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明霞吧 关注:7贴子:1,304
  • 7回复贴,共1

"江湖上有言道"--武谚精解105条【转贴,可做武侠小说创作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2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五代王敬荛,能使30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3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4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一种短穗剑,称武剑。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5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6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枪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器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者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7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这条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然而,棍端装枪即为枪,枪若去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交融之处。不少枪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则是相互取长补短。  
   
    8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这条谚语说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枪法,所以少林棍为棍法中之上乘。其实谚语主要是讲枪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头部,身体其他部位被打仅能伤及皮肉。而以棍扎人,虽无尖,却能伤及内脏。所以,许多优秀棍法均将枪法融进,为的是增大杀伤力。  
   
    9 枪怕摇头棍怕点: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遇见使棍的,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的快、圆、小、生风,枪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术。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方上当。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1楼2006-07-15 15:14回复

    39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意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就叫“打拳不练功”。打拳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终是花拳绣腿。练功,就是为了实用。练功的含义很广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应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主旨在于练成过人的功力。因为拳人人可打,功却不能人人练成。如海灯法师的一指禅功,现在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条谚语也做“拳无实功,一场空空”。  
       
        40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从散打技击角度而言,贪多嚼不烂是每个选手应当大忌而特忌的。武术招法很多,千变万化,要想全部掌握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练习散打技击,除了要博学多闻,广泛涉猎外,还必须精通几招。这几招应是自己的拿手。应当是别人不会的我会,别人会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晓的招数,就要练到别人达不到的火侯,这才叫绝招。摔跤名手宝三善使“泼脚”,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会,可是谁与宝三善摔,却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泼脚,而着了宝三善的泼脚。他这一招实在是练到了精、绝的地步。如果光会许多招,实际运用时却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几招奏效得快。当然,如果千招会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41 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熟和快,是搏人制胜的重要因素。熟,指招势熟,变化熟;快,指反应快,出击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42 打拳容易走步难:练套路,只要准确记忆,认真模仿,反复演练,时间不需很长便能掌握,有的人还能练得非常好,可是有的运动员虽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基本功也很好,却不能实作,就是因为不会攻防进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练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针对对手的动作、对手的技术水平,对手的身体素质在实战中变换。平时练习步法,尽管可以对单一步法反复练,对多种步法综合练,但是,如果缺少与对手实战中的练习,就依然是“纸上谈兵”。所以说“打拳容易走步难”。  
       
        43 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拳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脚踢,肩顶臂撞,无不倚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卦掌绕圈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等等。这些步法都有其特点和用法。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步进身随,步退身回,始终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44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实战中极为重要,那么,在实战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身摇而步动,由对手身体的微笑摇晃而判断出步动的方向,由步动方向而判断出进攻的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破法。这条谚语的另一个含义是,看一个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观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稳健、正确,其次才看他的拳脚是否合乎法则。因为步法好坏是一个人武功高低的标志之一。  
       
        45 一步练错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么从一开始练习就要力求准确。步法训练首先是基本功阶段,腿功、桩功是练习步法的关键。其次是进行基本步法的训练,要求掌握各种步法的要领,练熟练精。第三个阶段是进行各种步法的变化和灵活运用的训练,还要进行步法与招法的配合训练。步法一旦没有打好基础,最后习惯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纠正了,这便是“一步练错百步歪”。  
    


    4楼2006-07-15 15:14
    回复
      2025-05-10 12:21:39
      广告

      46 动则法,静则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方法;型。指演练中完成一组动作后停顿静止时的造型。动,指演练套路时的连续动作。动时,身体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间,顿挫有致;静时,造型威武优美,气势夺人。这样也便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套路的风格特点。  
         
          47 打法各家各不同,静如处女瞥如鸿:动与静这一对矛盾贯穿在所有的拳种之中。有动有静,动静分明。在演练中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在技击中也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在技击中,动,则要迅雷不及掩耳,将招法完成于瞬息之间。即所谓“动如脱兔,瞥如飞鸿”。静,则要山崩与前不变色,地陷于后不失声。说动即动,要静便静,随心所欲,变化自如。套路中的动与静,有利于表现武术的美感。技击时的东与静,则是迷惑敌人,麻痹敌人,发现破绽,突击敌人的关键。所以,尽管武术流派繁多,但对“动与静”的要求是一致的。  
         
          48 行礼文静如处女,开拳一动如脱兔。闪展敏捷若雄鹰,进击迅猛象老虎:这条谚语说的是演练长拳类套路的要求。第一句要求出场时彬彬有礼;第二句要求开拳即要亮出风格,抓住观众;第三句要求演练一定要体现出长拳矫健的特点;第四句要求演练一定要体现长拳矫健的特点;第四句要求演练中要体现顽强拼搏的精神。处女、脱兔、雄鹰、老虎用以比喻选手应有的修养、风度、风格、精神、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49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浅。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对练武术的人来说,经验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技击方面,一个武术行家,必经多识广,有丰富的格斗经验。经验的积累,便会使他对对手的姿势步法,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微小动作都能产生敏锐的反应,并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出恰当的结论,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行家的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看一看对手的拳势,便能知晓属于哪门哪派,所学的是深是浅。行家手脚似乎能感觉一切,只要触及对手的身体,便能知晓功力的大小,应变的迟速。这一切都是从经验中来,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50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条谚语运用比喻说明武术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太极拳喻为内家,八极拳喻为外家.内家以养生为主,修心养性为上;外家以搏人为主,操练筋骨为先,太极拳法致柔,动中有静,八极拳法致刚,势势生风。因而称太极为文,八极为武;太极为阴,八极为阳。武术,正是由文武、内外、刚柔、阴阳这些矛盾而又统一的内容组成的。  
         
          51 稳如泰山,静如处女:这条谚语强调的是在技击中应当保持一种镇定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就会不慌不乱,不急不躁,不受干扰,就会不上当,不受骗,而能以极大的耐力与万分的机警,全神贯注,力量集中,敏锐地观察对方的表现,准确地察觉对手的意图,从而及时、准确、恰如其分的出击。达到制胜的目的。技击,最忌心浮气躁,因为它会使自己陷于混乱之中而不知从容对敌,从而露出破绽,陷己于被动,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  
         
          52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53 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须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达到技击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劲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谓:“身大力不亏”。劲力是后天练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习武者的一个优越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进行必要的力量性练习,使发展大肌肉群和发展小肌肉群配合起来,便会有泰山压顶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为优于对手的因素。劲力是武术技击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它能将全身之力在瞬间集中于一拳一脚之上,如同炸弹爆炸一样,瞬间使一拳一脚具有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先前的力量,这个力量,如利箭穿革,有着极强的穿透力,打在表皮,伤在内脏,这条谚语希望习武者能具有千斤压顶的气力,还具备利箭穿革的劲力。  
      


      5楼2006-07-15 15:14
      回复
           
            82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在技击中,先发制人,可以掌握主动权,这是勿庸质疑的,但后发制人也有出奇制胜的妙用。主张后发制人的拳种、拳家均不在少数。后发制人,绝不是说速度要慢于对方,而是动作起动在后,动作完成在先。这就是说,后发制人的速度反而要更快。彼不动,我不动,是说绝不先动。彼微动,我先到,是说对方技击动机,袭击方位、所用招法刚一显露,我即做出反应,且要在对方目的未达到之前将其击倒。后人发,先人拳,就是说这种打法,虽发于人后,却先于人到,率先完成技击任务,这可说是后发制人的秘诀。  
           
            83 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这三句话,是三种防守反攻的技法。这一句强调对手已进攻但尚未达到目的的瞬间,截击要快。第二句强调反击应采用连续进攻的战术,一招未尽,一招即起,不容对手喘息。第三句是说如果对手拳快,则应让过拳锋,消其劲力,待其招势成为强弩之末,即行反击。这三种技法有一个共同点,即要求习武者善于掌握技击时机,使防守与进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84 先人发,后人至:先发先至,是强调先下手为强。后发先至,是强调后发制人,防守中反攻。先人发,后人至则是说交手时,发动进攻要在对手之前,而制住对手却要在对手还击之后,不求一招奏效。这是“旧力略过,新力未生”之法。其作用在于巧妙制敌。既,我先发动,使对手应招;对手招出,我却含而不发,使对手进之不可,退之不能,束手畏服。不以伤人为目的,而在于使敌人进退维谷,黔驴技穷。这是用高超武技使对方心服之战法。  
           
            85 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在交手之时,假如双方都不肯进招,处于“我待彼发,彼待我发”的境地,如何是好呢?这条谚语便解释了应对之法。“静”指伺机;“乱”指行动。也就是说,对方伺机,我便行动,对方行动,我便伺机;在伺机中不忘行动;在行动中抓住战机。程宗  在《少林棍法禅宗》中说:“彼枪发,我枪拿,彼枪不动,我枪扎。此一扎也,不浅不深,非真非伪,明此机者,进乎技矣。”这段话便是对这条谚语的实际运用。特别应当一提的是,“彼静我乱”时的行动应当虚实相间,其意在于“引蛇出洞”。“蛇”不出,则真打;“蛇”一出,则属“诱”招,当变换再进。  


        86 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拳经中说:“三节即三体也,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足为根节。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在格斗中,身体三节各部都可用来击打对手。头、间、肘、手、胯、膝、脚处处可发,处处可用。如拳谚所说:”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击打,却不能显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虚虚实实,使对手难以琢磨和防御。看似脚踢,实则用膝;看似直踢,实则后撩;看似肩打,实则肘撞。“拳打三节不见形”即是要求攻防应具有虎行无声,龙行莫测的特点。  
           
            87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这条谚语是强调在搏斗中须树立克敌制胜的新年,突出战斗进取精神。在搏斗中,只能思进,不能思存,更不能思退。一旦思存思退,斗志先馁,便没胜利的希望了。所以拳家们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敢打必胜,勇往直前”。在搏斗中,精神力量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  
           
            88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意,在这里指进攻或退守的意识;形,指身体各部的动作。在格斗中,自己的进攻或防守意识是不能让对手察觉的,对手一旦察觉,有了准备,自己的设想便要落空。对手为什么会察觉自己的意图,原因便在于外形把意识带了出来,暗示给了对手。比如手脚的轻微移动,身体的稍稍倾斜,肌肉的一丝颤抖,都会带出攻防意向。高明的拳师甚至能通过对手的表情、气息、目光的细小变化察觉到攻防意向。同样,高明的拳师也最能掩饰自己的攻防意向,或在格斗中不做任何预备势,或用假“形”诱使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才能“乘其无备而攻之,又其不意而出之”。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招法就要快速,所谓以我为主,近打快打,“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9楼2006-07-15 15:14
        回复
             
              89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这条谚语讲的是发拳出击的要领。拳,必从拳位而发才会有力。拳位分上中下。上位在乳侧,中位在肋旁,下位在胯边。谚语所讲“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即是讲出手收手应紧靠身体,好象拧绳一样,完整而紧凑。发拳,必须短促严实,拧裹而发。拳出,不但拳面有力,就是手腕、小臂也有由于拧裹的动作而具备擦力、崩力,这便是如钢锉。收拳,是臂膊顺原路而回。它不是消极的收,而是“收”中带打。拧裹而发的拳,顺原路裹胯合裆,屈膝扣足,五趾抓地。拧身时以腰为轴,快速谨严。  
             
              90 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练拳讲究“上体宽舒自然,下肢沉实稳健”。宽舒自然,是强调松弛而不紧张,这样上肢才能随时进入进攻或防守的状态。沉实稳健,是强调桩实步稳。桩实,即落脚如生根,任敌挤、撞、顶、靠而不动摇。步稳,即迈步如行犁,一步迈出恰恰到位,挤乱敌人重心,自己可攻可衬。桩步沉实,脚步稳,  出动作既不飘浮,又不僵硬,外顺内实,庄重安逸,可使同身蕴藏着的充沛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桩实步稳,是各种拳法都重视的原则,而形意拳、大成拳,南拳对其重视的程度尤为突出。  
             
              91 转身回打,其机在头:在拳术及器械使用技术中,有转身回打的招法。一些人以为转身就是亮出后背,即使回打仍感迟滞不快,且容易被对手乘虚而入。其实,转身打法的关键在于“关”,掌握了“其机在头”的要领,“回打”何滞之有?头,是人身体的主宰。如身欲右转,一定先右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才随转。如身欲左转,也一定先左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体随之。这各左右转身的方法,快如旋风,决定会露出任何破绽。须注意的是,转身回打的步法得灵活,至于是左回身还是右回身,要依据自己的步法而定,以免自绊腿脚。  
             
              92 兵贵神变,势势相连:变,指变势,也即变招。交手放对,立守一势,难以应敌。因此,须立一势,又立一势,复换一势,迅速变换,才能使能手应接不暇,而胜势在我。如果只仗着一种招法,就会被对手洞悉虚实,不能全胜。《说唐》描述的程咬金三板斧,就属“立守一势”之列。换势迅捷还不行,必须以逸待劳,或未发而先人,或待发而后应,随时审势,见隙而进。能用一招获胜,决不复用第二招。  

           93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是技击心决,也就是在技击中对自身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于对手身高、体壮、技强、声望大而使自己产生的压抑、忧虑、紧张等心理负担,而使自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如入无人之境,从而产生必胜的信念,在竞技过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干扰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94 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后一条谚语是对前一条谚语的具体说明。练习对手进行格斗,逼真地运用各种招数对付假设敌的各种进攻。这样练习,一方面加强了练习的严肃性、实战性;一方面可使招法形成条件反射。这便是无人似有人。真正交手之时,应当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受对手攻防的支配,象练习时那样充分发挥,随意自如,从容不迫,始终把握住主动权。这便是有人似无人。  
             
              95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指主观直觉反应。智,指灵活、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智慧。知,是了解、把握的意思。这条谚语指出,凭直觉反应能探知对方的意图,凭着自己的智慧隐藏起自己的意向。令敌人两眼一抹黑,而我心中明如镜。敌人不能了解我,而我能把握住敌人。这就象明眼人打盲人,占足了优势。  
             
              96 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武术练到了化境,伴随而来的是举手投足均能收到技击效果。拳脚用不着摆好动手的架式,思想用不着做好应对的准备,大脑皮层对人体手足的控制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突然袭击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意识与行动在刹那间似乎割断了联系,似乎全凭着本能应对,这便是无拳无意,是习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无意绝非真正的无意识,恰恰是意识敏捷的反应。由意识到动作之间的指令传递快靠几乎使意识与动作同时发生,看起来好象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行动一样,无拳也绝非真正的无拳法,而是不拘泥于拳法,相敌之情形而行之。无拳无意,是武术的最上乘境界。  
          


          10楼2006-07-15 15:14
          回复
            好,先顶一


            12楼2008-06-04 12:34
            回复
              再顶高一


              13楼2008-06-04 12:35
              回复
                • 218.197.214.*
                想要学一点真的武术,只练套路是不行的


                14楼2008-11-11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