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何等的艰辛还是何等的漫长的跋涉攀陟,我都要自豪地向世人宣告,我是鸡足山永远的鲜活无比的旅者。
尽管我不是鸡足山的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而是一颗微小的丑陋的石子。
5
这时,我的眼际中又叠印出了先前的那一种思维,假如鸡足山不在偏远落后的宾川,而在沿海开放一带,那将是一种甚么样的模样呢?
我在想,若在深圳,那设计者们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灵感是绝然不会有的,在那方喧嚣的热土上,鸡足山的大自然的灵气难道不会在历史长河的漩涡中浩荡延续。
鸡足山积淀丰厚的内涵难道不会在“天下人的鸡足”的意韵中,树成一方猎猎而响的亘古不衰的大帜。
6
今年秋初,我被一阵和煦的秋风送到舟山群岛的仙山琼阁普陀山。
在那里,观音道场的气韵始终贯注在这个不足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湿热的气浪中,前来朝观音大士的香客旅者络绎不绝,揽车索道前排成长龙的信众的眼里闪烁着一种特有的默契。
在那里,两同样没有人世间那种繁杂纷纭的喧嚣,在观音大士的慧眼中,任何一个观光朝拜的人都被那种特定的“慈航普渡”的慧念中得以精神上的升华和思维上的超脱。
在那里,如画的风景和如诗的风情铺天盖地而来,让鲜活而灿烂的生命得以最艳盈的释放和延续。
停得步来,凝聚心神,感到普陀山的底蕴不仅仅在于它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不仅仅在于它的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
而在于它的完美无瑕的人文精神的最大超越,而在于它的佛教文化色彩的极度浓郁。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院、佛教文化出版社、《普陀山佛教》杂志社等弘扬佛教文化的宏构一应俱全,古代佛教文化的遗徽与现代佛教文化的理念一脉相袭。
车来船往的彩色人流定格了普陀山佛教文化个亮丽版块,难怪这方令人神往的佛教圣地每年收入超过十多个亿人民币!
7
还是让我们回到鸡足山的现实中罢!
与开放活泼而禅韵勃发普陀山相比,鸡足山的灵就灵它的迦叶道场的丰厚积淀,鸡足山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源于它的古老神奇,鸡足山鲜活的生命的延续就在于它的强悍的生命力,历经了千百年来历史洪流的洗礼。
酣泳于二十一世纪鸡足山滚热的阡陌纵横的脉管血浆之中,不绝于耳的依然是那种千古不磨的“阿弥陀侬”的祷念。
是那种“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深深哲理中沸腾不止一种自满自娱的思绪。
随之沸腾之外,也有一种失落忧郁之感。
寻来觅去,觉出这种失落忧郁之感就在于鸡足山似乎缺少了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气息。
觉出开化“天开佛国”、“地涌化城”鸡足佛都的迦叶大和尚是否依然沉醉在天柱佛光的氤氲气韵之中。
觉出声声马蹄与叮咚的泉水总是那么一丝丝的错位与大自然的赐予极不协调。
失落也好,忧郁也罢。
注定了我今生今世还要汗流浃背去若干次爬鸡足山,还要去到鸡足山的心灵深处,去触摸去探觅鸡足山玄奥质朴的灵韵。
因为,如同徐霞客、大错、担当、虚云、徐悲鸿一样,我是一个苦苦攀陟灵山鸡足的时代旅者。
因为,作为一个顽强的旅者,我祈祷,祈祷的不仅仅是灵山鸡足佛光乳雾的沁染,还是灵山鸡足鲜活生命的延续。
因为,更是风中雨中采撷鸡足山缤纷灵韵的那种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