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贾宝玉软弱性格的“ 基因”分析
我们在这一节里用“ 基因”一 词, 意图仍是想要说明贾宝玉这个人物从历史文化中走来时不可选择地带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小说中贾雨村早以他的“ 气秉’,论对贾宝玉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探讨, 不妨借作一证。第2回冷子兴将贾宝玉以“ 色鬼” 目之时, 贾雨村罕然厉色道“ 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的来历。”那么, 这人到底有何根基他认为天地间人, 秉气而生, 秉正气则仁者生, 秉邪气则恶者生正邪两气触发交融, 合成一气, 秉此气生者, “ 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 下亦不能为大丑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 其聪俊灵秀之气, 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 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 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 则为逸士高人”在贾雨村看来, 贾宝玉就是正邪两气文融生出的人, 这和脂砚斋的许多“ 说不得”有相通之处。这里且不去论证贾雨村气秉生人论的正谬, 只取他对贾宝玉这个特殊人物所秉之气的混融状态的描摹这一点。他揭示了贾宝玉先天遗传的复杂性他认为秉正邪两气交融而生者常常游历于庙堂与山林之间为世所用, 即效命于朝迁, 为世所弃, 便浪迹于江湖。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价值取向, 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精神的吸纳、实践这两条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封建读书人的道路, 很显然, 贾宝玉无法摆脱文化传统对他的影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根本价值追求却是“ 学而优则仕” 、“ 学好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科举制度创立后, 则把这种追求强化为一种情结, 缠绵纠葛, 代不穷尽。可是, 贾宝玉的人生追求却不是这样, 他坚决地否定了这种追求的合理性和价值。他基本上放弃了入世之途, 选择了出世之路。
在“ 仕”与“ 隐”的选择中贾宝玉选择了后者。但他没有浪迹江湖, 归隐山林, 他走向了“ 大观园”里众女儿的珠围翠绕, 在“ 红巾翠袖”下做起了准隐士, 过着“ 怡红快绿”的“ 诗酒风月”生涯。正应了贾雨村所说, 贾宝玉是许由、陶潜、阮籍、稽康一类人。在他们身上, 有狂捐, 有潇洒, 有飘逸, 但也有人生的大苦恼。他们都并未彻底与统治阶级划清界限, 只是这个阶级的另类, 在野的、不合作的一类。
在那样的时代, 贾宝玉既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 便只有走这样的路。他表面上对这种富贵公子的诗酒风月生活是厌恶的, 而实际则一刻也离不开这样的生活方式。况且,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生活上、地位上的优越与特权, 才去实践他关爱呵护每一位清纯美丽少女的人生理想才能实现他化灰化烟、收取众女儿眼泪的人生归宿。因此, 他又怎能舍得抛开自己拥有的一切呢要让他携着林妹妹逃出“ 大观园” , 到那“ 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 过葬花吟诗的家庭小日子, 不但林黛玉不敢, 贾宝玉更不敢要让他理直气壮地去告诉老太太自己心中只有林妹妹, 不但林黛玉会骂他说“ 歪话” , 贾宝玉压根就无此胆量。他和林黛玉一样, 在等贾母、王夫人开口允准他们的婚姻, 一直等到了生命的结束, 也未等到。
他只是从感性层面上在有限的范围内说几句、做几件别人看来是“ 疯” 、“ 傻” 、“ 痴”的话和事, 而且这些话和事往往呈现矛盾如, 他说未嫁的女儿是珍珠, 嫁了人就变成鱼眼睛, 甚至死鱼眼睛, 可在他心目中, 两颗“ 死鱼眼睛” —贾母、王夫人远比那颗“ 珍珠” —林黛玉重要得多他骂做官的人是“ 国贼禄鬼” , 可在最后出家时, 还要给那个“ 国贼禄鬼” —贾政弯腰深深地一拜这些矛盾纠结在他的言行之中, 注定了他立论不牢靠。当他不能摆脱这些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时, 他就借庄子《胠箧》“ 绝圣弃智”的办法来个“ 自然无为” , 一切妥协拉倒, 说什么“ 焚花散麝, 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 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 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所以说, 他从骨子里是软弱的, 而且这个软骨病是不治之症, 是历史文化的遗传。
以上分析, 我们主要立足于老庄思想对他的影响和牵制。实际上, 这位“ 杂学旁收”的“ 绛云轩”主人还深受佛家思想的羁绊。他经常性地去庙里烧香、还愿。林黛玉进贾府的当天, 就碰上了他“ 去庙里还愿” 。他曾嘲笑王夫人被菩萨弄糊涂了。他自己何尝未被弄糊涂呢当他听了一句戏文“ 赤条条来去无无牵挂”竟觉得“ 好得了不得” 。佛老提供给他的只有怎样屈服、妥协、退让、逃避他的软弱性格就是这样发展着、壮大着, 其结局只有悬崖撤手, 一个人去躲清静了, 再也不会有矛盾、烦恼、痴迷、痛苦, 自然也不会有反抗、愤怒和不平。这就是贾宝玉, 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贾宝玉。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传统里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其形象如果不是启蒙者, 必然是时代的弃儿、零余者, 直到蜕变为颓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