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知新在线教育吧 关注:73贴子:259
  • 3回复贴,共1

校长耍潮狂飙热词 重点应划在哪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校长耍潮,来了
201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真情演绎魅力“根叔”,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多次,更有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在李校长题为《记忆》的演讲稿中,他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姐的狂热”、“哥的奔放”……都出现在李校长的演讲中。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8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在结尾,他更以“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来鼓励无数华科学子。
2010年,这股校长耍潮风,更劲了。
6月25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毕业典礼上,连用8个放不下表达不舍“我们放不下你们能够忍受没有空调的狭小宿舍,还能否忍受街角社会的蜗居……”。在《非诚勿扰2》中走俏的“见与不见”体也出现在了毕业致辞中,而“多年以后,你们来,或者不来,母校就在这里,不舍不弃;见,或者不见,我们的心永在一起,不分不离”。
“看到校园里风驰而过的外卖车,我知道,也许饭堂的饭菜还不够给力;看到你们把‘非诚勿扰’搬进校园,我知道,也许华工的男女生还未达到最佳比例。”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在毕业致辞中与学生笑谈大学生活。“信春哥不挂科”、“拜凤姐得自信”,困难、挫折“神马都是浮云”等社会热词如珠落玉盘,李校长还深情寄诗《向幸福前行》:“海阔天空,路漫漫,请带上母校的爱和同情,还有我,这位师长,临别送上的叮咛。暑至寒来,春华秋实,时光从此过后,你会明白:幸福不在彼岸,而在路上。”
北大校长周其凤借用北大学子自编自演的电影《此间的少年》来感慨学子这份情谊,“不管你们走了多远,未名湖、博雅塔一定会在你梦中依稀重现,那是母校对你们的召唤……”,同时勉励学生:“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
清华校长顾秉林的“凡客体”让学生倍感亲切:“而在我的眼中,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
学生感受,近了
从“根叔给力”,“伟合威武”,“元元真诚”,到北大、清华校长“狂飙”网络热词,2011年毕业典礼校长致辞高潮迭出,聚焦众多目光,然而为何校长的致辞如此吸引学生?
“‘合哥’的讲话使用了很多网络上流行的词汇和语句,这点吸引我去听他的演讲。在毕业典礼开始之前,其实我对‘合哥’的讲话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但当我听到‘希望同学们能够把不愉快浮云掉’的时候,我耳朵一亮,我觉得校长的讲话亮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届毕业生陈施霖这样说。
复旦大学某学院的一名女学生今年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因为低下身去捡帽子,她没有出现在学院的毕业照中,但学院称这是照相馆的责任。这是一件发生在同学中的“小事”,复旦毕业典礼杨玉良校长讲话中加入了这个事例,他说:“我为此十分难过,而且也感到愤怒。学生低头捡帽子难道是她自己错了吗?希望同学们所拿到的照片上有自己,是小题大做吗?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也许你们就会连夜找人印将出来!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细微之处见真情,杨玉良校长关注学生的“小事”,关注学生的生活,他的讲演用贴近同学的姿态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与共鸣。“杨校长真的把我们关心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从而传达出求真务实、勇于承担的精神,这会使从复旦走出去的我们更加自信和与众不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毕业生栾敏说。



1楼2011-07-15 16:03回复

    “活泼的语言,贴近的姿态当然吸引我,但是校长的真挚关怀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听完‘根叔’的演讲,他的真情,他的关怀让我很感动。毕业演讲是我们离开校园时的最后一课,校长的演讲给我们传递的是鼓励、启发与期待。几年后我可能忘了‘根叔’具体说了些什么,但是他对我的期待和启发我是不会忘的。”华中科技大学2011届毕业生朱芮说。她也点出了对于大学校长们的毕业演讲,学生们最关心什么,动人的言语之外,真挚情怀才是最动人之处。
    (郭华 张磊)
    “最后一课”的重点划在哪里
    “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可是在我的心里,你们的笑容永不会“泛黄”
    又到大学毕业时,大学校长们的毕业演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年演讲的特点仍是“狂飚网络语”,比如,清华、北大两位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都用起了流行的网络语,一位用了“凡客体”,一位说到“伤不起”;以至有人调侃说,“从‘拼爹’到‘拼校长’,如果你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的演讲要是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毕业。”
    这种使用网络语言的毕业演讲,自去年起就引起广泛关注,叫好者有之,非议者亦有之。有人说,这是真正以学生为本,走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哗众取宠,讨年轻人的好,缺乏长者之尊。在评说是非之前,我们可与以往毕业演讲做一比较。“今年,我校共有多少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在这里,我向大家提几点希望……”传统的“忠告+说理”式毕业典礼致辞,多年来被批为“形同公文,格式固定,毫无激情”。不可否认,这种演说方式产生过不少激扬青春、鼓舞斗志的毕业致辞;同样不可否认,面对“80后”、“90后”的大学生,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那么亲切、不再那么感人。
    如何创新?其实是第二位的问题,要不要创新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在最应该鼓励创新的高校,突破套话空话过多的传统模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国外大学的毕业演讲大多形式灵活,风格活泼幽默。上世纪40年代,丘吉尔有一次受邀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他走上讲台,环视学生几十秒后,开口说了一句话:“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又重复了这句话之后,他就走下了讲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洁的毕业演讲。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2007年毕业典礼上讲到,“我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感到高兴,你们拿到学位可比我简单多了。哈佛的校报称我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成功的辍学生’。我想这大概使我有资格代表我这一类学生发言……在所有的失败者里,我做得最好。”回过头来看,根叔式演讲大受学生欢迎,这至少说明:这种改变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可喜一步。毕竟网络语言多是年轻人在用;不拒绝使用年轻人的语言方式,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肯定,也体现出平等交流的姿态。
    在鼓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早在去年就有人对网络语言应用提出质疑,认为大学校长要少用流行语,多谈理念抱负。而今年众多校长的跟风之作,让去年的个性变成共性,似乎成了一种新八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学生们难忘的最后一课。这样的演讲,思想含量要大过语言风格,重点不是讲不讲网络语言,而是校长们用语言这个工具,向学生传播了什么样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复旦大学校长在今年毕业演讲时,向一位没被拍进毕业照的学生道歉,“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这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关于平等的公民教育。
    毕业典礼是短暂的。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毕业之前的几年时光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需要校长们继续努力。
    (晓苏)
    校长语录
    或许,不久的未来,你们就可能得到物联网、云计算而致的享受,你们就可能尝试器官再生、个性化医疗的成功。这些技术可绝不是浮云,相反地,能够很好地运用它们、驾驭它们,你们或许真如“神马”,能驰骋在天际,遨游于云端。
    


    2楼2011-07-15 16:03
    回复

      华中科技大学 李培根
      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
      北京大学 周其凤
      在我的眼中,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
      或许你们还在感叹文科图书馆的舒适便利,或是怀念“名厨进清华”带来的四方美味;或许你们还能记起入学时与家人在校园里的合影,而今天却穿上学士服,犹豫着究竟要摆一个什么样的雷人造型。
      清华大学 顾秉林
      从“信春哥不挂科”,到“拜凤姐得自信”,你们学会了自嘲;面对“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盐王爷”,你们见识了社会的暗流。
      看到校园里风驰而过的外卖车,我知道,也许饭堂的饭菜还不够给力;看到考试前你们焦灼的目光,我知道,也许老师的课讲得还不够到位;看到你们把“非诚勿扰”搬进校园,我知道,也许华工的男女生还未达到最佳比例。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伤不起”,然而,我要说:“华工人,伤得起!”因为伤得起,我可以颠覆自己的风格,与你们一起成长;因为伤得起,华工人才敢于创新,不怕竞争;因为伤得起,华工人自强不息,从未恨爹不成“刚”。
      有一句关于离别的歌词很悲伤:“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可是在我的心里,你们的笑容永不会“泛黄”。
      华南理工大学 李元元
      我相信,同学们在广外的四年是幸福的,但你们也有抱怨:“冬天的热水、夏天的空调、图书馆的收书、网络的速度、门诊部的报销、食堂的饭菜、捉不尽的小偷,还有一年四季都不愿意离开广外女生的蚊虫。”
      你们一定记得永远也做不完的presentations,以致你们自称为CPU学生;也一定记得终日忙碌被别人称为“许三多”,课程多、作业多、活动多。
      多年以后,你们来,或者不来;母校就在这里,不舍不弃;见,或者不见;我们的心拥在一起,不分不离。
      在面对挫折时,你们要自己给力;要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年代,保留孜孜以求的志向。
      I can`t wait to see how you all turn out. Do come back,from time to time,and let us know. 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你们未来的发展,请你们一定要经常回来,告诉我们你们过得怎么样。因为,你们是我们的牵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仲伟合
      校长的“台词”给力吗?
      中国大学的校长们,一改多年枯燥的“说理”模式,用真挚的情感和个性化的语言,或引用网络用语,或借鉴电影台词,或自创深情诗歌……在毕业致辞中展示本校特色和理念,表达对毕业生的祝福和嘱托,但这一系列的特色演讲引发了一波又一波讨论的热潮。
      【正方观点】
      抛弃以前枯燥乏味官腔的毕业致辞,校长们亲自写下对毕业生的临别赠言和忠告,句句表达了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对远行孩子的不舍和祝福,能够用同学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旋律来融入自己的嘱托、忠告,这让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倍感亲切。在毕业典礼这样特殊的场合,能够有效传递感情、产生交流、引起共鸣,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演讲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这样的校长值得肯定。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阎立锋认为,近年来,从南方几所高校开始,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词越来越好听。他说:“语言风格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语言的嬗变预示着治校观念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我相信,校长们这一次对学生们这么讲话,下一次便会对教师也这么讲话,这样的递进效应,对于高校的变革有很大的正面价值。”
      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陈云柯同学,对中国大学校长特色演讲很感兴趣,他表示,在美国接受的西方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中国的校长往往给人死板、严肃的刻板印象。但是从这次毕业季的致辞中,可以看出校长们抛弃了以前的陈词滥调、官腔老调,引用同学们熟悉的网络语言,更贴近了大家的生活,显得非常亲切。而且校长们的发言真正为毕业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建议和期望,让大家在风趣中接受教诲。对即将面临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校长能放下架子亲近学生与他们沟通,像朋友一样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反方观点】
      也有观点表示这是大学校长们的一次“集体作秀”,为了学校的声誉,互相比拼、宣传学校理念,把毕业典礼作为传播口碑的场所,并没有真正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有学者表示,中国大学的校长平时见不到人,唯有在毕业的最后时刻发表一些感人至深的讲话,对学生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样的行为不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的精力应该花在4年中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个性化培养上,要对得起学生花费12年时间进入大学的辛苦付出,而不是到了离开的时候才来反思、总结,这只会成为学生们的遗憾。
      有网友评论:“滥用网络热词,并非亲民象征,而是缺乏精神自信的表现。一个校长不能在毕业典礼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待与祝福,不能用自己的真诚讲演打动即将离别的学子,只能说这个校长没有对自己院校文化的真正体悟,没有对学生的真情实意,没有令人信服的引领学生的真正精神境界!”
      厦门大学2011级毕业生王银珂对此发表看法说:“尽管大学的毕业典礼确实需要注入一些新鲜元素,但没有必要采用过度娱乐的方式,尤其是引领中国高校教育的名校。试问几十年后,当你忆起毕业典礼时校长的‘伤不起’,不知有多少是值得回味的呢。”他认为校长的毕业致辞应该更务实更贴近毕业生的生活,而不是那种笑一笑就过了的戏言。
      


      3楼2011-07-15 16:03
      回复
        固知新在线教育好好!!


        8楼2011-08-06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