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在历史上断层三百余年的汉服已经广为人知,逐渐被主流社会容纳,可以说,汉服复兴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下一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急于让全社会知道汉服,而是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汉服者浅薄的传统文化积淀,将不足以承担汉服复兴所要承担的文化使命,在这个角度上看,汉服复兴又远未成功,仍然在迷茫与跌撞探索方向。
有些刚接触汉服的朋友会疑惑,为什么在华夏传统文化多个领域尚且寥落的今天,汉服群体能够一枝独秀。然而,这表面的繁华,又有几分来自文化复兴自有的动能?对明清鼎革的历史悲情,对民族政策的不满宣泄完毕之后,很多同袍陷入了不知汉服复兴本身文化根脉的迷茫。
一、汉服复兴在形式中迷失自我
向大众宣传文化复兴的同时,我们自己却走向了形式主义,这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迷失在服饰形式中。拒绝面对汉服承载的文化,而单纯的推崇服饰,或将其视为古典文化服饰元素,这是单纯热衷于器物的表现。而一场文化复兴,是以观念的蜕变和文化内核的再阐发为先导,以器物为其体现的。丧失思想的追求,缺乏向内在自我的精神探索,汉服群体如同无线的风筝,漫无目的,自娱自乐,就不再是汉服复兴,而只是服饰复古。丧失思想的指引,汉服只是在当今再现一种古典的服饰风格,只是众多服饰风格中的一种,它会慢慢的被大千世界的服饰文化消解掉。
(二)、迷失在礼仪形式中。不探索礼仪表达的内涵,只去追求形式上的严整。“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古人作礼,以人的情感和道义为根本,制定相应的仪式作为表达和节制。汉服复兴走礼仪的路线,一方面是为汉服提供现实中的实践方向,另一方面是在实践礼仪中探求它立足于人情和道义的所在,返本开新,完成华夏复兴从心性到秩序重构的过程。
如果只是为做活动而活动,为表现礼仪而行礼,这只能作为古典礼仪的展示,而不具备复兴的价值。长此以往,把汉服圈带入形式主义的礼仪展示方向,形式上越严谨,就越会构筑起与主流社会的壁垒,愈发远离时代,走向亚文化群体。这样的礼仪实践,反而是作茧自缚,汉服只能是小众的古典服饰文化的自娱自乐。少部分人这样做,展示古典礼仪文化对于让社会大众了解传统还是有益的,但是,整个群体都走入形式主义,不知探索心性与行为的结合,汉服复兴将丧失继续存在的动能。自以为在做着有利于汉服复兴的事情,实际上是蛀空汉服复兴的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