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吧 关注:136贴子:256
  • 10回复贴,共1

弘一法师与念佛法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弘一法师与念佛法门 
 
作者:黄夏年    
来源:《净土文摘》 http://www.jtwz.org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土宗的大师印光老法师非常相契,推崇印光法师的念佛法,专门将这两人的念佛教说选入自己编的《晚晴集》和《寒笳集》里,作为礼品与人结缘,广为散发。他平常坚持念佛,尤其是在碰到了不顺心和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更以念佛为务。对一些上门学佛的人,他首先劝人念佛,然后再学佛。

  他还组织念佛会,参加活动,作演讲,强调念佛的好处,使人心向佛,众生归佛。弘一认为,念佛是学佛的门阶,生起信心的途径,增加定力的措施,获得解脱的归宿。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发出了“念佛不忘爱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体现了他的一片爱国赤子之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佛教徒抗击日寇的决心。他尤其重视生灵离世前的念佛,强调“一念”的作用,主张为即将离世的人实行助念,这是当代佛教临终关怀的源头,已为后人所效法。

  弘一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呵护众生,爱国爱教,著述等身,赢得了广大的佛教徒的尊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一位高僧。

 

  弘一大师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佛门巨匠。他出家20余年来,以身作则,关心佛教,严于律己,热心助人,做好表率,受到了僧俗两界的尊敬和崇拜。今天我们来回顾和讨论弘一大师的思想,缅怀他的业绩,对即将来到的下一个新世纪佛教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弘一法师与念佛的关系为论题,试图揭示大师的高尚品格,谬误之处,祈盼方家指正。

  念佛历史

  很多人都指出,弘一法师在佛学方面有这样一些特点,即:“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或“……律师入佛以后走的路有三条:研究的是华严,修持的是净土,弘扬的是律宗。”  以上两说虽小有出入,但无碍大局,不管是“崇信”还是“修持”,都肯定了净土思想是弘一大师一生的特色佛学思想体系之一,所以要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他的佛教贡献,净土思想是不能不谈到的。笔者孤陋寡闻,迄今所见,有关弘一大师的研究文章数百篇,已出版的书也有好多本,然而在这些文章中,谈大师的律学思想和华严思想的文章居多,谈净土思想的文章少见,目前仅见有杨梓铭撰《弘一大师对净土教义之信受奉行》  一文,因此,对弘一大师的净土思想研究,至少在目前还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众所周知,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法门,它产生于印度,但完成于中国。庐山慧远(公元)法师组织白莲社,结众期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中国净土思想肇始。北朝昙鸾(公元476-542年)法师著《往生论注》,判易行与难行二道,其后道绰法师(公元526-645年)讲《观无量寿经》,著《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为净土宗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唐代的著名僧人善导(公元613-681年)法师讲经注疏,传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净土法门的特色思想之一是念佛。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到后来吴国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人译出的《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平等圆觉经》。姚秦的鸠摩罗什、刘宋的宝云等译出的《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都包含了念佛的思想,善导就认为,念佛是沟通他力本愿说、往生论二者的中介和手段,这也是净土宗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念佛有几种方法,一是观想念佛,二是持名念佛,三是实相念佛。所谓观想念佛是说通过静坐入定,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佛所居净土的庄严美妙。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念佛名字,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本愿,以声声相次的念佛,是生安乐时。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道绰法师一生劝人念阿弥陀佛号,用麻豆计算数量,又穿木珠以为数,曾对善导的称名念佛法门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实相念佛说,即谛观佛的法身,体悟诸法实相。弘一法师以“净土为果”,念佛是他作为佛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那么,他到底从事的哪一种念佛活动呢,以下将就此展开讨论。



1楼2006-07-28 15:57回复

      念佛事迹

      弘一法师与佛教的因缘的确很深,可以说他从小在家受到佛教的薰染。他父亲的妾郭氏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他的长嫂也是一位佛教徒,会念咒语,曾教法师背诵经典。  法师5岁时因父亲有病乃至去世,家里请僧人做法,于是效“焰口”施食之戏。  法师从小就在家里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坑上念佛玩。”  以上说明,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出家成为佛门一员,是有其缘由的,或者说这种因缘早就在他身上种下了慧根。所以从一开始,“念佛”就对他的成长起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

      1915年法师36岁,开始萌发出家的念头。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断食20余日,其间“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或“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  1917年,38岁的弘一法师已经发心吃素,请佛经供佛像,天天烧香,甚至过年也住在庙里不回家。再过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为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书好友夏尊丏,延请宏祥、永志二法师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  又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家后第一次给人写字。因为在他看来,得到大势至菩萨的果位,是通过念佛,才证得佛性的。此后,法师一生与念佛活动不能分开,据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师年谱》记载,法师出家后与念佛萦萦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岁)大师劝旧友袁希濂念佛。又与诸道侣为卧病不起的小黄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岁)于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佛号。印光法师致书大师,劝其“息心专一念佛”。
      1921年(42岁)为女弟子朱贤英开示念佛。
      1922年(43岁)师患痢疾,留言临终时,请数师助念佛号,但病康愈。
      1923年(44岁)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
      1924年(45岁)于绍兴城手写佛号千纸,分赠善友。
      1925年(46岁)复邓寒香书,勉励“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清除。”
      1926年(47岁)手书佛号赠日本竹内居士,并作题记。
      1927年(48岁)师与当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见面。又自题菩萨号,由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岁)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杨仁山居士谓修净业者须穷研“三经一论”,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1929年(50岁)撰联赞地藏菩萨,“尽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
      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禅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32年(53岁)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
      1933年(54岁)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改过实验谈》。
      1934年(55岁)至万寿岩参加念佛堂开堂典礼,为众开示三日。
      1935年(56岁)于万寿岩校读清末自日本请回的灵芝元照律师著的《阿弥陀经义疏》。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观无量寿经》。为闽南佛学院学僧开示“净土宗入门初步”。
      1939年(59岁)为纪念法师出家20周年,于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
      1940年(60岁)于泉州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3年(63岁)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遗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以上略述了弘一法师一生与净土念佛法门的种种事例,虽然这些事例还不完整,但已经足以表达出法师与净土念佛之间的因缘,也就是说,法师的净土思想和念佛情结,在他的后半生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和地位,也就证明了前面提到了要全面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理论,净土与念佛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资粮,不容忽视的这样一个事实。
    


    2楼2006-07-28 15:57
    回复

        按照净土宗大善导大师创立的念佛理论,念佛主体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即念佛主体的三心说。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个方面。至诚心是真实心,亦即善导大师所说的:“至者真,诚者实。”  信佛要信的真实,不能假,相应之众生的身、口、意三种活动,就一定要以真实为基础,而“外观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之心”  是不能进入佛国世界的。这是从信者的活动的基础上而言的。深心又称深信,即深信之心,指对佛法要起深厚的信心。善导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  这是从信仰上而言的。一方面要求修行者对佛陀的怀有深厚的感情,确立自己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者对佛经的说法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回向发愿心是指在取得功德之后的信心。信者在取得功德时,将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促成众生共同往生西方净土。三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佛教徒从追求到行动再到结果的一体化过程。“追求”是趣向净土,“行动”是念佛活动。“结果”是往生净土。所以善导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在善导之前的隋净影寺慧远和吉藏等人都讲观佛三昧,善导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倡念佛三昧。他认为观佛三昧是说废,念佛三昧是说立,一废一立,就确立了《观经》的念佛宗旨。善导认为“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飘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  因此在他的五正行中,将称名之行定为正定之业,要求众生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众生念佛名号,即“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佛亦亿念众生,彼此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念佛号可使“众生如愿见佛,佛即应现前,故名近缘。”  特别是“众生称念佛名,即除多劫之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则诸邪业无能系得,故名增上缘。”  
      


      4楼2006-07-28 15:57
      回复

          念佛的内容

          弘一法师的念佛活动主要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构成了他的念佛事业的整体。对内是念佛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对外是他不断劝人念佛,而且教人念佛。

          他强调修净土宗者要“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就是“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此外专修念佛之人,还要做一些慈善事业,“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他特别发明了“听钟念佛法”,认为“初学念佛,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时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时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它喧闹之声,自可不扰其耳也。又听钟工夫纯熟,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无二无别。常响则佛声常现矣。” 以钟声的频率来确定念佛的节拍,不仅可以帮助初学的佛教徒掌握念佛的技术,而且还可以警摄人心,甚至“佛声常现”,这是弘一法师在当代社会下弘法的应机方便法门,因之很有现代意义。

          他又说:“初学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号。起初不必求长,半小时、一小时都好。惟须专意,不可游心于他事,要练习专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计算,以每五句为一单位,凡念满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满五句,摘念珠一颗。如此则心不暇他顾,而可专意于念佛了。初学者以这步工夫为要紧。又念佛时不妨省去‘南无’二字,而略称‘阿弥陀佛’。” 可见,对初学念佛的人来讲,关键要熟悉念佛的形式和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念佛习惯,这是因材实教,与人于佛。

          他还认为念佛可分为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一为临时念佛。“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尤为可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这里的“长年念佛”就是寺庙念佛堂的回向延生活动,“临时念佛”是寺庙里的普佛经忏活动。弘一法师肯定了念佛堂长年念佛的活动,对经忏为主的普佛性质的念佛颇有微词,看来他是主张将念佛与经忏分开的,并且以念佛来代替经忏,这是受到印光法师的“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的影响,所以他力劝众生“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闵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闵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弘一法师比前辈们更进了一步。从昙鸾建立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理论,到善导的正行,主要强调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的读诵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国的观察正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的礼拜正行;一心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的赞叹正行;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的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以后佛教徒持名念佛的根据。但是弘一法师不仅要人念阿弥陀佛,而且还要人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他强调“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例如对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认为净土与地藏的关系甚深。在地藏三经中,除《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外,《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二经都谈到了净土的关系,劝人往生净国,特别是《占察经》明确提出了:“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地藏经被称为“佛门之孝经”,讲孝母的因缘,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三福净业之因的第一福孝养父母是非常符合的。
        


        6楼2006-07-28 15:57
        回复
          好贴~


          8楼2007-06-21 21:06
          回复
            • 60.210.110.*
            弘一大师守戒严,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习.


            9楼2007-09-08 16:39
            回复
              • 116.225.100.*
              皈依念佛


              11楼2010-04-04 19:52
              回复
                顶礼弘一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12楼2010-04-28 21:45
                回复
                  五蕴皆空观自在,三心无住见如来    启功体书法协会会 http://qgtsf.web-33.com/article.asp?id=311


                  13楼2010-06-08 13:33
                  回复
                    顶礼弘一法师


                    14楼2011-06-03 17:41
                    回复
                      深入经藏,知慧如海。顶礼弘一法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9-03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