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
张小军
本文标题似乎是矛盾的:讲跨学科和去学科,却要回到一个单一学科——人类学的视角。这个矛盾,其实是目前“跨学科”本身的一个悖论,即用“学科”的思想和规范去“跨学科”。不过,就人类学而言,在这一点上的确不那么“相悖”,这是由于人类学本身的横向跨学科特点造成的。人类学是目前在科学体系中几乎最具有跨学科品质的“学科”,它跨越人文科学(如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以及自然科学(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同时,它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充满了诸多跨越,例如近年来开始兴盛的医学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本身就跨越了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领域。上述人类学的跨越性,来自其研究对象——“人类”本身的跨越性,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他们自己文化的产物。这里,想先从人类学的三个理论视角对跨学科进行思考,进而理解“去学科”的深层含义。
概化与专化
在新进化论中,有一般进化(概化)和特殊进化(专化)一对概念,它们描述了事物的一种进化状态。在人类学家萨林斯眼中,一般进化是指事物不断进步的主干演变过程;特殊进化是一个形态的分叉专化过程,是能量在一个相对水平上的分化和积累,表现为文化的适应。内衍化(内卷化)也是一种特化和专化的情形。“总之,文化一般进化是能量转换由少到多,综合水平由低到高、全面适应力由弱到强的过程。而特殊进化则是文化沿其多元多线发展的、族系的、分化的、历史的过程以及特定文化适应性变异的过程。”(见《文化与进化》,哈定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最形象的表征就是生命树:地球生命的“树干”向上延伸,不同物种的“树枝分叉”分化生长。在多层次的分叉中,人类先是在哺乳动物的分支,后来又进入灵长类的分支,最后分叉出人类。科学体系也是如此,除了学科分支的专化,还必须有跨学科的主干的一般进化过程。一般进化有利于防止学科分支特化的内卷,防止学科的固步自封,从而有利于新阶段的突创过程。
日常生活世界与共融
与新进化论的视角强调专化与概化的互补不同,人类学家的“日常生活”视角强调一种超越规范和制度的状态。在学界,从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的强调,到卢曼的“互动系统”(相对于有规则的组织系统);从常人方法学对日常规则的关注和德国的“日常史”,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相对于有功能的行动系统),都对日常世界有一种偏爱,因为日常是一种去范式、去制度、去霸权的状态。哈贝马斯正是依据“生活世界”,提出了他的沟通理论以及“公共领域”的概念。跨学科和去学科正是需要回到科学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到摆脱学科“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
在象征人类学中,相近的概念是“离反结构”和“共融”。特纳认为: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因为它是产生基本隐喻、概念原型、范式和模式的条件。基本隐喻与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相反,它是能动的平等交融,流动的过程;不是毫无生气的强势比较和替代,不是模式的建立。这个状态,是一个孕育新秩序的融合状态,也是有利于新的突变的思想生成的状态。跨学科和去学科,就是相对于学科的去范式、去制度、去结构,从而进入一种自我反省的状态,去排除杂念地进行思想的反省、审视和创新。
文化与实践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人类社会的编码和“软件”。文化本身就是跨学科、去学科的概念,任何社会和人类现象几乎都可以美其名曰“某某文化”,这在人文社会科学概念中是绝无仅有的。许多人类学者反对这种“文化”的庸俗化,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象本身的文化共通性。法国社会思想家莫兰从自组织现象产生的社会复杂性来理解文化,认为社会的维持需要一整套根据规则结构化了的信息——即文化。“文化作为再生系统,构成了准文化编码,亦即一种生物的遗传编码的社会学对等物。文化编码维持着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保障着它的自我延续和不变的再生,保护它抗拒不确定性、随机事件、混乱、无序”。(《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法]莫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明白此一点,就会容易理解跨学科和去学科的文化研究。例子之一是历史人类学,其中的心态史、意义史、叙事史和新文化史研究,都是“文化研究”的范例。
张小军
本文标题似乎是矛盾的:讲跨学科和去学科,却要回到一个单一学科——人类学的视角。这个矛盾,其实是目前“跨学科”本身的一个悖论,即用“学科”的思想和规范去“跨学科”。不过,就人类学而言,在这一点上的确不那么“相悖”,这是由于人类学本身的横向跨学科特点造成的。人类学是目前在科学体系中几乎最具有跨学科品质的“学科”,它跨越人文科学(如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以及自然科学(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同时,它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充满了诸多跨越,例如近年来开始兴盛的医学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本身就跨越了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领域。上述人类学的跨越性,来自其研究对象——“人类”本身的跨越性,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他们自己文化的产物。这里,想先从人类学的三个理论视角对跨学科进行思考,进而理解“去学科”的深层含义。
概化与专化
在新进化论中,有一般进化(概化)和特殊进化(专化)一对概念,它们描述了事物的一种进化状态。在人类学家萨林斯眼中,一般进化是指事物不断进步的主干演变过程;特殊进化是一个形态的分叉专化过程,是能量在一个相对水平上的分化和积累,表现为文化的适应。内衍化(内卷化)也是一种特化和专化的情形。“总之,文化一般进化是能量转换由少到多,综合水平由低到高、全面适应力由弱到强的过程。而特殊进化则是文化沿其多元多线发展的、族系的、分化的、历史的过程以及特定文化适应性变异的过程。”(见《文化与进化》,哈定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最形象的表征就是生命树:地球生命的“树干”向上延伸,不同物种的“树枝分叉”分化生长。在多层次的分叉中,人类先是在哺乳动物的分支,后来又进入灵长类的分支,最后分叉出人类。科学体系也是如此,除了学科分支的专化,还必须有跨学科的主干的一般进化过程。一般进化有利于防止学科分支特化的内卷,防止学科的固步自封,从而有利于新阶段的突创过程。
日常生活世界与共融
与新进化论的视角强调专化与概化的互补不同,人类学家的“日常生活”视角强调一种超越规范和制度的状态。在学界,从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的强调,到卢曼的“互动系统”(相对于有规则的组织系统);从常人方法学对日常规则的关注和德国的“日常史”,到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相对于有功能的行动系统),都对日常世界有一种偏爱,因为日常是一种去范式、去制度、去霸权的状态。哈贝马斯正是依据“生活世界”,提出了他的沟通理论以及“公共领域”的概念。跨学科和去学科正是需要回到科学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到摆脱学科“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
在象征人类学中,相近的概念是“离反结构”和“共融”。特纳认为: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因为它是产生基本隐喻、概念原型、范式和模式的条件。基本隐喻与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相反,它是能动的平等交融,流动的过程;不是毫无生气的强势比较和替代,不是模式的建立。这个状态,是一个孕育新秩序的融合状态,也是有利于新的突变的思想生成的状态。跨学科和去学科,就是相对于学科的去范式、去制度、去结构,从而进入一种自我反省的状态,去排除杂念地进行思想的反省、审视和创新。
文化与实践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人类社会的编码和“软件”。文化本身就是跨学科、去学科的概念,任何社会和人类现象几乎都可以美其名曰“某某文化”,这在人文社会科学概念中是绝无仅有的。许多人类学者反对这种“文化”的庸俗化,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象本身的文化共通性。法国社会思想家莫兰从自组织现象产生的社会复杂性来理解文化,认为社会的维持需要一整套根据规则结构化了的信息——即文化。“文化作为再生系统,构成了准文化编码,亦即一种生物的遗传编码的社会学对等物。文化编码维持着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保障着它的自我延续和不变的再生,保护它抗拒不确定性、随机事件、混乱、无序”。(《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法]莫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明白此一点,就会容易理解跨学科和去学科的文化研究。例子之一是历史人类学,其中的心态史、意义史、叙事史和新文化史研究,都是“文化研究”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