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观园吧 关注:134贴子:1,739
  • 0回复贴,共1
整整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中,分别代表着天上人间亦即中国古典女性美两种极致的林黛玉、薛宝钗,自然是金陵诸女儿之首,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作者笔下,钗黛二人俱是花中第一品,但又美得各有千秋,绝不雷同。她们是分别象征着入世与出尘两种人格。
在这部自称“大旨谈情”的奇书的开端,便用赫赫扬扬的一段笔墨交代了林黛玉的来历——三生河畔的绛珠仙草一株,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滋养,饮灌愁海水,早已通体空灵。待到下世为人,幻历情劫,当然更是尘埃不染,不食人间烟火。
曹雪芹是细节刻画的神手,但林黛玉之绝代姿仪、旷世风华,前八十回中却几乎通部没有对她形容衣饰的具体描写。
衣饰的例外只有第八回、第四十九回,一次是为了引出下雪和一大串关联文字,一次是为了衬托邢岫烟的寒酸,但皆是淡淡一描。白雪红装,“没有镶滚,没有时间性”(张爱玲语),使黛玉的形象愈发不真切具体,反平添绰约出世感觉。
形容的描写也是这样。说体态是弱柳扶风。说容貌是“罥烟眉”、“含情目”——“几乎纯是神情,惟一具体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仪态,一个声音。”(张爱玲语)
没有一句话实写黛玉之美,但没有一句话不是赞黛玉之美。使人情不自禁想起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情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青烟薄雾,似真非幻,实非尘世中人。”黛玉是同一种无法形容、无法言说的美。
第25回,“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第26回,“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 宝玉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一歪身坐在椅子上,笑道。。。”
“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些足见黛玉是何等仙姿美貌,其气质的卓异,其魅力的不凡,达到了摄人魂魄的地步。这是曹公的高明,他写超凡脱俗,美丽不可方物的黛玉,没有实写,而是用侧面称脱,用写意的笔法,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黛玉经历了父亲的丧礼,再次回到贾府后,宝玉在漫长的等待和相思之后细加品味,发觉她“越发出落超逸了”。“超逸”二字是点睛之笔。
到此,便成功地刻画出“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形象,飘渺绝世,遗世独立。
宝钗则是封建时代淑女的光辉典范。但她的来历因而也就有点模糊,大约只是绛珠神瑛情缘所勾出的风流冤家之一。宝钗是人间美的代表,她冰肌肉骨、艳冠群芳,在众女儿拈花名时抽到人间第一得意花——牡丹。宝钗第一次亮相是在宝玉眼中,“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身上穿着颜色、质地、式样皆有详尽描述的的。作者不吝笔墨、有意推近镜头细致刻画了宝钗的容颜。宝玉屡看得呆住,宝姐姐的美艳可想而知。与对黛玉外貌的写意笔法不同,曹公对宝钗的外貌是实写的笔法,且两次的用词都是一样:第8回“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28回仍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曹公如此多才,写宝钗之美,却一实到底,且连用词都没有变换一下,这恐怕也是作者的高明,这样美丽的宝钗,她是富贵端庄的,正是世俗美的代表。
出身皇商家庭的宝钗这次进京是为候选入宫而来,正是积极入世姿态。
黛玉出尘,宝钗入世。所以黛玉袖中散发着令人醉魂酥骨的天然幽香;宝钗则在病时服食人工巧配的冷香丸。所以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有阗术虚幻境中“人迹罕逢、飞尘不到”的神韵;而蘅芜苑“清厦旷朗”,及进室内,则朴素静穆,雪洞一般。



1楼2011-08-29 19: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