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化融合”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文化融合”?——对彭教授融合论的不同观点(转贴)
作者:欧阳雨曦
正如彭教授所言 客观来讲 没有哪个民族在历史上完全没有和外族进行过交流和融合 这是一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我们绝不能完全因循守旧而完全排斥交流的心态 本来事间无纯净的东西 但是 对于这点 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理念去看待融合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 汉网网友并没有否认排斥这个自然现象,但如果彭教授仅以汉服没有接受吸取满清服饰而拿融合去批判打压汉服话,我想这首先不是彭教授一个人的想法,事实上,很多人都有着相同的想法,我想这是对汉网所开展汉服运动的一个误解,担心过于狭隘和过于纯净化,使青年意识形态走向偏隘,这也是有道理的,但,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我的想法,我们为什么没有接受满清的服饰风格和应该去怎样对待融合这个问题,一家之言,仅做参考。
应该来说,比较客观的是 我觉得融合这个概念,第一它是历史上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一个事实,刚才谈到历史上汉民族的融合,就应以历史上一种自然客观规律来看待 没有必要绝对化 强调化 因为很多东西,来需要进一步的考据,才能下结论,能有多有 就有多少 因此,应以历史的角度以一种站在局外的角度客观去谈 如果为了融合而去融合 甚至史为今用,成为衡量现代发展事物的准则 就没必要 这就是第一点,融合是一种历史状态下的东西 而历史是需要考据的 它不是道理 至于是否这样 还两回说 因此没有必要人为去强求 汉服的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的 目的除了衣服 更在于影响到一种文化上本源方面的东西 比如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高雅文化 和中国比较古老的本源文化 潜移默化带动一种心态 所以 它样式上的正本清源 是有一定思想在里面的 就好比如果纯粹为了样式上的复古 排斥一切其他以外的东西 那为什么不去复原穿草皮的原始社会?那才是汉族最原始最纯净的东西啊 现在的中国 更常见近代的文化甚至是遭泊文化 对于古老的文明 人们知之又少 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所有古老文化以及优雅文化的外在代表 中国文化如果是多样的 那为什么只能有下里巴人 就不能有阳春白雪呢 因此 这又是汉服的另一个意义 所以 说来说去 它更为现代和一种代表所服务 它是现在的 因此 没有必要拿历史大架子去衡量
第二 关于融合概念的定义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接受满清的服饰?按照历史常见的现象,在历史中的很多国家民族,很多民族之间进行的交流融合,本身是在一种自然平等的环境下进行的 包括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 对于两族之间的自然交流 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一种平和的心态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人们知道如何去交流融合 这样的效果 就是充分好的方面能得到吸收发展 不同的地方在借鉴的前提下得到屏弃 这样才能使一个民族更优秀,两个民族之间双赢,比如,历史上鲜卑和汉族的融合,就是汉网不排斥的,因为两族战争归战争有过,但对于文化方面的交流,则完全是一种自愿的甚至是相互仰慕的模式,鲜卑对于服装的汉化,史书上也明确记载孝文帝“文武百官皆着汉服”其实,汉服的名称古以有之。而汉族服装方面对鲜卑的吸收,有一点,不是那么多,比如褶绔,缚绔就是受鲜卑族影响的一种上衣下裤的打扮,其次,宽大的襦裙,帔子,半臂与其也不无关系,但和鲜卑不同的是,鲜卑是完全版的,而汉族只是融入一点元素而已,所以,汉服的变化,基本不大。汉网网友提倡的汉服 并没有排斥一些历史上的外族元素 比如半臂 坎肩 褶绔 褙子 旋袄 钓墩 网友的汉服都曾做过 因为这些小巧的元素 使得汉服更丰富更美观了 而少数民族 包括历史上的女真 鲜卑 甚至韩国,日本反而自动皆穿汉服。比较有意思的是 正是在没有强权政治性质的前提下 反而更容易吸收借鉴了汉服的元素 反之 汉族政权同样也是如此 这就是一种自然性的规律下 应有的交流融合 反而更容易让双方接受 因此 好的就是好的 如果真的是优秀的文化 各族人民自然会懂得如何去吸收 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规律 而之所以没有融合满清的服装 不是因为是满族的服饰而已 要知道 现在的“中装”也就是网友称的“满服”,有很多资料表明 并不是满族自己发明的 而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当时的西装和很多民族服装交汇而成的 由于当时的生活困难和地理气候等原因 不得不以这样的装束来遮体 这本是一种不成熟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之,同样的吸收融合 日本因为气候和其他方面环境的不同 吸收成了完全不同的服饰风格 前者以西北国家民族为主的后者以汉族特点为主的) 如果当时的建州民族 它有一定的条件吸收学习自己喜欢的 或者 在后期发明自己的民族服饰 肯定也不会出现吊辫和鱼皮服饰这样的历史结果 因此 毫不避讳来讲 一种不成熟的服饰体系 也是现在汉服没有吸收的原因 这也是第一点非自然平等融合,也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
作者:欧阳雨曦
正如彭教授所言 客观来讲 没有哪个民族在历史上完全没有和外族进行过交流和融合 这是一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我们绝不能完全因循守旧而完全排斥交流的心态 本来事间无纯净的东西 但是 对于这点 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理念去看待融合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 汉网网友并没有否认排斥这个自然现象,但如果彭教授仅以汉服没有接受吸取满清服饰而拿融合去批判打压汉服话,我想这首先不是彭教授一个人的想法,事实上,很多人都有着相同的想法,我想这是对汉网所开展汉服运动的一个误解,担心过于狭隘和过于纯净化,使青年意识形态走向偏隘,这也是有道理的,但,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我的想法,我们为什么没有接受满清的服饰风格和应该去怎样对待融合这个问题,一家之言,仅做参考。
应该来说,比较客观的是 我觉得融合这个概念,第一它是历史上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一个事实,刚才谈到历史上汉民族的融合,就应以历史上一种自然客观规律来看待 没有必要绝对化 强调化 因为很多东西,来需要进一步的考据,才能下结论,能有多有 就有多少 因此,应以历史的角度以一种站在局外的角度客观去谈 如果为了融合而去融合 甚至史为今用,成为衡量现代发展事物的准则 就没必要 这就是第一点,融合是一种历史状态下的东西 而历史是需要考据的 它不是道理 至于是否这样 还两回说 因此没有必要人为去强求 汉服的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的 目的除了衣服 更在于影响到一种文化上本源方面的东西 比如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高雅文化 和中国比较古老的本源文化 潜移默化带动一种心态 所以 它样式上的正本清源 是有一定思想在里面的 就好比如果纯粹为了样式上的复古 排斥一切其他以外的东西 那为什么不去复原穿草皮的原始社会?那才是汉族最原始最纯净的东西啊 现在的中国 更常见近代的文化甚至是遭泊文化 对于古老的文明 人们知之又少 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所有古老文化以及优雅文化的外在代表 中国文化如果是多样的 那为什么只能有下里巴人 就不能有阳春白雪呢 因此 这又是汉服的另一个意义 所以 说来说去 它更为现代和一种代表所服务 它是现在的 因此 没有必要拿历史大架子去衡量
第二 关于融合概念的定义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接受满清的服饰?按照历史常见的现象,在历史中的很多国家民族,很多民族之间进行的交流融合,本身是在一种自然平等的环境下进行的 包括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 对于两族之间的自然交流 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一种平和的心态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人们知道如何去交流融合 这样的效果 就是充分好的方面能得到吸收发展 不同的地方在借鉴的前提下得到屏弃 这样才能使一个民族更优秀,两个民族之间双赢,比如,历史上鲜卑和汉族的融合,就是汉网不排斥的,因为两族战争归战争有过,但对于文化方面的交流,则完全是一种自愿的甚至是相互仰慕的模式,鲜卑对于服装的汉化,史书上也明确记载孝文帝“文武百官皆着汉服”其实,汉服的名称古以有之。而汉族服装方面对鲜卑的吸收,有一点,不是那么多,比如褶绔,缚绔就是受鲜卑族影响的一种上衣下裤的打扮,其次,宽大的襦裙,帔子,半臂与其也不无关系,但和鲜卑不同的是,鲜卑是完全版的,而汉族只是融入一点元素而已,所以,汉服的变化,基本不大。汉网网友提倡的汉服 并没有排斥一些历史上的外族元素 比如半臂 坎肩 褶绔 褙子 旋袄 钓墩 网友的汉服都曾做过 因为这些小巧的元素 使得汉服更丰富更美观了 而少数民族 包括历史上的女真 鲜卑 甚至韩国,日本反而自动皆穿汉服。比较有意思的是 正是在没有强权政治性质的前提下 反而更容易吸收借鉴了汉服的元素 反之 汉族政权同样也是如此 这就是一种自然性的规律下 应有的交流融合 反而更容易让双方接受 因此 好的就是好的 如果真的是优秀的文化 各族人民自然会懂得如何去吸收 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规律 而之所以没有融合满清的服装 不是因为是满族的服饰而已 要知道 现在的“中装”也就是网友称的“满服”,有很多资料表明 并不是满族自己发明的 而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当时的西装和很多民族服装交汇而成的 由于当时的生活困难和地理气候等原因 不得不以这样的装束来遮体 这本是一种不成熟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之,同样的吸收融合 日本因为气候和其他方面环境的不同 吸收成了完全不同的服饰风格 前者以西北国家民族为主的后者以汉族特点为主的) 如果当时的建州民族 它有一定的条件吸收学习自己喜欢的 或者 在后期发明自己的民族服饰 肯定也不会出现吊辫和鱼皮服饰这样的历史结果 因此 毫不避讳来讲 一种不成熟的服饰体系 也是现在汉服没有吸收的原因 这也是第一点非自然平等融合,也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