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斐吧 关注:22贴子:2,292

《诗经》里的植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荇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
     文中以纤柔的荇菜被水摆动来比喻窈窕淑女,使得诗篇委婉含蓄,自然流畅,意境优美。
     最好的诗,就是和谐简练的大白话,情话同样如此。
     水生植物荇菜又名杏菜(莕菜)、水荷叶、凫葵,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
污秽之地,荇菜无痕,“高洁”二字,高到未必,洁却是当的上的。《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
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



1楼2011-06-20 21:29回复
    苹 (大萍或白萍)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召南.采苹》
         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边,是什么原因呢?在远古的农业时代里,水边,也许正是祭祀的佳处,水边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而萍,正是水边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里的那种幸运的植物。
         俗语叫做田字草的挺水蕨类植物苹纤细,柔美,却深藏着勃勃生机,在自然的风里,平凡的不言不语。


    -----------------------------------------------------------------
    


    2楼2011-06-20 21:35
    回复
      葛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周南·葛覃》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喳喳在欢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高兴兴穿身上。”
           这个从远古的诗情里取下来的镜头,是人在自然里,象鸟又象风一般的样子。读这样的诗,能够感觉到一种熟悉的贴近心灵的松弛情绪。
           葛藤(又叫苎麻),是一种豆科类的藤本植物。葛藤的性情,既不温柔,也不刚劲,它有着看不见的爆发性的内在生命力,就象是一个不定性的自然界里的野孩子,需要好好管束。

      --------------------------------------------------------------


      3楼2011-06-20 21:36
      回复
        蓼蓝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小雅.采绿》
               先秦时,手工的劳作,“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上一天的蓼蓝叶所积累下来的染料,还不够染上一件麻衫,可见采蓝是件很辛苦的事。“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男人去采蓝,约定五天后回家,六天过了,还没有见到人的影子,女人依门远望而心有怨愤,其实担忧之心该是大过抱怨吧。这首纯粹色彩里的诗,是一首生活里自然生发,不需任何吟咏的思念诗。
             又名靛青的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蓼蓝虽然叫“蓝”,但其花色是紫红色的,而叶子为绿色,让人无法想象它与蓝有任何关系,一般作为染料采用的是它的叶,蓼蓝的叶子中含有尿蓝母,尿蓝母是一种天然的蓝色色素,遇到水后就会分解,氧化之后就会变成青靛蓝。
               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采后随发新叶,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一年里生息不绝。
             靛蓝浸染丝织物品,在朦胧的光泽里会有高贵浓艳的妩媚之气飘逸出来,浸染绵麻织物,则有谦和素雅质朴的情态,让人觉得安静踏实,而且染后,色泽附着在织物上的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在宫廷和民间都广受喜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花布手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靛蓝朴素优雅的色泽透过长久时间的打磨,依然在安静的流露它原本就有的气质。

        --------------------------------------------------------------    


        4楼2011-06-20 21:39
        回复
          艾蒿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王风.采葛》
               爱人之间,相隔一日,却好象分离了一年(三秋,这里当九个月的时间来理解)。昨日依依分别后,每一步都变成了一天,每一刻都成了夜晚,很委屈很幸福的说这样的话时,仿佛相对的是两双深情的泪眼,不言不语的相思草---艾蒿,它淡淡的绿,轻微的香,遍地里旺盛的无声无色的生长,或许是如此恋恋挚情的很好承载吧。  
               艾蒿又被称做蒿蒿草、香艾、蕲艾、灸草、医草。过去的民间,艾草从初春长到末秋时,用晒干的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老人们用来做抽旱烟的火廉子,多出的草绳,存放到来年蚊虫纷飞的季节,点着了,挂在门眉上,一点淡轻烟雾里的焚香,既驱蚊,又避邪。粉刺痒的身上起小疙瘩时,用晒干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处,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过,一觉醒来,病痛全部消无。现在,驱蚊和除痒,很少用这样的土法子了。
               初夏艾蒿的细碎叶子正毛茸茸的嫩绿时,摘下来,可以是饭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

          ----------------------------------------------------------- 


          5楼2011-06-20 21:40
          回复
            卷耳(又名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
                 在青草茫茫的山路边上,一个神情忧伤的柔媚女子,正站在一珠苍耳旁,苍耳是弓,思念是箭,它们指向的不是一瞬,而是永远被时间所钟情的爱的永恒。思念是恒久的光,它从心里透出来,落到眼前的苍耳上。        
                   又名常思、卷耳、猪耳、地葵的苍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制成的纤维可以作麻袋、麻绳,果实入药可治麻风,种子利尿、发汗,茎叶捣烂后涂敷可治疥癣、虫咬伤等。苍耳子油是一种高级香料的原料,并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硬化油等,还可代替桐油。

            ---------------------------------------------------------------        


            6楼2011-06-20 21:41
            回复
              蒌蒿(芦蒿)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周南.汉广》
                   这是《汉广篇》里,痴情汉子写到对岸汉水的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而写的几句话。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抡起来,把马儿啊喂的饱饱,以便能有机会去接让人时刻记挂的人。
                    古人的高妙处在于,他们表达爱的时候,不遮遮掩掩,而是用淳朴的方式,直接往心里去。    
                   蒌蒿,竟然是喂马的草,而马儿的脚步是走向爱恋女子的,非常神奇的意境,真的很神奇,竟然可以这么间接又直率的表达了爱这个字。
                   蒌蒿又名芦蒿、水艾、水蒿等,为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古时就已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萎蒿和芦芽则是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


              7楼2011-06-20 21:42
              回复
                莼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颂.泮水》。文中的茆就是莼菜。
                     农事诗里,能见到轻盈的手,去采摘绿莹莹的佳品作物,就会痴想。古之鲁国,今之山东,思乐一片山水,能有薄采之手,说明生活是轻快悠然的,有妙趣,叫人想来,该是好生活。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贵凭持,得乎心态。
                     莼菜是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以嫩茎叶供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

                -----------------------------------------------------------------


                8楼2011-06-20 21:43
                回复
                  芣苡(车前子)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周南·芣苡》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里有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这该是读此诗的一种境界了,这简短的诗里,不仅有音韵、节奏的自然转合,更有用几个动词白描出的田园女子细致勤朴欢快的动感画面。
                       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的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周南·芣苡》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其中,都有一种人和自然的对唱,有一种轻灵粗旷的人和自然紧密相和的音韵,和将自己从生的杂乱中淘洗出来的清新感觉,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  
                       走在静幽葱绿的自然里,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清澈和舒展,这是人的基因里,有藏着自身演进变化中得之自然的岁月源头。和自然亲之养之,这应该算是农业时代里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车前子,也叫猪耳朵草,它塌塌实实的长在田间地头的样子,是一副和善的情形。不规则的粗厚的小圆叶,竹签棒棒般的摇在风里的小碎花,暗红的硬邦邦的碎种子,全都是经历千年万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样。

                  ---------------------------------------------------------------


                  9楼2011-06-20 21:44
                  回复
                    荆棘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和所爱怜倾慕的人之间,阻隔着千山万水,去寻找的路上,又铺着荆棘,该怎么办呢?踏过这片荆棘林,游过眼前滔滔的江面,到游弋着她的影子,飘荡着她的声音的对岸去。就世间上古的爱情故事和今朝的爱情故事里,情感的深挚和执着都是如此的雷同,可见,爱一字,其中琴瑟,动人处不在结果,而在爱时的恍惚、徘徊、思念、痛苦、幸福感、欢畅和相视时,舍我的不顾一切的激情荡漾。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其中的“楚”,就是我们时常在山间荒地里见到的纠缠一丛的尖刺满身的荆棘。荆棘在爱里,象个鉴证师,它在我们想要相互完全拥有的路途上,形成一些看起来难以逾越,需要尽了智慧和心力才能冲破阻隔的屏障,以便让爱的深度和留在内心里的那份相互的珍惜持续的更为久长。这荆棘不仅会出现在我们的手边脚下,也会时常显现在我们的心上。
                         如果说这世界永远都是一片广阔无际的平原,那么人心上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什么纠葛上的变化,看着尖利的荆棘,倒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生厌的样子,反而会用一种慎视的心情问自己,你能不能走过它?因为在荆棘冷漠的另一面,一定会有得来不易的爱意深深。生活里,许多时候的软弱退却当中,我们许是忘记了这样的执着。            
                         苦难,伤痛,这些是任何一个生命,在其一生里必然遭逢的荆棘般的事物,怎样越过这些而到达超越的境界,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


                    10楼2011-06-20 21:46
                    回复
                      酸枣树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邶风·凯风》   
                           棘,指的是酸枣树,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土地上,这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植物。它长在山野林地,即使遍山荒芜,也能见到它寒瘦孤立的身影。是个刺身盈果,固执而又难以近人的形象。把它和天下的母亲之心相连,来表达愚顽之子感念慈母的一片真心,据查,也只有在《邶风·凯风》里。
                           酸枣树上的酸枣,可以吃的时候,一般都有食指的指头肚般大小,青皮时摘了吃,酸涩,寒霜后红了吃,甘酸。想来可以将一点甘甜敬赠给父母,能用黄鸟之音,使父母心悦,是诗中对母亲所表达的一份孝心吧。

                      -------------------------------------------------------


                      11楼2011-06-20 21:46
                      回复
                        匏瓜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不涉昂否,昂须我友。   ---《邶风·匏有苦叶》
                             一个站在河岸边上的年轻女子,等着迟迟未到的爱人,心里怅茫时感叹:“不是这河我过不去,水深的话,我腰系匏瓜,就可以浮游,水浅了,我撩起衣襟就可以走到对岸去,但我的爱人还没有到来啊!
                             “匏有苦叶”,其中之“苦”意,有伴随岁月,暂无着落,却又固执等待的那种神情。不管心里已经拥有至爱,还是所爱还没有到来的人,品读出这首诗的滋味时,总会有一种深沉含实的共鸣,这也是匏在古时八音里发出的音色。
                             憨乎乎的匏瓜,随人的历史流转,它给予人的都是福至心灵的一些想象,不知道是人的好意,还是匏瓜的幸运。
                             孔子和子路之间,有个和匏瓜有关,大家常讲的老师蒙学生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到奸人仲佛处应聘当官,子路觉得不理解,他说:“老师你不是常教诲我们,正人君子对做坏事的人,是不屑也不能与之为伍的吗?你现在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呢?”孔老夫子经常被子路这么烦,却总是能把子路给蒙过去。他诡辩道:“子路啊,老师我,也总是个人。道德仁礼,并不会因为被磨石磨而变薄,也不会因为被污泥污染而变脏。这个道理,你总该明白吧。我总不能一天象个匏瓜一样的挂着,什么事不干,天天等着吃干饭吧。”子路一听,也对啊。儒家思想在匏瓜的圆肚子上,跑起来,也几乎是个没有边界的面。
                             毛主席年轻时曾说:牡丹先盛而后衰,匏瓜先衰而后盛。他给朋友萧子升的信里,自省自己不能华而不实。但很可惜的是,他以匏瓜之盛,取得了新中国的胜利,治世的时候,却终是没有把匏瓜之路走到尽头,给中国的历史留了一段让人遗憾的痛事。
                             匏瓜是属于葫芦科的一种,长的比常说的葫芦要大,但样子差不多是一个样的。
                             匏瓜在老百姓生活里最有用的地方,还是在深深的秋霜里老熟好后,一破两半,去做水瓢,它在原始祖宗们的泥盆里一直晃荡到今天乡下的一些山乡水缸里的水面上,对自己的命运一幅听其所便的样子,着实是让人佩服。
                             匏瓜个刚长足时,正是肉嫩皮薄的样子,算是匏瓜的豆蔻年华了。这时候摘下来的匏瓜,可以做好多种美味的菜式。匏瓜削皮切成长条,用盐层层腌制,腌匏瓜闷肘子,味道非常好。尖椒轻剁,嫩匏瓜切片,南瓜切丝,用盐、糖、白醋、辣油调拌,就是爽口宜人,色香有加的凉拌匏瓜,是一道清趣缭绕的家常素味。至于其它的入菜法,还有非常多。

                        ---------------------------------------------------------------


                        12楼2011-06-20 21:48
                        回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桃子由野地进入家园,并和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温暖和谐的相处。
                               桃子,是既被归入圣品,又能走入任何人手里的平凡的神奇之物,桃木也是神话传说里的仙器,可以引导某种神秘气机,预示人们能够看到一些超出平常之外的自然神灵显示巨大法力的影子。这首诗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其中可以看出丰饶健康的两个生命,是怎样欢欢喜喜的进入家庭,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桃的清香、包容、和日积月累的蜜露的喂养,这或许是古人取桃为诗,祝福家庭之福长久的另一重愿望吧。
                               古人说:“草之晶在花,桃花于春,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时之花,臭色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潘岳似桃,陶元亮似菊,周元公似莲,林和靖似梅……”可见,桃也是寄予我们心性的四时花,从花里,可以读到我们看不见的胸襟里所充满的气息,懂得人之为人,在直接的物质之欲外,还有心神的安宁和意趣的舒展。


                          ---------------------------------------------------------------


                          14楼2011-06-20 21:50
                          回复
                            苦菜和荠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诗中作为哀怨弃妇的悲情女子,是个刻画细致传神的悲剧角色。
                                   苦菜虽苦,但它的滋味也和荠菜一样的甘甜,“含辛茹苦”这个词,流传至今。
                                 植物学上属于菊科的苦菜和属于十字花科的荠菜是民间非常熟悉的野生植物。
                                   西北特色的面食里有一种浆水面,因为它独有的酸涩味,是只有西北人才能吃的惯的一种美食,在酷暑季节吃起来,算得上是最舒坦最酣畅淋漓的一种吃物。做这种面的浆水,最平常的选材,正是春夏时节长在山野上的苦菜。    
                                 苦菜因其遍布山野,又含辛苦之味,所以从来都不是宫门里的食品,黄河大地上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遇上吉年,便拿着苦菜做小菜,遇上荒年便吃着苦菜当主食熬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苦菜的韧生,含苦,遍野得生,体现的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属性,而且也是中华文化衍生背景的一部分基质。
                                 野地里,苦菜生长的地方,基本都有荠菜混生期间。苦菜的嫩茎叶脉折断处,会流出白色的汁水,这汁水牢牢黏附在皮肤上,用清水很难轻易洗掉。而荠菜是平和的,它既象个受气包,又象个淘气鬼,用太过平常的面目混在野外满地的绿色中间,似乎不希望让人轻易的分辨出来。荠菜可以独立做成一道主菜,清淡寡和,或者可以入汤,也可以和其它菜相配。它的身上有一种谦和的融洽气息,吃进嘴里是甘甜的。




                            ------------------------------------------------------------------------  


                            15楼2011-06-20 21:53
                            回复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邶风·谷风》
                                   这句诗里,含着一个痴情女子对好色狠心丈夫的失望和责问:“你只知道爱慕其她女子容颜的娇媚,却看不到我一颗赤诚爱你的心。”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竹林第三卷里,则从男性的角度把这个意思解说的更为通透,他说:“夫目惊而体失其容,心惊而事有所忘,人之情也;通于惊之情者,取其一美,不尽其失。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此之谓也。”,就是说,见着美艳的女子,举止上出现失态,或偶尔在惊梦里看到那个艳丽的身影,而忘了睡在身旁的人,这都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怪罪的。在失态和心惊之外,如果懂得这个道理,细加思量,明白偶遇的丽人和身边的常妇,萍水之思和日久相融的生命,哪一个对自己更为重要,就不会用轻薄无知的行动,把身边真正重要的人失去了。
                                   《红楼梦》里,宝玉哄黛玉时说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思是,我虽“采葑采菲,”但你林妹妹的心里对我有多重要,我还是知道的。
                                   诗里所说的“葑”,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头菜,又有叫疙瘩菜,诸葛菜,是植物科属十字花科芜菁的块茎。西北又叫做蔓菁根。去皮之后的蔓菁根,切丝凉拌,味脆而微辣,拌有淡淡清香,是日常菜桌上的家常菜。冬天里,一大缸秘制腌藏的蔓菁根,可以由冬一直脆生生的吃到来年秋风吹实又一批含实疙瘩菜的时候。
                                   传说,最先把大头菜当成家常蔬菜来吃的是三国的诸葛卧龙先生。后人感念诸葛先生的厚义,又把大头菜叫诸葛菜。  

                              ------------------------------------------------------------------


                              16楼2011-06-20 2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