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有一段我住在外婆家。现在想来,尽管已很多年未曾回去,那些幽深的巷子,我仍然记得很清。那是清一色的石板街,豆腐一样平整,每块石板都磨得光溜溜的,赤着脚板拍过去,特别的舒服。巷子深深,站在高处,一户户人家只见片片屋顶,跟船一样,一层层浮下去。每到夜色四合,巷子里就飘起道道炊烟,轻纱一样上扬。晚霞正在天际寂寞地燃烧,那烟上,那房顶上,那石板上,便都酝着酡红的闪光。一个人从巷子深处走来,身后总衬着一片金光,跟佛像上的光焰一样,笼得那人又遥远又神秘。有时晚霞不那么明艳,只是淡淡的一抹,像芭蕉花瓣挤碎后檫过的一丝汁水。那快落下去的太阳红润润的,却已没一丝热量,可以用眼睛直视,又显得那么大,那么近,似乎伸手便摘得下来。“乌雀桥边野草花,青衣巷口夕阳斜”,只是见不到王谢堂前的燕,只有几只白鹭伸着细长的腿,从那天边悠然飞过。每到这时,长长的巷子里先会有几声断续的狗吠,跟着便听到外婆拉长了喉咙的喊声:
“明溪,回来吃饭罗——”
那时我听到第一声第二声喊,照例是没反应的。一定要听到外婆喊到第三第四声,这才慢腾腾地从某株浓荫覆地的古树,或是河边的卵石滩,或是一艘泊了很久的渡船上起身,一摇一荡地往外婆家走去。一边走,一边大声地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晚上我躺在外婆家的楼上,一个人睡了一张很大的床。那帐子很厚很结实,密密地封着我,跟个柜子一样。有时夜里能听到下雨的声音。我喜欢晚上听雨落,大概便是从那时养成的。细碎的雨在那些屋顶上,在那些石板上,在那些芭蕉花的叶子上,在那些更远的河边的渡船上,落啊落。那声音真的跟音乐一样悦耳,“沙沙沙”,你的耳朵里全是这么柔和的一片。我总要打开窗子,伏到窗前。那凉凉的雨的气息便涌进房里来,让我哆嗦了一下。我那探出的小小的头也给雨淋湿了,但我不在乎。我看到下面的巷子在雨里,轻轻地叹息。一块块石板闪着幽幽的光,偶尔有几点橘黄的灯火在远处闪动,看上去说不出的温暖可亲。更远处的河这时跟睡着了一般,几艘渡船模模糊糊的只辨得出一个影。有时下面的巷子里还有几个人在走,听到他们的脚踩着雨水,拍着石板,“嗒嗒嗒”,一声一节,清脆而动听。
让我有些遗憾的是,在外婆家住了那么久,我几乎没找到几个玩伴。那里倒不是没有小孩子。每天清早黄昏,小孩子们的叫声跟鸟的翅膀一样穿过巷子到处响,他们嫩嫩的脚板声也跟拔算盘一样哗哗啦啦。但那时的我是一个孤单内向的孩子,并不喜欢跟一群小孩子玩。有时我也羡慕他们那么多人开心地游戏,嬉闹,光着屁股青蛙一样一只接一只往河里跳。但我并不参与他们,我只远远地望着,有时偷偷地朝那里扔几颗小石子,然后再心惊胆战地跑开。
我也有常去的地方。那株老樟树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去处。还有河边的卵石滩。坐在那里,看一艘艘船来来去去,小鸟在那儿升升落落,有时朝水面打几片水漂,觉得很开心。但我更喜欢的是到处逛。我也不用怕逛丢了。那些巷子虽然纵横交错,经常让我迷路,但我并不着急。天一晚了,总会有人拦住我问:
“这么晚了,你还没回去啊。你是哪家的小孩啊?”
我就会很响亮地回答:“我是陈深树的外孙。”
然后他就会说:“原来是陈家的外孙啊。我送你回去吧。”
外公家里酿酒,也制豆腐,在这个镇上没有谁不认识他。他做的酒和豆腐都是顶顶好的,我还曾跟他一起串过巷子卖过酒。不过多半时候是别人找上门来买酒。“酒好不怕巷子深”,外公的酒就应了这句话。
我有时也会跟那一群群的小孩在狭狭的巷子里碰上。我孤零零的一个,他们长长短短一堆人。但我并不怕他们。我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那个个子最高的男孩,我后来知道,叫做大头。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
“你叫什么?”
我静静地说:“关你什么事?”
那些小孩子都激动地嗡嗡起来,眼睛放光,蹭着我,又蹭着大头。大头的脸一点点地红了起来。我不理他,也不理那些小孩子,一个人就又晃晃悠悠往前走。一边走,一边照旧唱我的歌:
“明溪,回来吃饭罗——”
那时我听到第一声第二声喊,照例是没反应的。一定要听到外婆喊到第三第四声,这才慢腾腾地从某株浓荫覆地的古树,或是河边的卵石滩,或是一艘泊了很久的渡船上起身,一摇一荡地往外婆家走去。一边走,一边大声地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晚上我躺在外婆家的楼上,一个人睡了一张很大的床。那帐子很厚很结实,密密地封着我,跟个柜子一样。有时夜里能听到下雨的声音。我喜欢晚上听雨落,大概便是从那时养成的。细碎的雨在那些屋顶上,在那些石板上,在那些芭蕉花的叶子上,在那些更远的河边的渡船上,落啊落。那声音真的跟音乐一样悦耳,“沙沙沙”,你的耳朵里全是这么柔和的一片。我总要打开窗子,伏到窗前。那凉凉的雨的气息便涌进房里来,让我哆嗦了一下。我那探出的小小的头也给雨淋湿了,但我不在乎。我看到下面的巷子在雨里,轻轻地叹息。一块块石板闪着幽幽的光,偶尔有几点橘黄的灯火在远处闪动,看上去说不出的温暖可亲。更远处的河这时跟睡着了一般,几艘渡船模模糊糊的只辨得出一个影。有时下面的巷子里还有几个人在走,听到他们的脚踩着雨水,拍着石板,“嗒嗒嗒”,一声一节,清脆而动听。
让我有些遗憾的是,在外婆家住了那么久,我几乎没找到几个玩伴。那里倒不是没有小孩子。每天清早黄昏,小孩子们的叫声跟鸟的翅膀一样穿过巷子到处响,他们嫩嫩的脚板声也跟拔算盘一样哗哗啦啦。但那时的我是一个孤单内向的孩子,并不喜欢跟一群小孩子玩。有时我也羡慕他们那么多人开心地游戏,嬉闹,光着屁股青蛙一样一只接一只往河里跳。但我并不参与他们,我只远远地望着,有时偷偷地朝那里扔几颗小石子,然后再心惊胆战地跑开。
我也有常去的地方。那株老樟树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去处。还有河边的卵石滩。坐在那里,看一艘艘船来来去去,小鸟在那儿升升落落,有时朝水面打几片水漂,觉得很开心。但我更喜欢的是到处逛。我也不用怕逛丢了。那些巷子虽然纵横交错,经常让我迷路,但我并不着急。天一晚了,总会有人拦住我问:
“这么晚了,你还没回去啊。你是哪家的小孩啊?”
我就会很响亮地回答:“我是陈深树的外孙。”
然后他就会说:“原来是陈家的外孙啊。我送你回去吧。”
外公家里酿酒,也制豆腐,在这个镇上没有谁不认识他。他做的酒和豆腐都是顶顶好的,我还曾跟他一起串过巷子卖过酒。不过多半时候是别人找上门来买酒。“酒好不怕巷子深”,外公的酒就应了这句话。
我有时也会跟那一群群的小孩在狭狭的巷子里碰上。我孤零零的一个,他们长长短短一堆人。但我并不怕他们。我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那个个子最高的男孩,我后来知道,叫做大头。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
“你叫什么?”
我静静地说:“关你什么事?”
那些小孩子都激动地嗡嗡起来,眼睛放光,蹭着我,又蹭着大头。大头的脸一点点地红了起来。我不理他,也不理那些小孩子,一个人就又晃晃悠悠往前走。一边走,一边照旧唱我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