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_lala吧 关注:9贴子:922

【゛﹏ ◆家乡—一个不平凡的昆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昆山是个小城市~

但是它在中国的影响力是无穷的~~

好比今年的世界乒乓球公开赛和2006年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赛决赛

都会在昆山举行~

说明昆山对整个世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1楼2006-08-02 15:07回复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党员,大学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副师职,上校军衔


    2楼2006-08-02 15:08
    回复
      说起周火生老师,大家一定很熟悉。因为他骑着三轮车在全市十几个乡镇的70多所中小学内,不知已卖过多少回书了。...周火生老师对革命老区的孩子如此慷慨,可对自己和家人却十分吝啬。每天他出去卖书,中午就吃一只面包,或一碗清汤...


      3楼2006-08-02 15:09
      回复
        祖冲之 (429~500年 )。南北朝著名科学家。字文远,原籍今河北涞水人。在南朝宋孝建年间(454~456年)曾任娄县(今昆山县)县令,任内推行过农田水利的科学实验。历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及长水校尉。他精通音乐,博涉儒学典籍,尤醉心于科学研究。曾使用简单的筹码工具,在世界上第一次运算出圆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了。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率值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前者直到唐代仍被列为教科书。他编制的"大明历"代替了何承天的"元嘉历",在岁差问题的计算、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等方面都比当时其他历法更为精确。他还改造过古代的指南车,制造了水推磨、千里船等灵巧的机械。


        4楼2006-08-02 15:09
        回复
          沈万三 (生卒年不详 )。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昆山周庄人。元朝末年随父沈佑由湖州南浔镇徙居周庄东(土宅),以躬耕起家。后又迁至周庄银子滨,到吴江分湖陆道源家理财,并得其巨资。回周庄后凭借北蚬江(古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浏河出海的有利条件,开始他"竟以求富为务"(光绪《周在镇志》)的对外贸易活动,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逾吴下"(董够《碧里杂存》)的江南第一豪富。发迹后,他曾先后流寓南京、苏州、吴江等地,富名遍天下。明初,助筑南京城1/3,继而又犒劳明太祖军队,军百万,一军一两银,如数输之,竟毫无困苦的样子,明太祖深恐"民富敌国"(《明史·高皇后马氏传》),怒欲杀之,后被发配云南充军。死后水葬。


          5楼2006-08-02 15:09
          回复
            顾鼎臣 (1473~1540年 )。字九和。昆山玉山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初任左谕德。正德十二年(1517年),北地淫雨,四方水灾。鼎臣作《悯雨》诗,反映北地水患,又请求赈饥弭盗,得旨许可。嘉靖初任经筵日讲官。嘉靖六年(1527年),迁翰林院掌印学士,仍充讲官。嘉靖七年,拜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明世宗好神仙术,内殿设斋(酉焦),鼎臣进步虚词七章,帝优诏褒答。东南赋役不均,他屡陈其弊端,因得有所改正。嘉靖十七年八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人参机务。翌年三月,帝出巡,特命留守京师,赞辅太子监国。即民间传说的"代朝三月"。顾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昆山本无坚固的城墙,鼎臣奏准筑砖城。后倭乱起,军民凭借坚固的城墙抗倭,百姓得以幸免于难,乡人立崇功相纪念他。所著有《未斋集》22卷,所辑有《明状元图考》5卷,散曲作品在《南北宫词记》中。


            6楼2006-08-02 15:10
            回复
              顾炎武 (1613~1682年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初名绎,更名继坤,后复名绎,字忠,明亡后更今名,与人书一作炎午,表示他对南京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仰慕和不仕二朝的决心。又名圭年,字宁人,号亭林,为避怨自称蒋山佣(孝陵的仆役。蒋山,南京紫金山,汉秣陵尉落子文死于此,故又名蒋山,山下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昆山千灯人。祖上曾世代为官,明末家势败落,父顾同应,只是一名没有取得做官资格的副榜贡生。炎武出生后由生母何氏将他过继给叔祖顾绍芾的守寡儿媳王氏为子。他从小多病,左眼因幼年患痘生了云翳,视力做显偏斜和迟钝。六至九岁嗣母和老师教他读《大学》、《四书》、《周易》,接着嗣祖就教他读古军事家孙子、吴子的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14岁进县学成为秀才,又读《尚书》、《诗经》、《春秋》等书,打下了很扎实的学术基础。嗣母时常以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作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嗣祖则教育他关心国家大事。 炎武少年时代,正值明朝政治日益腐败,满汉民族上层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尖锐之际。明天启六年(1626年),14岁的顾炎武参加了"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在“复社”中与同乡归庄齐名,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遂结下终身不渝的友谊。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秋,国事艰难,加上乡试再度败北。终于把沉溺于科场中的炎武震醒。他发奋读书,遍览二十一史和全国州县志书、当代名人文集、章奏文册等,单是志书就读了1000多部,抄录有关材料,从而揭开了自己一生治学的篇章。明崇祯十七年四月明朝为农民起义军推翻,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他被任命为兵部司务。他从弘光政权据南京立国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军制等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系列解救危机的应急措施。即著名的“乙酉四论”,即《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清顺治二年(1654年)弘光政权覆灭后,顾炎武愤然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抗清斗争。苏州兵败,潜回昆山。润六月十五日昆山人民揭竿而起。顾的挚友归庄、吴其沆等都投入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七月初六,昆山城破,归庄虎口余生,吴其沆惨死血泊,炎武的两个弟弟死难,他的生母何氏也被清军砍断了右臂。炎武其时恰至常熟语濂泾探视嗣母,得以幸免。十四日清兵占领常熟,其嗣母绝食十余日后去世,临终留下“勿仕二姓”的遗训。他在军败、国亡、母死的惨痛、悲愤心情中,昂起头,进行深入隐蔽的抗清斗争,并以勾践复国自勉。清顺治十四年秋,45岁的顾炎武决定到北方游历,继续进行抗清斗争。从这年起,便开始了他以后20多年转徙不定的生涯。这一时期他不仅写下了大量的短篇诗文,也纂辑了《营平二州史事》等著述。且对早年辛勤编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历年实地所见进行增补,古韵学的专著《音学五书》也加快撰写。康熙元年(1662年)起,他北游的踪迹扩展到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各地,全部精力几乎都用于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日知录》的写作,于康熙九年将《日知录》初稿8卷公开刊行。后经增补,在他逝世前夕脱稿,共成32卷。使其感到振奋的是他在《日知录》中所提出的若干见解,竟与浙江余姚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所著的《明夷待访录》不谋而合,康熙十四年八月,顾来到山西祁县,当地学者黄廷拭为他构筑书屋一幢。康熙十六年,65岁的顾炎武来到陕西华阴,定居于王宏撰家。仍不忘天下,认为“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志若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与三侄书》)。从中可以看出,炎武定居华阴是和他的一生志愿抗清密切相关的。 
              顾炎武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倡导经学研究,反对唯心空谈,以“博学而能贯通”、“征实去伪”著称。他毕生精研经史,勤勉好学,以深湛的学术造诣而名著朝野。明亡后,炎武虽然孤忠耿耿,终身不仕清廷,也毫无颓丧之情。清廷虽几度征骋,他都拒绝。他主张“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病起与蓟门当事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源出于此)。“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日知录》),成为他一生探讨的中心课题。 
              他主张为人要“行己有耻”(《与友人论学书》),也就是持身要有廉耻,他生平最痛恨那种花言巧语取媚于人的小人,晚年时,他的三个外孙——徐氏三兄弟都已做了大官,几次写信劝他南归,答应给房子和田产,炎武回信坚决拒绝。康熙二十年,炎武以69岁高龄,自华阴出游河东,不幸病倒,第二年初又因马上失足坠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70岁。后其嗣子衍生运棺故里,葬千灯。著作还有《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石经考》、《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金石文字记》、《谲觚十事》、《求古录》、《荪中随笔》、《救文格论》等。


              7楼2006-08-02 15:10
              回复
                朱柏庐 (1627~1698年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明诸生。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目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其所著《朱子治家格言》,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尤股炙人口。


                8楼2006-08-02 15:10
                回复
                  科博


                  11楼2006-08-02 15:13
                  回复
                    市政


                    12楼2006-08-02 15:14
                    回复
                      科博


                      15楼2006-08-02 15:15
                      回复
                        亭林


                        16楼2006-08-02 15:16
                        回复
                          玉山公园


                          17楼2006-08-02 15:17
                          回复
                            亭林公园


                            18楼2006-08-02 15:17
                            回复
                              周庄


                              19楼2006-08-02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