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十二个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赏石文化的源头在洛阳,千百年来,洛阳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赏石文化。并进而影响到国内外,时至今日,赏石渐成国际潮流。据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天然奇石爱好者,并成立了国际爱石协会,国际自然艺术石爱好者协会等国际性赏石团体。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黄河和洛河交汇的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我国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它不仅孕育了我国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是我国赏石文化的发祥地。
河洛地区西有秦岭,东有虎牢,南有嵩山,北有王屋、太行,群山拱戴,六水并流,形胜甲于天下。这里名山大川多,奇石资源也丰富。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记述了116种奇石,仅洛阳就有十多种。正因为如此,河洛奇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为人类所发现、所利用、所观赏、所收藏,并流下大量有关奇石的人文资料。
传说,女娲就住在洛阳城北的平峰山(即邙山),她是人首蛇身的女神。在那个时代,天塌地陷,水患猖獗,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据说青要山上的五彩石(在新安县境内)就是女娲补天的遗物。女娲死后,葬在黄河渡口风陵渡。乾元二年(759年),墓基从河中涌出,上有巨石,时号风陵堆。黄河流经此处,吼声如雷,波浪激天,卷千堆雪,布万重浪,成为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
《竹书纪年》载“皇帝祭于洛水”,“沉壁于洛”;《尚书》载,“尧沉壁于洛”等。这里所说的“壁”应是一种似玉一样的宝石。《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玄圭传给禹。禹规定,贡品须设怪石一项。到了西周时期,奇石竟然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了。周公姬旦得到一块宝石,就制成几架,陈设在神堂之上,即所谓“周公植壁于座”。由此可见古人对奇石崇拜到何种程度,不仅用于观赏,而且做为圣物来顶礼膜拜。
从解放后发掘的一百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多数遗址都发现了“石饰品”,不仅有石珠、石环,还有玉饰、绿松石和穿孔水晶珠等。特别是在夏都二里头遗址中,出土大量玉质琮、钺、圭、玮等礼器和七基石馨等乐器及大量的石饰品。这些石饰品造型美观,做工精湛,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研磨、切削、勾线、镶嵌、浮雕、钻孔、抛光等加工工艺。其中以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极为罕见,呈长方形,长14.2厘米,宽9.8厘米,中间呈孤状束腰,近似鞋底,两侧各有穿孔钮。凸面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粘镶排列成兽面纹,图案组合异常精巧。这种器物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偏右的地方,说明墓主人生前十分爱好这件玩物。
此外,在东周下都陵区金村大墓中,也发现了大批石制文物。这些文物被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盗运国外,并写有一篇题为《在支那发现的一群稀世遗物》的文章。后来,日本梅原末治曾先后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的一些博物馆及日本的私人收藏者手里,收集到了部分照片和资料,并编成一本书,题名《洛阳金村古墓聚英》。梅氏在书中记录嵌玉铜器85件,玉器56种,计有杯、盒、栉、壁、环、璜等,尤以一对透雕虎形玉佩及戏鸟玉女俳优,更为珍贵。这些石质文物的出土,为洛阳古代石文化的创立和发展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河洛地区西有秦岭,东有虎牢,南有嵩山,北有王屋、太行,群山拱戴,六水并流,形胜甲于天下。这里名山大川多,奇石资源也丰富。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记述了116种奇石,仅洛阳就有十多种。正因为如此,河洛奇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为人类所发现、所利用、所观赏、所收藏,并流下大量有关奇石的人文资料。
传说,女娲就住在洛阳城北的平峰山(即邙山),她是人首蛇身的女神。在那个时代,天塌地陷,水患猖獗,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据说青要山上的五彩石(在新安县境内)就是女娲补天的遗物。女娲死后,葬在黄河渡口风陵渡。乾元二年(759年),墓基从河中涌出,上有巨石,时号风陵堆。黄河流经此处,吼声如雷,波浪激天,卷千堆雪,布万重浪,成为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
《竹书纪年》载“皇帝祭于洛水”,“沉壁于洛”;《尚书》载,“尧沉壁于洛”等。这里所说的“壁”应是一种似玉一样的宝石。《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玄圭传给禹。禹规定,贡品须设怪石一项。到了西周时期,奇石竟然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了。周公姬旦得到一块宝石,就制成几架,陈设在神堂之上,即所谓“周公植壁于座”。由此可见古人对奇石崇拜到何种程度,不仅用于观赏,而且做为圣物来顶礼膜拜。
从解放后发掘的一百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多数遗址都发现了“石饰品”,不仅有石珠、石环,还有玉饰、绿松石和穿孔水晶珠等。特别是在夏都二里头遗址中,出土大量玉质琮、钺、圭、玮等礼器和七基石馨等乐器及大量的石饰品。这些石饰品造型美观,做工精湛,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研磨、切削、勾线、镶嵌、浮雕、钻孔、抛光等加工工艺。其中以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极为罕见,呈长方形,长14.2厘米,宽9.8厘米,中间呈孤状束腰,近似鞋底,两侧各有穿孔钮。凸面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粘镶排列成兽面纹,图案组合异常精巧。这种器物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偏右的地方,说明墓主人生前十分爱好这件玩物。
此外,在东周下都陵区金村大墓中,也发现了大批石制文物。这些文物被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盗运国外,并写有一篇题为《在支那发现的一群稀世遗物》的文章。后来,日本梅原末治曾先后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的一些博物馆及日本的私人收藏者手里,收集到了部分照片和资料,并编成一本书,题名《洛阳金村古墓聚英》。梅氏在书中记录嵌玉铜器85件,玉器56种,计有杯、盒、栉、壁、环、璜等,尤以一对透雕虎形玉佩及戏鸟玉女俳优,更为珍贵。这些石质文物的出土,为洛阳古代石文化的创立和发展记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