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怎样才能顺利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最需要的莫过于怎样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和积极地适应社会,从而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迈好事业的第一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角色的转换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
1、学生角色
大学生大多处在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的个性表现得非常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职业角色: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综上所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二、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心理学上的角色转换理论
1.社会角色
就象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2.角色转换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从事职业(或中心任务)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
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
(二)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两个过程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只有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阶段至关重要。
1.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每年7月初离校,奔赴工作岗位,但是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了,前后共有半年多的时间。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通过签定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
第一节 角色的转换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
1、学生角色
大学生大多处在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的个性表现得非常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职业角色: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综上所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二、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心理学上的角色转换理论
1.社会角色
就象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2.角色转换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从事职业(或中心任务)的变化,职务的升迁,家庭成员的增减等,都会产生新旧角色的转换。新旧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
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过,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
(二)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两个过程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只有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阶段至关重要。
1.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每年7月初离校,奔赴工作岗位,但是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了,前后共有半年多的时间。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而通过签定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