他们三也就很自然了。
                  而且张良的激流勇退是多么智慧的一举。我们的士大夫向来是以功成身退为处世准则的。张良无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就像诸葛先生被后世文人吹捧一样。
                  要说十杰的话,个人觉得英布也是不错的。


                  39楼2006-07-09 13:59
                  回复
                    呵呵。楼上的说法有些像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里的《怎样研究历史人物》里所说的一种状态。

                    得势之人和不得势之人,盛世治世之人和衰世乱世之人,谁更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而不被吸引的那部分,便成为人们同情的悲剧人物。

                    所以历史人物总是这样,一部分人给人以功利的意义,而另一部分人则给人以美学意义。


                    41楼2006-07-09 14:09
                    回复
                      英布当属起义将领吧?所以我把功劳归在随何头上了


                      42楼2006-07-09 14:11
                      回复
                        圆圆真是不辞辛苦,写的好。
                        其实刘邦、萧何、张良完全可以和勾践、文仲、范蠡相类比。
                        只是文仲没有萧何考虑的更透彻,所以更悲惨。

                        萧何是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他跟定刘邦,就是看中了刘邦有成事的素质。但刘邦除了这个突出的优点,其他就比较糟糕,所以他更辛苦。

                        他把自己打扮成贪婪的人,去去刘邦的疑心,这是最让人佩服的:不作无谓的牺牲。他可能知道别人最终会怎样评价自己。

                        帮助除掉韩信,和上面的事情有相似之处:韩信的结果他是清楚的,这是韩信、刘邦、吕后的性格决定的,他无能为力,只能尽量不掺合。但事到临头,不掺合不行,违抗吕后的意思,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为韩信殉葬。

                        舍小义顾大义萧相国之谓也。他的大义就是自己的政治抱负要坚决贯彻执行,如果他被杀,“萧规曹随”的汉初大治就无从谈起。


                        43楼2006-07-09 14:56
                        回复
                          萧何是400年汉朝最重要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才是他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工具


                          44楼2006-07-09 15: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