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汉服吧 关注:4,809贴子:19,081
  • 8回复贴,共1

迷途于形式,复归于道术:再论汉服复兴的思想内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汉服圈内,鱼龙混杂,不得不说,现在汉服已经被很多别有用心的个人、势力、组织盯上了。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数年前开始的梦想,不论前途多么艰险,我们始终在前行……


IP属地:山西1楼2011-08-15 13:22回复
    经过短短七八年的时间,在历史上断层三百余年的汉服已经广为人知,逐渐被主流社会容纳,可以说,汉服复兴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下一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急于让全社会知道汉服,而是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汉服者浅薄的传统文化积淀,将不足以承担汉服复兴所要承担的文化使命,在这个角度上看,汉服复兴又远未成功,仍然在迷茫与跌撞探索方向。
    有些刚接触汉服的朋友会疑惑,为什么在华夏传统文化多个领域尚且寥落的今天,汉服群体能够一枝独秀。然而,这表面的繁华,又有几分来自文化复兴自有的动能?对明清鼎革的历史悲情,对民族政策的不满宣泄完毕之后,很多同袍陷入了不知汉服复兴本身文化根脉的迷茫。
    一、汉服复兴在形式中迷失自我
    向大众宣传文化复兴的同时,我们自己却走向了形式主义,这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迷失在服饰形式中。拒绝面对汉服承载的文化,而单纯的推崇服饰,或将其视为古典文化服饰元素,这是单纯热衷于器物的表现。而一场文化复兴,是以观念的蜕变和文化内核的再阐发为先导,以器物为其体现的。丧失思想的追求,缺乏向内在自我的精神探索,汉服群体如同无线的风筝,漫无目的,自娱自乐,就不再是汉服复兴,而只是服饰复古。丧失思想的指引,汉服只是在当今再现一种古典的服饰风格,只是众多服饰风格中的一种,它会慢慢的被大千世界的服饰文化消解掉。
    (二)、迷失在礼仪形式中。不探索礼仪表达的内涵,只去追求形式上的严整。“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古人作礼,以人的情感和道义为根本,制定相应的仪式作为表达和节制。汉服复兴走礼仪的路线,一方面是为汉服提供现实中的实践方向,另一方面是在实践礼仪中探求它立足于人情和道义的所在,返本开新,完成华夏复兴从心性到秩序重构的过程。
    如果只是为做活动而活动,为表现礼仪而行礼,这只能作为古典礼仪的展示,而不具备复兴的价值。长此以往,把汉服圈带入形式主义的礼仪展示方向,形式上越严谨,就越会构筑起与主流社会的壁垒,愈发远离时代,走向亚文化群体。这样的礼仪实践,反而是作茧自缚,汉服只能是小众的古典服饰文化的自娱自乐。少部分人这样做,展示古典礼仪文化对于让社会大众了解传统还是有益的,但是,整个群体都走入形式主义,不知探索心性与行为的结合,汉服复兴将丧失继续存在的动能。自以为在做着有利于汉服复兴的事情,实际上是蛀空汉服复兴的文化内核。
    


    IP属地:山西2楼2011-08-15 13:23
    回复
      二、汉服复兴的道与术
      很少有哪个文化领域像汉服群体这样执着于站在华夏传统整体复兴的角度立论,因为华夏社会是以衣冠礼仪为血肉的礼制社会,法制的推行只需要依赖政令,礼制的复归却要取决于民族精神的再造。华夏文明的特性,决定了汉服者要承担这一宏大的历史议题。汉服复兴是以实践传统精神的方式来重新构建华夏的文化复兴,而非单纯向社会传达汉服这一历史文化中的存在。这是文化复兴与单纯的知识普及的区别。
      敝人在《汉服三义新解》一文中,论述过汉服复兴有道、术、器三个层面,分别对应思想阐发、礼仪实践、服制考据三个维度。一种文化的传承有序,必然有自己的道术,没有道术,就没有内在的学理,只能做点缀大千世界的文化元素。道与术又缺一不可,没有了道,术就失去了依托,没有了术,道就无法推行。
      汉服复兴的道,不是关起门来修身养性,而是在实践衣冠礼仪中继承的往古圣贤的道统,是在实践传统文化精神的行动中涵养自己的心性,塑造传统的人格,所谓“力行近乎仁”是也。冠礼,劝谕冠者孝悌的德行;婚礼,所以明宗族、夫妇之义;祭礼,肃穆之中可知隆礼尊贤。简言之,圣贤之道落实于汉服复兴,可以“仁义”二字论之。圣学的教法,经由衣冠礼仪化民成俗以行仁义,则仁义自非空论。
      汉服复兴的术,就是弘扬这一理想的礼仪实践,礼仪是心性在行动上的呈现,是道的承载者。本于心性的礼仪,不是展示古典礼仪,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开出新的礼仪范式,所谓“称情而立文”是也。这其中,既有对古典礼仪的继承,又有立足于心性的革新。汉服活动采纳的礼仪不应该抱住某个方案不放,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变化的标准就是能否合乎这一时代人情和道义的表达。
      道与术的相合,是情与礼的相合,是心性与秩序的相合,是内圣与外王的相合。汉服复兴对于华夏传统的作用,就是沿着这条中轴线发挥出来,才会导向传统整体的构建。
      


      IP属地:山西3楼2011-08-15 13:27
      回复
        三、士冠礼之三加新诠
        礼,有仪,必有其义。以“礼之始”的冠礼为例,来剖析汉服复兴的道术如何体现在礼仪实践中。
        士冠礼“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三次加冠和礼服一次比一次更尊贵,是为了教谕冠者树立努力上进的志向。三加之礼,是把一生浓缩在短暂的行礼中,把人生应有的追求用代表不同地位的礼服诠释出来,这就要求所用的礼服,能明确表达出在相应时代承担的功能。明制的士冠礼,三加服分别用深衣、襕衫、公服。公服用于第三加,代表那个时代“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所以能诠释出行礼中的劝导含义,而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公服不再是官员的标志,已无法在现实中承载相应功能。我们不妨组合出直裰、深衣、玄端的三加服,对其含义阐释如下:直裰对今人已非常正式,可作为成人的基本礼服,诠释责以成人之礼的含义,用于初加;深衣为先王之法服,诠释学识渊博、修道立德的含义,比直裰递进一层,用于再加;玄端为衣裳古制,可做祭祀圣贤之礼服,诠释掌握祭祀权,以示冠者能成为一方德高望重之士,比深衣再递进一层,用于三加。新的三加服方案,涵盖汉服的三种基本制度(通裁制、深衣制、衣裳制),逐层隆重,含义递进,又洗去第三加公服代表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
        新方案继承“三加弥尊,谕其志也”的义,此为汉服复兴之道;改变三加用服,化三加诠释的官本位思想为尊崇学识、德行,礼仪因时而变,此为汉服复兴之术。道术相合,如是而已。
        


        IP属地:山西4楼2011-08-15 13:28
        回复
          齐鲁兄的大作,拜读,对于汉服圈内各种现象的剖析很是深刻!


          IP属地:山西6楼2011-08-15 13:29
          回复
            我也很喜欢齐鲁风的文章,很理性深刻!


            7楼2011-09-25 23:23
            回复
              好文!


              IP属地:山西8楼2012-03-29 23:57
              回复
                太长了没看完 俺早就说过汉服吧一群人把汉服当做cos玩还有一群顽固的保守党 例如要复兴正体字 学古汉语 争论汉人血统 当然也有脑残党 出口就是汉人是宇宙中的神族 其他民族都是垃圾云云 懒得喷了 当然还有卖窗帘受益的 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排列比如寒烟馆主吧人家的确是为复兴做贡献但是成了商人就没法说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2-04-05 07:52
                回复
                  太长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04-06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