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这城市忽而起风唤雨,终于散去了盛夏的沉闷暑气。父亲开了窗,借大风肆意吹去家里的迂腐味。长风入夜,我此时才开怀。多数时雨与夜是我的软肋,再加上风,心情会霎时被泡得清亮发软。
我离开故城多年,在北方,难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忘了何时开始,总盼望北方干燥苍白的天空能卷来几片雨云,拢身而下,淅沥而忽然地把这座脏脏的城市洗净。可北方的雨真少。即便有,也不似南方的雨云那般任性,说来便来说走便走——北方的雨季都是预谋已久的事实,毫无惊喜可言。多数人不喜雨,也便不明白我由衷的盼望。之前我也不懂得我喜欢雨哪一点,但后来我明白了,就像我喜欢的季节并非秋季,而是十五度至二十度之间有风的天气那般,我喜欢的也不是整片湿润无序的世界,而是夜晚、黑暗、空气里弥久不散的水与泥土气味,以及入袖舞动的大风。
它们都很豁达。
不似我的敏感脆弱,它们都带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庞大气息。
我本不该写如此随性的情绪,总让人接不到下句,可雨夜总让我想静下来与自己对谈,就好像雨水便是我另一半灵魂。让我想起了一些零碎的自己。于是信手将手边的抽屉抽开来,想找一点儿什么过去的遗迹,但一切已然空空,唯剩下我少女时代收藏的一只木头盒子。打开来,这盒子里什么都没有,却又什么都有。干花,明信片,纸条,一对银戒,发钗,每一样我都记得出处。最可怕的是有张我自己的老照片,说及可怕,是因我也忘了我曾狠狠用小刀割花了照片上自己的脸。
而照片背面是我稚嫩的字迹和当时稚嫩的语法,“弑吾何所伤”。
一细想,一切回忆便涌了上来。倒没什么羞赧,要为自己的幼稚开脱。反而在那时想起友人对我的一个问句,大意是:“为何你写的东西,总在探讨自我与自由,这好像与你无关吧?”这个问句的格式,倒是总让我想起我许多友人的统一论调,他们多数认为我幸福、无忧、一帆风顺,甚至认为我伤春悲秋自欺欺人。
我离开故城多年,在北方,难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忘了何时开始,总盼望北方干燥苍白的天空能卷来几片雨云,拢身而下,淅沥而忽然地把这座脏脏的城市洗净。可北方的雨真少。即便有,也不似南方的雨云那般任性,说来便来说走便走——北方的雨季都是预谋已久的事实,毫无惊喜可言。多数人不喜雨,也便不明白我由衷的盼望。之前我也不懂得我喜欢雨哪一点,但后来我明白了,就像我喜欢的季节并非秋季,而是十五度至二十度之间有风的天气那般,我喜欢的也不是整片湿润无序的世界,而是夜晚、黑暗、空气里弥久不散的水与泥土气味,以及入袖舞动的大风。
它们都很豁达。
不似我的敏感脆弱,它们都带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庞大气息。
我本不该写如此随性的情绪,总让人接不到下句,可雨夜总让我想静下来与自己对谈,就好像雨水便是我另一半灵魂。让我想起了一些零碎的自己。于是信手将手边的抽屉抽开来,想找一点儿什么过去的遗迹,但一切已然空空,唯剩下我少女时代收藏的一只木头盒子。打开来,这盒子里什么都没有,却又什么都有。干花,明信片,纸条,一对银戒,发钗,每一样我都记得出处。最可怕的是有张我自己的老照片,说及可怕,是因我也忘了我曾狠狠用小刀割花了照片上自己的脸。
而照片背面是我稚嫩的字迹和当时稚嫩的语法,“弑吾何所伤”。
一细想,一切回忆便涌了上来。倒没什么羞赧,要为自己的幼稚开脱。反而在那时想起友人对我的一个问句,大意是:“为何你写的东西,总在探讨自我与自由,这好像与你无关吧?”这个问句的格式,倒是总让我想起我许多友人的统一论调,他们多数认为我幸福、无忧、一帆风顺,甚至认为我伤春悲秋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