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录吧 关注:119贴子:6,743

【知识普及】——关于中国古代的各种称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1-07-17 20:14回复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IP属地:浙江3楼2011-07-17 20:15
    回复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IP属地:浙江4楼2011-07-17 20:16
      回复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IP属地:浙江5楼2011-07-17 20:17
        回复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IP属地:浙江6楼2011-07-17 20:17
          回复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IP属地:浙江8楼2011-07-17 20:19
            回复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IP属地:浙江10楼2011-07-17 20:23
              回复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如: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IP属地:浙江11楼2011-07-17 20:23
                回复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IP属地:浙江12楼2011-07-17 20:25
                  回复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法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


                    IP属地:浙江15楼2011-07-17 20:27
                    回复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IP属地:浙江16楼2011-07-17 20:27
                      回复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直到民国年间,中国人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有如俄国人之称“父名”。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且字之后还要加职衔,或加先生。尊者对卑者说话,则直呼其名,不称字。但是,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大笑话。


                        IP属地:浙江17楼2011-07-17 20:27
                        回复
                          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指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IP属地:浙江18楼2011-07-17 20:28
                          回复
                            二、古代官职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IP属地:浙江19楼2011-07-17 20:29
                            回复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IP属地:浙江20楼2011-07-17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