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传统文化 重构文化自觉
望谟县“家乡教育”传习布依族文化
《贵州日报》记者 王小梅
“家乡就在我们的脚下,为什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家乡就踩在他们的脚下,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望谟人以一种面对传统、走向现代的姿态,去“学习”本土文化、重新认识家乡,激发爱的勇气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5月17日,记者在望谟县采访,了解到的望谟县“家乡教育”行动,已经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文化节日里,而是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叙事,走向区域文化的纵深探索之美,从政府倡导、民间参与、学术引领、学校教育、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凝聚成“家乡教育”的整体性回应。
5月16日晚,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龙青松星夜赶往望谟县,路上遇到一个摩托车撞车事件,看似很平常的小事情,却再次激发了他车祸意外更深层次的想法。“为什么我们望谟的孩子穿着拖鞋、骑摩托车像风一样快?”我们变了,我们原来不是这样的。”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随之而来的另外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逃离自己生长的土地的倾向,从农村逃到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逃到大城市,从大城市逃到国外,这是年轻一代许多人的文化选择。是现代性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少,认同越摩登越时尚。这些,都足以解读望谟县“家乡教育”的因由。
美丽的家乡,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化变迁里。
“我们需要认识脚下的乡土,去重新审视她,去认同本土文化,形成新时期助推发展的文化自觉。”望谟的家乡教育,立足于唤起望谟人发现家乡的美,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想打造一个布依歌海,已经确立5首与时代价值相符合的、全县每个干部必唱的歌曲。”布依族妇女韦寒冬离任望谟县教育局副局长,担当望谟第二中学的校长后,开始积极推动布依族传统音乐进课堂,并大胆提出“创意”布依族音乐,成为著名民族音乐人的候选曲目或者。美丽的望谟,在广大干部美丽的家乡在党政干部的心里。
近年来,北盘江流域发现的大量石器时代遗址与秦汉遗址,与两广同时期文化遗存有明显联系,泛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远古人类之间和不同文化就存在着紧密联系。大学殿堂教书,也在村里田野里拾捡布依族文化的价值,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龙青松等实施的2010年省长基金课题新进出版一本33万字的书,全面展示了处于南北盘江文明下望谟布依族文化的独有魅力。美丽的望谟,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文明的在发现里。
5月17日,望谟县文体广播电视剧三楼的会议室里,85岁高龄的布依族诗人梁成滢坐在那里,手里翻看着《望谟是个好地方》。作为当地布依族文化历史的“老宝贝”,他被望谟县委、县政府请“出山”,专门指导这本家乡教育教材的编写。望谟县26万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项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0多项。今年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上,贵州省布依协会为望谟县授给望谟县中国布依族标准音培训基地、中国布依族古歌之都、中国布依族文化传承基地等牌。
通过这本“家乡教育,从一个简单的行动出发,望谟具以布依族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形态被一一拾起,爱家乡,爱祖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习里悄然实现。
“孩子们天天遇到的是乡村的世界,包谷、猪、狗、鹅,学习麦当劳的英文?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吃不上......”目前,以望谟县委、县政府牵头,上海映绿事业发展中心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完成的项目——“布依族文化传承学校”结题。以布依族传统体育、音乐、语言等为题材编篡乡土教材已经在望谟一中、二中及望谟民族中学开始实施。与此同时,把贵州文化的灵魂真正融会到乡土教育中,真正转化为贵州这块土地的精神、思想、文化资源,代代相传下去。以黔西南、黔南州为代表的贵州布依族,计有300万人口,其中只有100万人会说布依话。项目小组特别强调对民族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编篡的布依族语言读本,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学生们反映通过读本能学习简单汉语,回家还能和父母沟通。这些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民族文化,把布依族文化的元素带回村寨,在家庭里再现文化的形态。
望谟县“家乡教育”传习布依族文化
《贵州日报》记者 王小梅
“家乡就在我们的脚下,为什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家乡就踩在他们的脚下,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望谟人以一种面对传统、走向现代的姿态,去“学习”本土文化、重新认识家乡,激发爱的勇气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5月17日,记者在望谟县采访,了解到的望谟县“家乡教育”行动,已经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文化节日里,而是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叙事,走向区域文化的纵深探索之美,从政府倡导、民间参与、学术引领、学校教育、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凝聚成“家乡教育”的整体性回应。
5月16日晚,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龙青松星夜赶往望谟县,路上遇到一个摩托车撞车事件,看似很平常的小事情,却再次激发了他车祸意外更深层次的想法。“为什么我们望谟的孩子穿着拖鞋、骑摩托车像风一样快?”我们变了,我们原来不是这样的。”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随之而来的另外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逃离自己生长的土地的倾向,从农村逃到中小城市,从中小城市逃到大城市,从大城市逃到国外,这是年轻一代许多人的文化选择。是现代性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少,认同越摩登越时尚。这些,都足以解读望谟县“家乡教育”的因由。
美丽的家乡,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化变迁里。
“我们需要认识脚下的乡土,去重新审视她,去认同本土文化,形成新时期助推发展的文化自觉。”望谟的家乡教育,立足于唤起望谟人发现家乡的美,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想打造一个布依歌海,已经确立5首与时代价值相符合的、全县每个干部必唱的歌曲。”布依族妇女韦寒冬离任望谟县教育局副局长,担当望谟第二中学的校长后,开始积极推动布依族传统音乐进课堂,并大胆提出“创意”布依族音乐,成为著名民族音乐人的候选曲目或者。美丽的望谟,在广大干部美丽的家乡在党政干部的心里。
近年来,北盘江流域发现的大量石器时代遗址与秦汉遗址,与两广同时期文化遗存有明显联系,泛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远古人类之间和不同文化就存在着紧密联系。大学殿堂教书,也在村里田野里拾捡布依族文化的价值,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龙青松等实施的2010年省长基金课题新进出版一本33万字的书,全面展示了处于南北盘江文明下望谟布依族文化的独有魅力。美丽的望谟,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文明的在发现里。
5月17日,望谟县文体广播电视剧三楼的会议室里,85岁高龄的布依族诗人梁成滢坐在那里,手里翻看着《望谟是个好地方》。作为当地布依族文化历史的“老宝贝”,他被望谟县委、县政府请“出山”,专门指导这本家乡教育教材的编写。望谟县26万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项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0多项。今年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上,贵州省布依协会为望谟县授给望谟县中国布依族标准音培训基地、中国布依族古歌之都、中国布依族文化传承基地等牌。
通过这本“家乡教育,从一个简单的行动出发,望谟具以布依族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形态被一一拾起,爱家乡,爱祖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习里悄然实现。
“孩子们天天遇到的是乡村的世界,包谷、猪、狗、鹅,学习麦当劳的英文?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吃不上......”目前,以望谟县委、县政府牵头,上海映绿事业发展中心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完成的项目——“布依族文化传承学校”结题。以布依族传统体育、音乐、语言等为题材编篡乡土教材已经在望谟一中、二中及望谟民族中学开始实施。与此同时,把贵州文化的灵魂真正融会到乡土教育中,真正转化为贵州这块土地的精神、思想、文化资源,代代相传下去。以黔西南、黔南州为代表的贵州布依族,计有300万人口,其中只有100万人会说布依话。项目小组特别强调对民族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编篡的布依族语言读本,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学生们反映通过读本能学习简单汉语,回家还能和父母沟通。这些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民族文化,把布依族文化的元素带回村寨,在家庭里再现文化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