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红火势头。其中最鲜明的标志是大师级的作品一路飙升,每年几乎是按几何级数上扬。以国画为例,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在1998年拍卖成交价为159.5万元,而到了2003年,则以1661万元被再次拍卖,时隔5年,价格狂涨10倍。再以油画为例,徐悲鸿的《嘉陵江边的篝火》在1997年以38.5万元拍卖成交,而相似尺寸的《凭桌》在2002年则以286万元拍卖,价格提高了7倍多。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价格如此,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价格涨幅更是快的令人咋舌。近年来,国外许多美术收藏家和投资者又纷纷将目光转移到艺术大师的版画作品领域,从而形成了版画作品的收藏热。 但是在中国,版画收藏在观念上还存在着某种误区,版画被认为是“复制品”,其自身价值受到质疑。实际情况是,版画最早出现时尽管是基于图像复制的目的,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艺术家就兴起了一个旨在提高版画艺术地位的“版画原作运动”,实现了从“复制版画”到“创作版画”的转换。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西方对版画原作概念的界定已经十分明确了。目前,版画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亲自直接制作的,虽然同一幅作品通常有数张至数十张的数量,以“复数”的形式出现,但这里的“复数”与“原创性”并不相悖,倒是与“复制性”迥然不同。“创作版画”作为原创性的艺术品,在西方早已不成问题。例如艺术大师毕加索1904年创作的蚀刻铜版画《节俭的一餐》,在1984年的售价是3.25万美元,到了1987年的拍卖价就高达11万美元。又如,美国贾斯伯·琼斯的那幅著名的版画《星条旗》,在1980年时同一版的两幅作品分别以22.2万美元和27.5万美元的高价被拍卖。版画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与此可见一斑。 今年,上海春季艺术沙龙搜集了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和赵无极等东西方艺术大师为数众多的版画作品,为艺术收藏家和投资者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在中国,版画从“复制”到“创作”观念的转换是迟早的事,版画价值的上扬也是势在必行。谁先介入,抢得先机,谁将获得最大的升值空间和投资回报。 收藏艺术大师的作品,从版画开始。这既是最佳的艺术投资策略,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这是一个契机,更应视为一个方向。谓予不信,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