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先生《流泪的阅读》一文(2000年10月11日《中华读书报》),无疑是用心血和泪水写就的。它唤醒了我许多尘封的记忆,比如那写着“乡下爷爷收”的信,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记忆融化了我心灵周围的坚冰,使我在一刹那间重新体验到那相违已久的感动。我差一点就流下了眼泪。真的,只差一点。
我赞成彭程先生的观点:阅读需要感动,而泪水则是证明。眼泪并不仅仅因为苦难和对弱者的同情而坠落,更为感动而流淌。这种感动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肯定,也是对读者的肯定,是对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双重肯定,即人的确证。我在《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我看来,艺术非他,乃是人通过一个中介物(艺术品)的作用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传达的过程。通过这个传达,即由感动而生的同情(它的准确定义是“体验到相同的情感”),艺术家和欣赏者都确证了自己是一个可以和他人、和全人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心总是和人类连在一起,他们也总是在关注着社会,关注着人生,尽管他们的目光可能会落在一颗不起眼的小草身上。但这种关注是和艺术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正因为他们的同情心是如此博大,他们的关注才不拒细小。正如英国作家康拉德所说,对于艺术家而言,“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同样,一个真正的欣赏者也应该有这份“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同情心。这样,他对艺术品才会产生感动,才会因感动而流泪。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欣赏者”。因为他不是一个陌生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艺术家的知音。
事实上,艺术正是一座架设在心灵之上通往他人、通往全人类的桥梁。有了这样一座桥梁,无数个孤独、寂寞、迷惘、脆弱的心灵就沟通起来了。不管是“无助的我”,还是“久违的你”,便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感觉的相通,通过那会心的一笑,由相互错过而相互确证,由素昧平生而成为知己,肝胆相照,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就能对每个人说:“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艺术是人的确证,是对人性、人的社会性的确证。因为一个对别人麻木不仁的人,对自己也往往缺乏体验。他们既然可以无动于衷地看着别人惨遭蹂躏甚至含冤而死,对自己的情感世界也会漠不关心,而只会把情感也看作物欲,看作某种可以出卖、交换或骗取名利的东西,最后使自己变得不再是人。因此,我同意彭程先生的观点:呼唤泪水和感动,这是超越时间的人性的要求。
但,我们却不敢流泪。
我们不敢流泪,是因为“眼泪天然地与善良和怜悯有关”,而我们的“善良和怜悯”又曾无数次被廉价地骗取。毕竟,正如彭程先生所言,“泪水发源自人性中最深沉、柔软的部分”,因此也最脆弱、最经不起伤害。伤害既多,出于自卫的本能,那最柔弱的也会慢慢坚硬起来,我们也就会变得“铁石心肠”。甚至,当我们不知不觉被感动时,心灵深处竟会有另一个声音在提醒:小心,别又上当!
这很可悲,也很无奈。
说起来,情感原本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不可替代,难以忘怀。你可以强迫一个人做某一件事,却不能强迫他爱一个人或恨一个人。你可以“说服”一对恋人分手,却无法抹去他们心底爱的记忆。一个姑娘可能会被“骗取了爱情”,但对那姑娘而言,那份爱却是真实的。然而,情感虽不能作伪,“情感的样子”却是可以伪装的(这正是那个姑娘会被骗取爱情的原因)。一个并无所爱的人也可以“作含情脉脉状”,一个并无所恨的人也可以表现得“义愤填膺”。甚至,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作伪”的过程中去时,就连作假者本人,也会当真被感动,以为自己真有那份情感。我们在许多艺术门类(如戏剧)中都能看到这一点。是啊,没这份“以假乱真”,戏可怎么演?
我赞成彭程先生的观点:阅读需要感动,而泪水则是证明。眼泪并不仅仅因为苦难和对弱者的同情而坠落,更为感动而流淌。这种感动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肯定,也是对读者的肯定,是对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双重肯定,即人的确证。我在《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我看来,艺术非他,乃是人通过一个中介物(艺术品)的作用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传达的过程。通过这个传达,即由感动而生的同情(它的准确定义是“体验到相同的情感”),艺术家和欣赏者都确证了自己是一个可以和他人、和全人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和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心总是和人类连在一起,他们也总是在关注着社会,关注着人生,尽管他们的目光可能会落在一颗不起眼的小草身上。但这种关注是和艺术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正因为他们的同情心是如此博大,他们的关注才不拒细小。正如英国作家康拉德所说,对于艺术家而言,“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同样,一个真正的欣赏者也应该有这份“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同情心。这样,他对艺术品才会产生感动,才会因感动而流泪。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称为“欣赏者”。因为他不是一个陌生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艺术家的知音。
事实上,艺术正是一座架设在心灵之上通往他人、通往全人类的桥梁。有了这样一座桥梁,无数个孤独、寂寞、迷惘、脆弱的心灵就沟通起来了。不管是“无助的我”,还是“久违的你”,便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感觉的相通,通过那会心的一笑,由相互错过而相互确证,由素昧平生而成为知己,肝胆相照,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就能对每个人说:“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艺术是人的确证,是对人性、人的社会性的确证。因为一个对别人麻木不仁的人,对自己也往往缺乏体验。他们既然可以无动于衷地看着别人惨遭蹂躏甚至含冤而死,对自己的情感世界也会漠不关心,而只会把情感也看作物欲,看作某种可以出卖、交换或骗取名利的东西,最后使自己变得不再是人。因此,我同意彭程先生的观点:呼唤泪水和感动,这是超越时间的人性的要求。
但,我们却不敢流泪。
我们不敢流泪,是因为“眼泪天然地与善良和怜悯有关”,而我们的“善良和怜悯”又曾无数次被廉价地骗取。毕竟,正如彭程先生所言,“泪水发源自人性中最深沉、柔软的部分”,因此也最脆弱、最经不起伤害。伤害既多,出于自卫的本能,那最柔弱的也会慢慢坚硬起来,我们也就会变得“铁石心肠”。甚至,当我们不知不觉被感动时,心灵深处竟会有另一个声音在提醒:小心,别又上当!
这很可悲,也很无奈。
说起来,情感原本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不可替代,难以忘怀。你可以强迫一个人做某一件事,却不能强迫他爱一个人或恨一个人。你可以“说服”一对恋人分手,却无法抹去他们心底爱的记忆。一个姑娘可能会被“骗取了爱情”,但对那姑娘而言,那份爱却是真实的。然而,情感虽不能作伪,“情感的样子”却是可以伪装的(这正是那个姑娘会被骗取爱情的原因)。一个并无所爱的人也可以“作含情脉脉状”,一个并无所恨的人也可以表现得“义愤填膺”。甚至,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作伪”的过程中去时,就连作假者本人,也会当真被感动,以为自己真有那份情感。我们在许多艺术门类(如戏剧)中都能看到这一点。是啊,没这份“以假乱真”,戏可怎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