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6,993,610贴子:97,823,340
  • 2回复贴,共1

哈佛幸福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哈佛“幸福课”
--------- 告诉你幸福的真谛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
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
-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
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
理学课时,只有 8 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 2 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
近 400 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 850 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
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
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 30 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
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
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
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最初,引起我对积极
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
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
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 2004 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
《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
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 20 个学生出现了
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
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
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
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
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在内
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
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 6 种药物,
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
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 19 岁。她的室友回忆
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
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 6 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
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 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
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
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
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 20 世纪 60 年代高出 10
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 60 年代的 29.5 岁下降到今天的 14.5
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 年,英国有 52%的人,表示自
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 2005 年,只剩下 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



1楼2011-07-16 09:38回复
    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 3 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
    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
    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
    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
    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
    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
    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
    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 3 个因素:“遗传基因、
    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
    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我们
    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
    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
    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
    要经历。
    16 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
    长达 5 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
    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
    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
    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
    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
    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
    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
    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
    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
    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
    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
    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本-沙哈尔注意
    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
    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
    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
    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
    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 4 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
    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
    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
    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 4 只汉堡。当他急不
    


    2楼2011-07-16 09: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
      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
      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
      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 3 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
      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
      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
      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
      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
      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
      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
      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
      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
      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
      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
      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
      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
      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
      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
      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
      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
      同时,也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
      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
      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
      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
      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
      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
      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
      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
      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
      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
      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
      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
      因为我们是人。“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
      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


      4楼2011-07-16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