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身后留下了50幅亲笔签名的限量版画。
798艺术区的画廊里,很多人在他的《长城》、《黄河》前停留。
来来去去的人流中,最后能敲定一幅版画的并不多,他们还在犹豫这些丝网版画的艺术价值,还在原作与限量仿制品之间徘徊。
许多人就在这样的静守与徘徊中,错失了至少3倍的上涨。
十年河东
安涅丝艺术指数研究中心提供的前3大拍卖行(即每年现当代艺术类别拍卖总额位于前3的拍卖行)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间,版画市场走过慢热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1~2003年,成交额较少。
2004~2007年,逐年转暖。尤其是在2006年,国内版画交易异常频繁,各种书画拍卖会上,版画频频亮相。据嘉德拍卖公司统计,该年内价格整体上涨200%。
逐年转暖的一个数字参照是版画的市场成交额。2004年为145万元,而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035万元。
金融危机带给版画的影响体现在2009年,成交额不到300万元。该年底,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军称,“中国当代名家限量版画的市场还未形成,未来有巨大的升值潜力。”
2010年,成交额迅速逼近1200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轮成交额的速翻行情,在2008年即已催生。该年,诸多名家开始陆续推出自己的丝网版画作品,而版画也是在那一年开始正式成为入门级藏品。
个人作品的交易中,回避不掉的是版画家应天齐。在版画界,这个深圳大学的教授作品是三连冠级的风标。
2001年广州嘉德拍卖会,其作品创下9.6万元纪录。
2006年5月,应的《西递村系列》4幅版画作品和木雕原版以19.2万元的价格创版画拍卖新高。
2010年6月2日下午,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卖会上,其《徽州之梦》水印版画系列10幅以168万元成交,再度刷新中国版画拍卖最高纪录。
不到5年,价格翻了8倍。
版画市场的悖论是,社会名气大的而价格却相差悬殊,到现在还被视为“升值空间巨大”,如“艺术三杰”( 吴冠中、黄苗子和王怀庆)中的黄和王,单品均价多年在千元以下。 破局是在去年的三杰联展。该场,黄和王的丝网版画作品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吴《水乡行》和《映日》的价格也了到5.5万元和9.5万元,其亲笔签名的丝网版画《交河故城》放出了15万元的定价。
而3年前,吴的作品仅为几万。
相比较中国,西方对于版画更容易接纳。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版画平均有不少于65%的增值。在国际市场上,版画的交易量和成交规模大概约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15%~18%;不仅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大师作品,许多经典版画也一直是拍卖市场上的热点。
丝网版画的价值
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版画高峰期出现在明清。这一时期,不仅是各种流派兴起,宗教版画也达到一定的高峰。
中国千年版画史是复制版画史,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1931年,鲁迅倡导新兴木刻,中国版画开始进入自由创作期,并让版画带着与生俱来“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的特点,在战乱中步步为赢。
经过文革、改革开放,版画已经从出生时的单一转变为多元,木版、石版、铜版、纸版、泥版、丝网版等形式,木刻版画一统的局面成为历史。
不同种类版画的成长是一个温和而漫长的角逐过程。
随着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如火如荼,优胜劣汰之后,丝网版画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的广军在其毕业创作中,制作出了中国的第一幅现代丝网版画作品《秋天你好》。虽然作品的技法较为简单并且带有实验性,但其意义并不止于作品的本身,对后来中国现代丝网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基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