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生活仪轨的意义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19日晚于观音殿前)
各位营员: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寺院僧俗大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四届,今年是第十五届。每次开营之前,都要跟大家讲一些在寺院生活的仪轨。所谓寺院生活的仪轨,很多方面涉及到身体的姿势、身体语言,有一些涉及到我们的讲话。
我们现在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觉得你们有机会到寺院来体验几天寺院的生活,有一些朋友是想深入地了解佛教这一种信仰,了解佛法,深入地去学习,甚至去体验;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是想在知识的层面了解一下;有一些是想深入地体验或者进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寺院里来,了解寺院从外在形式上的东西到内在的方面我们的一些要求,我觉得都很有用。
大概来说,佛教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通常我们认为是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知道佛教是个信仰。这个信仰,以佛教来说,来自于释迦牟尼佛,他的觉悟,他生命的觉醒和体验。于是,他帮助我们也能跟他一样觉悟,所以他就有讲法以及告诉我们一些觉悟的方法,这个是信仰层面的。但是,同时佛教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要传播,要借助于很多的手段,借助于很多的形式,当然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个手段。更展开地来说,你们在寺院看到的像建筑、佛像、还有一些地方的壁画、还有我们听到的晨钟暮鼓,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佛教的礼仪,其实这些都是传播、传达佛法内涵的工具和手段。这个层面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称它叫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有很多内容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佛教在传播中要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语言、文字、塑像,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仪,同时佛教也有社会的实体,像寺院、佛教协会或者是佛教的社团等这些社会实体,社会实体在社会中存在,它也有一些形态,有它的一些组织、一些规章制度,还有它跟社会要融洽,要遵守社会国家的法律和各地方本有的习俗。
我们要了解佛教,除了要了解信仰内涵,同时也应该要了解佛教文化的层面。佛教文化层面很重要,佛教有另一个词叫“相教”。相,就是外在的现象,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人生的境界、觉悟的境界,它要通过外在的形式、外在的这些现象来传达出来,同时也通过外在的形式和现象来影响和熏陶我们的心。通常我们讲佛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净化心灵的。净化心灵的工作不是凭空地来开展的,还得通过很多手段来达成,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外在的相来达到内心的净化,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艺术,是一个熏陶人的心灵的一个技巧。包括佛像在内,都是这样的。因此在现代的社会有的人会误解,会觉得佛教的形式太多,可能有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人觉得这些外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在内心嘛,所以有的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说法和想法是有些极端的,有些偏。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这些外在的形式,你说你的心中有佛祖吗?这些好像说不上,而且也不好保证。而且我们心中要有呢,首先要从外面开始,从外面这个形式开始有,这样慢慢心中才有。比如我们在寺院里面,你们在这里吃饭,已经参加了过堂,过堂需要有师父去行堂,首先把饭做出来,盛到我们的碗里,那么如果说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东西,他拿一个空盆,走一下,我们看一下就饱了,会吗?那不可能。所以说需要这些外在的形式,因为形式跟内容不能分。我讲这个的意思是大家到寺院来了解和学习寺院的这些礼仪以及在佛教上的重要性。
同时你们也知道,佛教传到中国汉地两千多年,已经和中国文化融合,本土化了。在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实际上从印度来的佛教,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它的信仰的内核没有变,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变化多多,有很多的变化。因此,现在我们汉传佛教寺院里很多仪轨,其实保留了很多我们中国传统像儒家文化的一些礼仪的精神和一些做法。礼仪在儒家是很重要的。礼乐,礼是用来改变我们的气质,是熏陶我们的气质的。因为历史的变迁,有些东西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没有传承了,这传统已经中断了。但是还好,在佛教,包括道教里面还保留了一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些“礼”的精神。据说在宋朝的时候,有个理学家叫程颢,他到禅宗寺院去,看到寺院里的师父们吃饭的那个情景,师父们吃饭人很多没有声音。你们在这里吃饭有没有感觉到,是跟你们在学校有些不一样,好几百人但是没有声音。我好几次出去办事,正好吃晚饭的时候回来,从斋堂门口过,里面亮着灯,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在外面听不到,我说:“现在吃饭了吗?”走到门口往里一看才知道,好几百人在里面吃饭。当时宋朝的这个理学家程颢,看了以后他很感慨。我相信宋朝的寺院做得肯定比我们现在还好。程颢不是佛教徒,他是一个儒家的知识分子,对佛教甚至还有些批评的。他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有一个感慨,他说:“三代礼乐,尽在此中。”就是说儒家有个理想,礼乐的制度规章,人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在很早以前,在周公那个时候兴起的,在宋朝他觉得这些东西已经都不太兴旺了,想不到在佛教的寺院里面看到了这种情况。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19日晚于观音殿前)
各位营员: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寺院僧俗大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四届,今年是第十五届。每次开营之前,都要跟大家讲一些在寺院生活的仪轨。所谓寺院生活的仪轨,很多方面涉及到身体的姿势、身体语言,有一些涉及到我们的讲话。
我们现在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觉得你们有机会到寺院来体验几天寺院的生活,有一些朋友是想深入地了解佛教这一种信仰,了解佛法,深入地去学习,甚至去体验;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是想在知识的层面了解一下;有一些是想深入地体验或者进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寺院里来,了解寺院从外在形式上的东西到内在的方面我们的一些要求,我觉得都很有用。
大概来说,佛教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通常我们认为是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知道佛教是个信仰。这个信仰,以佛教来说,来自于释迦牟尼佛,他的觉悟,他生命的觉醒和体验。于是,他帮助我们也能跟他一样觉悟,所以他就有讲法以及告诉我们一些觉悟的方法,这个是信仰层面的。但是,同时佛教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要传播,要借助于很多的手段,借助于很多的形式,当然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个手段。更展开地来说,你们在寺院看到的像建筑、佛像、还有一些地方的壁画、还有我们听到的晨钟暮鼓,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佛教的礼仪,其实这些都是传播、传达佛法内涵的工具和手段。这个层面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称它叫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有很多内容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佛教在传播中要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语言、文字、塑像,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仪,同时佛教也有社会的实体,像寺院、佛教协会或者是佛教的社团等这些社会实体,社会实体在社会中存在,它也有一些形态,有它的一些组织、一些规章制度,还有它跟社会要融洽,要遵守社会国家的法律和各地方本有的习俗。
我们要了解佛教,除了要了解信仰内涵,同时也应该要了解佛教文化的层面。佛教文化层面很重要,佛教有另一个词叫“相教”。相,就是外在的现象,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人生的境界、觉悟的境界,它要通过外在的形式、外在的这些现象来传达出来,同时也通过外在的形式和现象来影响和熏陶我们的心。通常我们讲佛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净化心灵的。净化心灵的工作不是凭空地来开展的,还得通过很多手段来达成,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外在的相来达到内心的净化,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艺术,是一个熏陶人的心灵的一个技巧。包括佛像在内,都是这样的。因此在现代的社会有的人会误解,会觉得佛教的形式太多,可能有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人觉得这些外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在内心嘛,所以有的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说法和想法是有些极端的,有些偏。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这些外在的形式,你说你的心中有佛祖吗?这些好像说不上,而且也不好保证。而且我们心中要有呢,首先要从外面开始,从外面这个形式开始有,这样慢慢心中才有。比如我们在寺院里面,你们在这里吃饭,已经参加了过堂,过堂需要有师父去行堂,首先把饭做出来,盛到我们的碗里,那么如果说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东西,他拿一个空盆,走一下,我们看一下就饱了,会吗?那不可能。所以说需要这些外在的形式,因为形式跟内容不能分。我讲这个的意思是大家到寺院来了解和学习寺院的这些礼仪以及在佛教上的重要性。
同时你们也知道,佛教传到中国汉地两千多年,已经和中国文化融合,本土化了。在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实际上从印度来的佛教,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它的信仰的内核没有变,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变化多多,有很多的变化。因此,现在我们汉传佛教寺院里很多仪轨,其实保留了很多我们中国传统像儒家文化的一些礼仪的精神和一些做法。礼仪在儒家是很重要的。礼乐,礼是用来改变我们的气质,是熏陶我们的气质的。因为历史的变迁,有些东西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没有传承了,这传统已经中断了。但是还好,在佛教,包括道教里面还保留了一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些“礼”的精神。据说在宋朝的时候,有个理学家叫程颢,他到禅宗寺院去,看到寺院里的师父们吃饭的那个情景,师父们吃饭人很多没有声音。你们在这里吃饭有没有感觉到,是跟你们在学校有些不一样,好几百人但是没有声音。我好几次出去办事,正好吃晚饭的时候回来,从斋堂门口过,里面亮着灯,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在外面听不到,我说:“现在吃饭了吗?”走到门口往里一看才知道,好几百人在里面吃饭。当时宋朝的这个理学家程颢,看了以后他很感慨。我相信宋朝的寺院做得肯定比我们现在还好。程颢不是佛教徒,他是一个儒家的知识分子,对佛教甚至还有些批评的。他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有一个感慨,他说:“三代礼乐,尽在此中。”就是说儒家有个理想,礼乐的制度规章,人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在很早以前,在周公那个时候兴起的,在宋朝他觉得这些东西已经都不太兴旺了,想不到在佛教的寺院里面看到了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