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时期的惠州,百业凋零,这与晚明时期惠州的人文鼎盛和经济发达有着巨大的反差。对于外族入侵,明朝遗民不可能轻易归附满清政权,他们拒绝剃发做清朝的官,甚至心怀复国之志;或者归隐山野,不问政事,甚至出家当和尚,补黑衣之数。此时的惠州士子,基本上都抱着这样的心态,直到新一代惠州士子积极进取,这种状态才开始改变。
然而,由于惠州士子处于朝代变革之际的政治取向,使得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人们所忽视。残酷的文字狱,将他们的著作或抽毁,或禁毁,再加上文字狱后的地方志对他们讳莫如深,他们的思想和对惠州的贡献,就这样深埋在故纸堆中,鲜为人知。
其实,了解了这批清初惠州知识精英的生存状态,就不难理解惠州的文化教育在入清后的式微,也能因此深刻认识到一场漫长的战争,遗祸社会何止百年。
处境
民生凋敝教育一蹶不振
自崇祯十五年(1642)明朝最后一次科举乡试后,至清顺治七年(1650),期间八年时间,广东因战乱而停止了乡试。清政丵府为了尽快收拢士人的人心,恢复各地科举。广东被征服稍迟,恢复科举晚于北方。顺治八年五月,时民生凋敝,人心难聚,战争带给士人的心灵创伤难以愈合,士人学子多不愿应试。因而乡试临近,而应试者寥寥。这年乡试中举的只有归善严对扬、王曤;河源陈世允。顺治十一年、十四年的惠州府乡试基本上难出成绩,与晚明惠州府的人文鼎盛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战争是惠州教育在入清后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情操
避世隐居寄情山水诗文
在清初艰难的岁月中,仍有一些不愿仕清而隐居回乡的知识分子,把生命的余热投身到教育中。他们是骆鸣雷、庾楼。骆鸣雷等明朝前辈虽自身退隐,不仕新朝,却希望年轻的惠州下一代积极进取,考取功名。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他们把对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对年轻人的教育上,体现了惠州知识分子的情操。他们是清初惠州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才有了顺治十七年(1660)龚章、陈芳胄等知识精英的出现。
而前朝遗民为坚守气节,更是不愿意与清廷合作,他们避世隐居,坚决不仕新朝。如叶维城、叶挺英、叶维阳、姚子蓉、姚子萼等怀复明之志,坚守遗民气节,隐居西湖。他们是明清鼎革时期千千万万遗民中的一份子,在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中,都面临着政治前途的抉择。他们或居家修佛、或避世隐居;寄身于山水、寄情于诗文,以抒发情感和对世事的无奈。其中叶维城、叶挺英、叶维阳与广东的知识精英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等著名遗民诗人交谊深厚,诗文唱和。
心向佛门一表故国情怀
清康熙五年,当著名的遗民诗僧澹归托钵惠州时,惠州的士人群体竞相迎送,可见当时大多知识分子的思想态度。澹归成了惠州士子在思想精神上崇敬的对象。他们共游西湖,相互诗书酬唱,累日积集,诗文成帙,编成《鹅城唱和诗》。而丹霞别传寺的建设,也得到了惠州人的鼎力捐助。惠州的士人群体中,虽多数未曾与澹归一样出家,但也多礼佛门为居士。澹归说:“岭外善信之盛莫逾贵郡”。惠州士子身在世俗,心向佛门,无心仕进,有
着如澹归一样无法释怀的遗民情结;他们将心中的感伤寄托在诗文中,表达对故国的情怀、明志明节,西湖与准提阁成了这群遗民感伤时事、倾吐心声之所。与澹归酬唱的惠州士人有姚子萼、姚子蓉、姚子庄、叶维阳、叶维城、叶挺英、翟祖佑、骆鸣雷、黎传人、黎同吉、任厥迪、张玾、严对扬、刘胤初、彭钟鹤等。
透过惠州的知识分子群体与澹归的交往,我们能了解惠州士人面临朝代变革时所持的人生态度,也能了解明清变革对惠州人文生态的影响。乱世中,政权瞬息变幻,几易其主,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令多少凡俗夫子两难,这不是每个人短时间就能参透的。
■人物
叶维城
汉家只有天山月 来照樽前旧锦衣
然而,由于惠州士子处于朝代变革之际的政治取向,使得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人们所忽视。残酷的文字狱,将他们的著作或抽毁,或禁毁,再加上文字狱后的地方志对他们讳莫如深,他们的思想和对惠州的贡献,就这样深埋在故纸堆中,鲜为人知。
其实,了解了这批清初惠州知识精英的生存状态,就不难理解惠州的文化教育在入清后的式微,也能因此深刻认识到一场漫长的战争,遗祸社会何止百年。
处境
民生凋敝教育一蹶不振
自崇祯十五年(1642)明朝最后一次科举乡试后,至清顺治七年(1650),期间八年时间,广东因战乱而停止了乡试。清政丵府为了尽快收拢士人的人心,恢复各地科举。广东被征服稍迟,恢复科举晚于北方。顺治八年五月,时民生凋敝,人心难聚,战争带给士人的心灵创伤难以愈合,士人学子多不愿应试。因而乡试临近,而应试者寥寥。这年乡试中举的只有归善严对扬、王曤;河源陈世允。顺治十一年、十四年的惠州府乡试基本上难出成绩,与晚明惠州府的人文鼎盛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战争是惠州教育在入清后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情操
避世隐居寄情山水诗文
在清初艰难的岁月中,仍有一些不愿仕清而隐居回乡的知识分子,把生命的余热投身到教育中。他们是骆鸣雷、庾楼。骆鸣雷等明朝前辈虽自身退隐,不仕新朝,却希望年轻的惠州下一代积极进取,考取功名。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他们把对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对年轻人的教育上,体现了惠州知识分子的情操。他们是清初惠州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才有了顺治十七年(1660)龚章、陈芳胄等知识精英的出现。
而前朝遗民为坚守气节,更是不愿意与清廷合作,他们避世隐居,坚决不仕新朝。如叶维城、叶挺英、叶维阳、姚子蓉、姚子萼等怀复明之志,坚守遗民气节,隐居西湖。他们是明清鼎革时期千千万万遗民中的一份子,在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中,都面临着政治前途的抉择。他们或居家修佛、或避世隐居;寄身于山水、寄情于诗文,以抒发情感和对世事的无奈。其中叶维城、叶挺英、叶维阳与广东的知识精英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等著名遗民诗人交谊深厚,诗文唱和。
心向佛门一表故国情怀
清康熙五年,当著名的遗民诗僧澹归托钵惠州时,惠州的士人群体竞相迎送,可见当时大多知识分子的思想态度。澹归成了惠州士子在思想精神上崇敬的对象。他们共游西湖,相互诗书酬唱,累日积集,诗文成帙,编成《鹅城唱和诗》。而丹霞别传寺的建设,也得到了惠州人的鼎力捐助。惠州的士人群体中,虽多数未曾与澹归一样出家,但也多礼佛门为居士。澹归说:“岭外善信之盛莫逾贵郡”。惠州士子身在世俗,心向佛门,无心仕进,有
着如澹归一样无法释怀的遗民情结;他们将心中的感伤寄托在诗文中,表达对故国的情怀、明志明节,西湖与准提阁成了这群遗民感伤时事、倾吐心声之所。与澹归酬唱的惠州士人有姚子萼、姚子蓉、姚子庄、叶维阳、叶维城、叶挺英、翟祖佑、骆鸣雷、黎传人、黎同吉、任厥迪、张玾、严对扬、刘胤初、彭钟鹤等。
透过惠州的知识分子群体与澹归的交往,我们能了解惠州士人面临朝代变革时所持的人生态度,也能了解明清变革对惠州人文生态的影响。乱世中,政权瞬息变幻,几易其主,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令多少凡俗夫子两难,这不是每个人短时间就能参透的。
■人物
叶维城
汉家只有天山月 来照樽前旧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