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派吧 关注:26贴子:3,476
  • 11回复贴,共1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IP属地:北京1楼2011-08-14 11:32回复



    IP属地:北京2楼2011-08-14 11:34
    回复
      宋代制墨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中曾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面对松树大量砍伐,墨源严重枯竭,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于是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
      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叶茂实等是其代表。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制墨遗产。
      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搓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宋徽宗虽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名传千古。他喜欢墨又懂制墨,还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制墨爱好者,此外秦少游、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文人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制墨技术的发展。
      第四,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并出现了藏墨制墨的著作。又因墨中添加药物,人们在实用中发现了墨的药用功能,“徽墨家族”便有了药墨一员,药墨遂成为居家常备的非处方**之一。


      IP属地:北京6楼2011-08-14 11:36
      回复
        元代
        元朝,因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南人”备受歧视,因此,在科举与文化方面受到限制;加之元代的工匠已沦为奴隶,个人根本没有出人头地与扬名的可能,故制墨名家寥若晨星,制墨业也远不如宋代,徽墨业处于一个低谷。元代墨工中,比较著名的有朱万初、陶得和、潘云谷等人。明代是徽墨业恢复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IP属地:北京7楼2011-08-14 11:36
        回复
          明代
          明代以南京为陪都,徽州属“京畿”,经济、文化教育得以发展,尤其是科举考试走向鼎盛后,使徽墨业的生产不仅得以恢复,而且得到迅速的发展。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就有一百二十多位名家,产品除供应国内,还远销日本、东南亚。
          徽墨发展到明代,其配方、其制作工艺,大多已定制、已公开。松烟、油烟并举;“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墨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精工制作和墨面的创意、设计以及产品的包装、装璜创新上。各种质地、规格的墨品不断涌现,诸多历史画题、名家典故不断化为墨面的雕刻内容。徽墨已从单纯的文房用品、书写材料,进入了“实用兼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行列。
          各制墨名家为了争夺市场,挖空心思,频出新招,所制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年间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徽墨不仅质量精良,而且墨的图式、墨印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的新高。如程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鲁。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州,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墨也开始出现。装墨的墨盒也非常精致,有从东南亚进口的楠木、红木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木匣,还有螺甸镶嵌的漆匣。各种制墨的专著也纷纷涌现。
          竞争促使了徽墨的发展,尤其是印版的雕刻、墨品的装璜,或为名家绘图、或为高手刻版、或为巧手制盒,把制墨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辉煌的时代,使徽墨超越了文房用品的范围。明代很多著名的画家参与了墨式的绘图,著名的刻工参与了墨印的雕刻,其中画家有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等人;雕刻家有黄鏻、黄应泰、黄应道、黄德时、黄德懋等人。这样,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徽墨便形成了歙、休、婺三大派。
          歙(县)派,因地处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县,历朝贡墨、达官显贵用墨几乎为其包揽,产品端庄儒雅,烟细胶清,重香料、重包装。其代表人物为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方瑞生等。
          休(宁)派的产品则雅俗共赏,墨品华丽精致,多套墨、丛墨(集锦墨),墨面重彩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代表人物为汪中山、邵格之、叶玄卿、吴去尘等。
          婺(源)派则属于普及型墨。婺源人,尤其是詹姓墨工,利用当地盛产松烟的优势,所制墨品大众化,价格低廉,深受百姓与学子的欢迎。因婺墨不见重于文人墨客,故绝少记载。其代表人物主要为詹姓墨工,其中有詹华山、詹文生等。
          “三大派”,各以自己的优势,分摊了墨业市场的份额,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并垄断了全国的墨业市场。
          在明代的徽墨大家中当数歙县的程大约(约博),世称“墨妖”。他既讲究墨的配方,又注重墨印的雕刻以及墨品的设计、装璜(匣子),并有《程氏墨苑》行世。其弟程君芳(原名士芳)也制墨,是万历间的高手。他们制的墨,其墨印大多出自徽派著名刻工黄璘、黄应泰之手,因而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程氏墨苑》也出自二黄之手,该书被郑振铎誉为“此国宝也,人间恐无第二本”(见《却中得书记》)。方于鲁是大约的徒弟,歙县岩寺人,曾与程君芳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刊有《方氏墨谱》与程氏抗衡,由是也促成了《程氏墨苑》的问世。方氏还以自己的诗作,参与了这场竞争。商场如战场,显示了明代徽墨业竞争之激烈。


          IP属地:北京8楼2011-08-14 11:37
          回复
            清代制墨业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走下坡路,这是由于国内战争、民生凋蔽,加之帝国主义的入侵,制墨所用的漆和桐油被大量掠夺出口,严重阻碍了制墨业的发展。


            IP属地:北京11楼2011-08-14 11:39
            回复
              品种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


              IP属地:北京12楼2011-08-14 11:40
              回复
                特点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 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IP属地:北京13楼2011-08-14 11:40
                回复
                  工艺特色
                  颜料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其正面镌绘名家的书画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高档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尤其是超顶墨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
                  制作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造型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IP属地:北京14楼2011-08-14 11:41
                  回复



                    IP属地:北京15楼2011-08-14 11:41
                    回复


                      16楼2011-08-14 12:18
                      回复


                        17楼2011-08-15 1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