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视英雄,他所称赞的人倒是不多,前者称赞刘备,果刘备入蜀成了一番事业,而对孙权因他是继承父兄之业,未曾高看,不过孙权后来的表现让他大吃一惊,才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显然是对孙权有极高的评价了。
在大家眼里,孙权确实是坐拥了父兄开创的基业,在此基础上没有大的发展,后来又被刘备在荆州耍了一通,两次有名的战役皆是将臣所创,好象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也好似故步自封,没有一争天下的志向,其实不然,孙权经历的战事虽然不多,但孙权仅有的几次大的战役中的表现,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精于权术的枭雄。
这里只从赤壁之战来谈谈孙权的枭雄本色。
枭雄者,强横、有野心、智勇杰出、一方之魁首也。
看本论坛的帖子对赤壁之战的情况多有论述(如燕京晓林的《探索赤壁之战的真相》等,均已拜读,收益良多),这里不再累谈,只讲三个问题:
1、 孙权是没有野心的人么?
结果是否定的。
在决定是否抗曹时,孙权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可以说孙权对抗曹操的念头不是曹操大军压境时产生的,孙权心里很明白曹操统一天下的步骤,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先后已灭,下个目标就是他了,孙权对于即将来临的战争是有心理准备的,也是有战略准备的,可以说有必胜的信心,面对敌强我弱的战争,孙权的决定是只有打没有降,没有野心的政治家是做不到这点的。
2、 抗击曹操是主动还是被动?
江表传载曹公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乡震失色。《三国志》-周瑜传记: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面对大臣们的惧怕,‘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对于对抗曹操,孙权从心理上是主动的,然而大臣们却犹豫不前。主战派如周瑜者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道“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很显然孙权是借了鲁肃和周瑜等主战派的口向大家宣誓了抗击曹操的决心,而不是听了主战派谏言后作出的决定。对于孙权来说抗击曹操是主动而非被动的。
3、 兵力的调度仓促么?
周瑜提到曹操的兵力有虚,并提出“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然而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志中所记“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可见参加赤壁之战的吴方部队是2万以上3万以下了,这两万兵的差距,是因为仓促不能调度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下,周瑜是孙氏的重要军事指挥家,既然提出要5万兵,自是有他的理由,认为5万兵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孙权既然有意对抗曹操,自是知己知彼,分析过的,诸葛来说孙权共抗曹操,并言明刘备有两万兵可以用,那么加上自己的3万兵,不正好5万兵么,孙权自然是有了两手准备,一让自己的3万兵加刘备的2万兵抵抗曹操,即能削弱刘备的力量也可打击曹操,而自己实力还能保全一些;二假如一番抵抗不能成功“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轻轻松松把刘备推向前线,而又保全了固守江东的资本,将来赤壁之战结束后,以此兵力亦可防范刘备侵吞江东,用谋不可谓不深呀。
在大家眼里,孙权确实是坐拥了父兄开创的基业,在此基础上没有大的发展,后来又被刘备在荆州耍了一通,两次有名的战役皆是将臣所创,好象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也好似故步自封,没有一争天下的志向,其实不然,孙权经历的战事虽然不多,但孙权仅有的几次大的战役中的表现,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精于权术的枭雄。
这里只从赤壁之战来谈谈孙权的枭雄本色。
枭雄者,强横、有野心、智勇杰出、一方之魁首也。
看本论坛的帖子对赤壁之战的情况多有论述(如燕京晓林的《探索赤壁之战的真相》等,均已拜读,收益良多),这里不再累谈,只讲三个问题:
1、 孙权是没有野心的人么?
结果是否定的。
在决定是否抗曹时,孙权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可以说孙权对抗曹操的念头不是曹操大军压境时产生的,孙权心里很明白曹操统一天下的步骤,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先后已灭,下个目标就是他了,孙权对于即将来临的战争是有心理准备的,也是有战略准备的,可以说有必胜的信心,面对敌强我弱的战争,孙权的决定是只有打没有降,没有野心的政治家是做不到这点的。
2、 抗击曹操是主动还是被动?
江表传载曹公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乡震失色。《三国志》-周瑜传记: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面对大臣们的惧怕,‘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对于对抗曹操,孙权从心理上是主动的,然而大臣们却犹豫不前。主战派如周瑜者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道“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很显然孙权是借了鲁肃和周瑜等主战派的口向大家宣誓了抗击曹操的决心,而不是听了主战派谏言后作出的决定。对于孙权来说抗击曹操是主动而非被动的。
3、 兵力的调度仓促么?
周瑜提到曹操的兵力有虚,并提出“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然而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志中所记“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可见参加赤壁之战的吴方部队是2万以上3万以下了,这两万兵的差距,是因为仓促不能调度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下,周瑜是孙氏的重要军事指挥家,既然提出要5万兵,自是有他的理由,认为5万兵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孙权既然有意对抗曹操,自是知己知彼,分析过的,诸葛来说孙权共抗曹操,并言明刘备有两万兵可以用,那么加上自己的3万兵,不正好5万兵么,孙权自然是有了两手准备,一让自己的3万兵加刘备的2万兵抵抗曹操,即能削弱刘备的力量也可打击曹操,而自己实力还能保全一些;二假如一番抵抗不能成功“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轻轻松松把刘备推向前线,而又保全了固守江东的资本,将来赤壁之战结束后,以此兵力亦可防范刘备侵吞江东,用谋不可谓不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