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新汉字》前言
蒋 晓 林
有学生问我:“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我说:“当西方发达国家也象中国人学英语一样——全民学习汉语。汉语达不到一定等级,不给升学,不给学位,不给进好单位工作,不给晋级。到那时,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使唾手可得。”这虽为戏语但却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中国基础教育的成本太高,中国人才成长的负荷太重。中国如果不进行文字改字,汉语(包括汉字)如果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语言之一,中国要想跟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将多付出成倍的代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有了参与改革汉字的想法,这一时期正是汉字改革的低潮时期,我曾不止一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一些词语——高分低能、廉价劳力、核心技术、信息时代、未来战争……总在我眼前跳动,我又一次次拿起放下的笔。
如何唤起人们对汉字改革的再次认识?我曾计划写一本《汉字漫活》的普及性读物,设想通过汉字的昨天—今天—明天,使人们对汉字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认识汉字改革的可能性、必要性、紧迫性及重大意义。书的目录和要点也己拟出,罗列如下:
1、 谁创造了汉字 从甲骨文众多的异体字来看,汉字并非仓颉或某个圣人所施的圣物,它只是人们为了记事、交流所创造的信息符号……
2、 六书造字法的由来 六书造字法并非前人造字时依据的标准,而是后人对前人造字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人依据这六法对汉字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整理……
3、 秦始皇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而先秦文化如《诗经》、《周易》、《论语》、《礼记》、《孟子》、《楚辞》、《战国策》《孙子兵法》以及诸子散文,老庄学说等大量的非秦国文化都流传至今。 文字的统一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 汉字演变与传统文化的继承 先秦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这一时期的文字都是隶变前的文字……
5、秀才认字认半边 甲骨文中大量的同(近)音假借字、古汉语中连绵词以及多义字表明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表音的倾向,但很快转向了形声字。形声造字法是很科学的方法,但汉字中65%以上的形声字却不能准确的表音表意……
6、方言与汉字 汉字“书同文”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却仍然没有使各种方言能直接用口语交流,而要依靠书写。这不是汉字的功劳而是汉字的悲哀……
7、文字的性质与汉字的优劣 作为记录语言的信息符号,汉字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致命的劣势……
8、识字与智力培养 学习汉字没有可靠的规律可循,中国儿童一开始识字就掉进了死记硬背的泥坑,这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很不利的……
9、 汉字的生命力与科举制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从难到易的多次改革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楷书形成不久便是战乱、分裂,至隋,开始科举取仕。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万里挑一的金榜题名,不仅使汉字之难成为激烈竞争的条件,而且赋与了汉字“神圣”的色彩……几乎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汉字改革……
10、百年汉字改革为何未能成功 稳定的政治局面、一定的经济基础、标准语音的普及、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远见卓识的国家领导人是汉字改革成功的必备条件……
11、中国人才培养的艰难与困惑 汉字、英语是压在中国学生头上的两座大山……
12、汉字与信息时代 汉字如果进行字符化改革,并且把字符控制在256个之内,就更有利于计算机操作和中文高级语言的运用……
13、 汉语能否成为世界通用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以汉语为母语 的人口之多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汉字若能改革成为最容易学习的文字,将来在国际上与英语并驾齐驱、以至取而代之不是没有可能……
显然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汉字改革理论作注脚,现将其目录、要点在这里罗列出来,目的已达到了一半。
汉字是汉语的最佳匹配,与中华民族有无法分割的情结。为了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并不乐观,其关键仍然在于汉字。汉字若不进行科学化改革,汉语不仅难以光大于世界,并将逐步走向萎缩。这并非危言耸听,故弄噱头,试调查一下:在高科技领域、尖端科技领域有几个人在用汉语进行工作?在科技界有几个人不为能用英语工作而引以为荣?有几个人不把英语视为阳春白雪,而把汉语视为下里巴人?
楷书汉字走过了近2000年的路程,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时代期盼着更先进的汉字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