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散记(外一篇)
冯其庸 《传记文学》 2006年第02期
不到扬州已经好多年了,2004年1明,因为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扬州召开,所以我又去了扬州。
这次是乘火车,这是我第一次乘坐从北京直达扬州的火车,可以说踏上火车,睡一夜,睁眼就到扬州了。可我这次看到的扬州,却是与以前的扬州大不一样了,火车停在扬州新开发的西部,这是一片广阔的新区,高楼林立,一望无际,我感觉扬州拟乎凭空扩大了一倍。我本来也可算是“老扬州”了,这一下却完完全全成了“新扬州”,眼前所见到的可说件件是新的。
我这次在扬州,除了参加隆重的国际研讨会,会见了许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外,却有几件令人难忘的事,值得一记:
第一是以往一直听说有一块曹寅的画像石碑,故友耿鉴庭大夫说有拓片要送给我,但一直没有找到。但他告诉我原碑在瘦西湖小金山堤岸一带,可能砌在堤岸上了。我以前多次去小金山察看却毫无影踪。这次有人告诉我已有了确切的消息,是在月观的后墙里。我们到月观仔细察看,并有数人用凿子敲凿墙壁,却仍是毫无踪影。之后,老友朱懋伟告诉说在月观后面的墙里,他还亲眼看过。于是约好日子,他带领我们进入月观后面的一小片杂草杂树丛生的小园里,在围墙上又认真地凿敲一番,仍是毫无影踪。据朱兄回忆,月观后的这个小园似已经变动,与原先的印象不一样了,但他确是在这里看到的,画像上还有题记。此石最多是被砌设在月观的哪一面墙里,不可能被毁坏。好在月观不久就要拆建,等到拆建时,总能拆出这块令人系念的曹寅的画像石碑来。
这次虽然没有找到这块曹寅碑,但总比以前渺茫的传说踏实多了,而且希望在即,不能不说是一桩值得一记的事。
第二是我青年时读《浮生六记》,对书中的“芸娘”即“陈芸”,沈三白的妻子,印象很深,也令人非常同情。书中记到芸娘死后,埋在扬州西部的金匮山。有一年,我到扬州,与老友地委书记钱承芳同志谈起此事。他是一个扬州通,他说他知道这个地方。当时说话就走,我们驱车到了扬州西部的西山地区。这里是一片荒坟,荒草离离,无数坟堆,加之天已薄暮,暮色苍茫,又无碑记,那里去找,只好废然而返。但这一次,却是金林同志告诉我的,说陈芸墓已发掘,棺中女尸完好,还随葬有带“芸”字的玉镯。这消息当然使我大为惊喜。我们随即开车到西山,但这里已非当年面貌,当年的坟地大部分已变为楼房,楼房旁还有一条宽阔的公路。我们又面临了疑点,不知往何处去寻找,大家犹豫不决。我说只有向附近的乡民打听,我们即把车开到一排楼房前,选择一条较宽的胡同前停下来,就进去打听这一带原来看守坟墓的人。真巧,进去碰到的第一个老人就是当年看坟的人。我们向他打听有一个沈家的坟墓,并已发掘,从墓中挖出了带“芸”字的玉镯,可知此墓在何处,想不到他竟说他就是看这个坟墓的,墓地已挖平一半,一半还在。说着他就把我们带到房后的一片空地上去,指着一座中间已挖平,两边还留着两个圆边的坟堆,中间挖平的一片则已与周围的平地相连成一大片菜地。他指着留有两个圆边的坟堆说,这就是沈家的坟墓。墓里挖出的“芸”字玉镯则已不知去向,但当时确有此事。似乎除玉镯外,还有些别的什么,但都早已无影无踪了。
这次,虽然没有见到玉镯,但却见到了残存的芸娘的坟墓,也就算有了结果了。
第三是我读《扬州十日记》,特别是读全祖望的《梅花岭记》,说扬州城破之日,史可法“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诸将皆战死,史可法“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幼时读《梅花岭记》至此,常为之掩卷太息。因此心中一直记着这个“小东门”。这次,我偶然问起“小东门”还在不在?朋友竟说“小东门”旧址仍在,城门已拆掉,但城门外护城河及河上的桥梁仍在,可以一看。于是我们就急赴“小东门”,果然行不多久,就到了扬州东边的护城河。沿护城河边马路前行,不久就到了大东门。桥尚存,据说当年沈三白、陈芸即住大东门桥对岸。再前行数十步,路右,即为石涛大涤草堂旧址,惜已无存。再前行,即到小东门。城门毁于**战争时,今小东门桥尚在,此即史可法当年被执处。我们在小东门徘徊多时,不忍离去,护城河依然,但两岸房屋则已完全改观,欲觅当时的旧迹,除流水依然,小东门桥尚存外,其他就渺无可寻了。
第四是我听前人说,画僧石涛和尚的墓,在平山堂后,“文革”前扬州有一位老人每年清明节,总去祭扫,但“文革”中老人去世,遂无人知石涛墓址。我多次去平山堂,也多次到堂后去寻找,总未得踪迹。这次我又到平山堂,访“仙人旧馆”、“文章奥区”,遇栖灵寺方丈,方丈盛情接待,我无意中问询石涛墓有无踪迹,方丈却告诉我们确知其地,正在重建,并将于明年(按:当即是今年)召开石涛的国际研讨会,希望我能参加云云。这当然是我的意外之喜,我一直以为石涛墓已被淹没了,现在居然能在原址重建,真是令人高兴。
第五是唐代王播遗迹的石塔寺,原塔依然完好地矗立在马路中心,旁边的一棵古银杏树,也依然婆娑其姿,紧依石塔,仿佛是互为依存。石塔寺我曾去过多次,“饭后钟”的故事也早为人知,所以这次只是路过,没有再下去参观。
扬州可记的地方还有很多,如金冬心住的西方寺,我也曾多次去看过,听说也已修复。而曹寅当年修《全唐诗》的天宁寺,也依然完好地存在,据丁章华同志告诉我,市里已决定将此天宁寺作为“曹雪芹纪念馆”。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想用当年曹寅修《全唐诗》的旧建作曹雪芹的纪念馆,这是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的“胜地”,真希望能早日见到它的落成。
至于扬州的园林名胜,如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因都是往日旧游,这次日程匆促,未能再去游观。
其实,扬州是不可能一二次游完的,如留下了著名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徐凝的“徐凝门”,如太平天国的遗迹“四望亭”,还有乾隆游览扬州的“卸码头”,“卸码头”旁每天清晨灯火摇曳的临河茅屋“冶春”水阁,再稍前走几步就是康熙间王渔洋等诗人咏诗的“大红桥”,还有长江口上“三汊河畔筑帝家”的康熙行宫高昱寺,杜牧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二十四桥等等,都是令人牵,隋挂念的地方,也岩陧我的旧游之地,虽然都已久违,理应再访,但迫于时间,竟未能再游,如过故人之门而未有一茶之敬,心中殊觉歉然。山灵有知,只好容我再访了!
冯其庸 《传记文学》 2006年第02期
不到扬州已经好多年了,2004年1明,因为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扬州召开,所以我又去了扬州。
这次是乘火车,这是我第一次乘坐从北京直达扬州的火车,可以说踏上火车,睡一夜,睁眼就到扬州了。可我这次看到的扬州,却是与以前的扬州大不一样了,火车停在扬州新开发的西部,这是一片广阔的新区,高楼林立,一望无际,我感觉扬州拟乎凭空扩大了一倍。我本来也可算是“老扬州”了,这一下却完完全全成了“新扬州”,眼前所见到的可说件件是新的。
我这次在扬州,除了参加隆重的国际研讨会,会见了许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外,却有几件令人难忘的事,值得一记:
第一是以往一直听说有一块曹寅的画像石碑,故友耿鉴庭大夫说有拓片要送给我,但一直没有找到。但他告诉我原碑在瘦西湖小金山堤岸一带,可能砌在堤岸上了。我以前多次去小金山察看却毫无影踪。这次有人告诉我已有了确切的消息,是在月观的后墙里。我们到月观仔细察看,并有数人用凿子敲凿墙壁,却仍是毫无踪影。之后,老友朱懋伟告诉说在月观后面的墙里,他还亲眼看过。于是约好日子,他带领我们进入月观后面的一小片杂草杂树丛生的小园里,在围墙上又认真地凿敲一番,仍是毫无影踪。据朱兄回忆,月观后的这个小园似已经变动,与原先的印象不一样了,但他确是在这里看到的,画像上还有题记。此石最多是被砌设在月观的哪一面墙里,不可能被毁坏。好在月观不久就要拆建,等到拆建时,总能拆出这块令人系念的曹寅的画像石碑来。
这次虽然没有找到这块曹寅碑,但总比以前渺茫的传说踏实多了,而且希望在即,不能不说是一桩值得一记的事。
第二是我青年时读《浮生六记》,对书中的“芸娘”即“陈芸”,沈三白的妻子,印象很深,也令人非常同情。书中记到芸娘死后,埋在扬州西部的金匮山。有一年,我到扬州,与老友地委书记钱承芳同志谈起此事。他是一个扬州通,他说他知道这个地方。当时说话就走,我们驱车到了扬州西部的西山地区。这里是一片荒坟,荒草离离,无数坟堆,加之天已薄暮,暮色苍茫,又无碑记,那里去找,只好废然而返。但这一次,却是金林同志告诉我的,说陈芸墓已发掘,棺中女尸完好,还随葬有带“芸”字的玉镯。这消息当然使我大为惊喜。我们随即开车到西山,但这里已非当年面貌,当年的坟地大部分已变为楼房,楼房旁还有一条宽阔的公路。我们又面临了疑点,不知往何处去寻找,大家犹豫不决。我说只有向附近的乡民打听,我们即把车开到一排楼房前,选择一条较宽的胡同前停下来,就进去打听这一带原来看守坟墓的人。真巧,进去碰到的第一个老人就是当年看坟的人。我们向他打听有一个沈家的坟墓,并已发掘,从墓中挖出了带“芸”字的玉镯,可知此墓在何处,想不到他竟说他就是看这个坟墓的,墓地已挖平一半,一半还在。说着他就把我们带到房后的一片空地上去,指着一座中间已挖平,两边还留着两个圆边的坟堆,中间挖平的一片则已与周围的平地相连成一大片菜地。他指着留有两个圆边的坟堆说,这就是沈家的坟墓。墓里挖出的“芸”字玉镯则已不知去向,但当时确有此事。似乎除玉镯外,还有些别的什么,但都早已无影无踪了。
这次,虽然没有见到玉镯,但却见到了残存的芸娘的坟墓,也就算有了结果了。
第三是我读《扬州十日记》,特别是读全祖望的《梅花岭记》,说扬州城破之日,史可法“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诸将皆战死,史可法“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幼时读《梅花岭记》至此,常为之掩卷太息。因此心中一直记着这个“小东门”。这次,我偶然问起“小东门”还在不在?朋友竟说“小东门”旧址仍在,城门已拆掉,但城门外护城河及河上的桥梁仍在,可以一看。于是我们就急赴“小东门”,果然行不多久,就到了扬州东边的护城河。沿护城河边马路前行,不久就到了大东门。桥尚存,据说当年沈三白、陈芸即住大东门桥对岸。再前行数十步,路右,即为石涛大涤草堂旧址,惜已无存。再前行,即到小东门。城门毁于**战争时,今小东门桥尚在,此即史可法当年被执处。我们在小东门徘徊多时,不忍离去,护城河依然,但两岸房屋则已完全改观,欲觅当时的旧迹,除流水依然,小东门桥尚存外,其他就渺无可寻了。
第四是我听前人说,画僧石涛和尚的墓,在平山堂后,“文革”前扬州有一位老人每年清明节,总去祭扫,但“文革”中老人去世,遂无人知石涛墓址。我多次去平山堂,也多次到堂后去寻找,总未得踪迹。这次我又到平山堂,访“仙人旧馆”、“文章奥区”,遇栖灵寺方丈,方丈盛情接待,我无意中问询石涛墓有无踪迹,方丈却告诉我们确知其地,正在重建,并将于明年(按:当即是今年)召开石涛的国际研讨会,希望我能参加云云。这当然是我的意外之喜,我一直以为石涛墓已被淹没了,现在居然能在原址重建,真是令人高兴。
第五是唐代王播遗迹的石塔寺,原塔依然完好地矗立在马路中心,旁边的一棵古银杏树,也依然婆娑其姿,紧依石塔,仿佛是互为依存。石塔寺我曾去过多次,“饭后钟”的故事也早为人知,所以这次只是路过,没有再下去参观。
扬州可记的地方还有很多,如金冬心住的西方寺,我也曾多次去看过,听说也已修复。而曹寅当年修《全唐诗》的天宁寺,也依然完好地存在,据丁章华同志告诉我,市里已决定将此天宁寺作为“曹雪芹纪念馆”。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想用当年曹寅修《全唐诗》的旧建作曹雪芹的纪念馆,这是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的“胜地”,真希望能早日见到它的落成。
至于扬州的园林名胜,如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因都是往日旧游,这次日程匆促,未能再去游观。
其实,扬州是不可能一二次游完的,如留下了著名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徐凝的“徐凝门”,如太平天国的遗迹“四望亭”,还有乾隆游览扬州的“卸码头”,“卸码头”旁每天清晨灯火摇曳的临河茅屋“冶春”水阁,再稍前走几步就是康熙间王渔洋等诗人咏诗的“大红桥”,还有长江口上“三汊河畔筑帝家”的康熙行宫高昱寺,杜牧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二十四桥等等,都是令人牵,隋挂念的地方,也岩陧我的旧游之地,虽然都已久违,理应再访,但迫于时间,竟未能再游,如过故人之门而未有一茶之敬,心中殊觉歉然。山灵有知,只好容我再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