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车沽吧 关注:48贴子:570
  • 0回复贴,共1

身为宁车沽人不得不了解的历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宁车沽在塘沽北部,明永乐二年(1404)山东武定府张氏,据说是明成祖朱棣的姥姥家,受陷害被迫逃亡到此,推着的小车因道路泥泞拧断车轴,遂就地定居,故名“拧轴沽”,后来传为宁车沽。这里虽地势宽阔,但含盐碱量高,庄稼难以生长,惟蒿草芦苇丛生。那时人们以柴禾生火做饭,这荒芜之地提供了生活能源,打草贩卖就成了宁车沽人谋生计的主要职业。
大量的打草人很快把附近的草打光,以后往往要远行十多里,他们把扁担、耙子、镰刀用绳子挎在肩上,腰间别一个装着干粮的口袋,冒着凌晨的寒冷动身,晨曦中挥舞着镰刀。如果柴禾稀少还要拖着耙子把散落的柴禾集中。当拾够了两个七八十斤的草捆,露水和汗水已经湿透全身,再挑到约十五里远的北塘镇去卖。为了赶上早市,就要半夜动身奔赴草地,如果赶上大风,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宁车沽三件宝,扁担、绳子、破夹袄。”可见打草人的辛苦。
蓝蓝的天空,茫茫的原野,广阔的地平线上走来一行行荷担的樵夫,细风中樵夫唱着号子伴着鸟鸣。殷红的斜阳在随风起伏的草丛上投射下一个个晃动的身影,其景其境,确实令人惬意,因此乾隆《宁河县志》将“宁沽樵影”列为“宁河八景”之一(当时塘沽区海河北岸部分属宁河县管辖),许多文人墨客曾加以吟咏。光绪年间的廉永坊诗曰:“采采终朝日已哺,行行归影散樵苏。满肩担得斜阳去,十里宁沽一画图。”但这都是衣食无忧的文人雅兴,终日辛劳的樵夫想的是这担柴禾如何填饱妻儿老小的肚皮。
宁车沽附近的北塘,周边地势宽阔,含盐碱量高,庄稼难以生长。大多烧柴草做饭、烧水,是个不毛之地。做饭的烧柴多靠大河上游的宁车沽供应,所以草船经常往返于宁车沽与北塘之间。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便临河建场囤积烧柴,与北塘家家户户展开买草与卖草的交易。从草船靠岸,到走翘板将草从船上卸到草场上,形成了码头上的旖旎风光。解放初年小码头的赵家草场,永德源张家草场,西头沟陈家草场,当时在当地都小有名气。
现在宁车沽荒草丛生的土地已经改造为稻地和养虾池,传统的卖草业早已消失。



1楼2011-08-26 07: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