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还是骗死比尔?
作者: 郝岩冰
我更愿意将《杀死比尔Ⅰ》和《杀死比尔Ⅱ》看做是《杀死比尔.上》和《杀死比尔.下》。不管怎么样,杀死比尔的任务都是由Ⅰ和Ⅱ来共同完成的。在《杀死比尔Ⅰ》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仅仅让复仇的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划掉了她死亡名单上的第一行字就熄掉了银幕上的光。当剧组拉回来的450加仑红色糖浆在摄影机前挥洒完之后,新娘终于让奥文(刘玉玲Lucy Liu饰)在日本的夜晚里倒在剑下。而更为重要的敌人,巴德(迈克尔.麦德森Michael Madsen饰)、Elle Driver(达瑞.汉娜Daryl Hannah饰)和终极目标比尔(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饰),都还在均匀地呼吸,虽然他们可能已经在新娘的仇恨里被撕得粉碎。《杀死比尔Ⅱ》显然是对这一终生任务的继续和完成,而不是延伸与扩张。在《杀死比尔Ⅱ》里,当巴德被Elle Driver的毒蛇“黑色曼波”咬死在遍地钞票的房间里之后,当Elle Driver的左眼球被新娘的日本武士剑剜出之后,当比尔在五步开外死于神秘的中国点穴法之后,杀死比尔才由一个祈使短语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杀死比尔Ⅱ》给了新娘躺在浴室地板上放松地流泪的可能,它清空了新娘的内心,让新娘在酣畅淋漓或者艰难险阻之中翻到她死亡名单的最后一行。《杀死比尔Ⅱ》是《杀死比尔》的下半部,而不是《杀死比尔Ⅰ》的续集。两部电影共同完成了一次简单而又艰难的复仇计划。
但是这一被分割开数年之久才得以完成的任务,显然在上、下两部分中呈现了非常之不同的面目,《杀死比尔Ⅱ》在秉承了《杀死比尔Ⅰ》的若干元素的同时,顽固地显露出了新的企图。无论是影片主题的表述与探索,还是人物内心的扩展和深化,甚至是为了追求某种倾向而刻意使用的镜头和道具,上、下两部都呈迥异之势。当然,谁都不能要求一位导演以一成不变的姿势坐在观众面前讲故事,更何况是昆汀.塔伦蒂诺这样一位导演——他的5部电影(除了《杀死比尔Ⅱ》外,还有《杀死比尔Ⅰ》,《低俗小说》(Rulp fiction)、《落水狗》(Reservoir Dogs)、《杰基.布朗》(Jakie Brown)),都在争议声中最后获得喧哗般的表扬,或者沉默的认可。但是这不代表昆汀.塔伦蒂诺就是怀抱着他的摄影机呈螺旋式上升,至少,《杀死比尔》的上、下两部是他迈出的波浪式前进的两步。
2
有关结构
《杀死比尔》的上、下两部分,都采用了节章连环的结构,颇类似于中国章回小说未成熟时的形态,“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评说《儒林外史》语)。当然,以中国传统艺术的某种模式来批评西方文艺作品,难免会有驴头马嘴的嫌疑,但是影片的结构在这一点上却恰恰与此吻合。在上部中,每一节都具有成为一个独立故事的可能性,或者说导演在每一节中都完成了一个任务的环节,无论是新娘在厨房中扔出飞刀,还是医院里苏醒过来的新娘用门板卡死了巴克,或者是在日本造剑与复仇,都具有独立欣赏的可能与价值。影片的下半部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方式,甚至银幕上打出的每一节标题的字体都是一样的。但是上、下两部相同的结构背后却是决然不同的风格与企图。
基本的叙事学常识说明,这样的环节结构更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展示人物形象,有利于避开冗长而棘手的过度部分,有利于多角度凸显主题,有利于造成反复强调的气势和印象——但是所有这些长处在影片中都似乎并不重要的——例如,影片并没有因为采用了环节结构就完全跳过时间跨度,还曾经多次出现诸如“数年后”,“数日后”之类的字幕提示。这种结构在影片中的作用不过是用来承载和掩藏某种叙事顺序而已,而这种顺序在上、下两部中的表现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者: 郝岩冰
我更愿意将《杀死比尔Ⅰ》和《杀死比尔Ⅱ》看做是《杀死比尔.上》和《杀死比尔.下》。不管怎么样,杀死比尔的任务都是由Ⅰ和Ⅱ来共同完成的。在《杀死比尔Ⅰ》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仅仅让复仇的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划掉了她死亡名单上的第一行字就熄掉了银幕上的光。当剧组拉回来的450加仑红色糖浆在摄影机前挥洒完之后,新娘终于让奥文(刘玉玲Lucy Liu饰)在日本的夜晚里倒在剑下。而更为重要的敌人,巴德(迈克尔.麦德森Michael Madsen饰)、Elle Driver(达瑞.汉娜Daryl Hannah饰)和终极目标比尔(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饰),都还在均匀地呼吸,虽然他们可能已经在新娘的仇恨里被撕得粉碎。《杀死比尔Ⅱ》显然是对这一终生任务的继续和完成,而不是延伸与扩张。在《杀死比尔Ⅱ》里,当巴德被Elle Driver的毒蛇“黑色曼波”咬死在遍地钞票的房间里之后,当Elle Driver的左眼球被新娘的日本武士剑剜出之后,当比尔在五步开外死于神秘的中国点穴法之后,杀死比尔才由一个祈使短语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杀死比尔Ⅱ》给了新娘躺在浴室地板上放松地流泪的可能,它清空了新娘的内心,让新娘在酣畅淋漓或者艰难险阻之中翻到她死亡名单的最后一行。《杀死比尔Ⅱ》是《杀死比尔》的下半部,而不是《杀死比尔Ⅰ》的续集。两部电影共同完成了一次简单而又艰难的复仇计划。
但是这一被分割开数年之久才得以完成的任务,显然在上、下两部分中呈现了非常之不同的面目,《杀死比尔Ⅱ》在秉承了《杀死比尔Ⅰ》的若干元素的同时,顽固地显露出了新的企图。无论是影片主题的表述与探索,还是人物内心的扩展和深化,甚至是为了追求某种倾向而刻意使用的镜头和道具,上、下两部都呈迥异之势。当然,谁都不能要求一位导演以一成不变的姿势坐在观众面前讲故事,更何况是昆汀.塔伦蒂诺这样一位导演——他的5部电影(除了《杀死比尔Ⅱ》外,还有《杀死比尔Ⅰ》,《低俗小说》(Rulp fiction)、《落水狗》(Reservoir Dogs)、《杰基.布朗》(Jakie Brown)),都在争议声中最后获得喧哗般的表扬,或者沉默的认可。但是这不代表昆汀.塔伦蒂诺就是怀抱着他的摄影机呈螺旋式上升,至少,《杀死比尔》的上、下两部是他迈出的波浪式前进的两步。
2
有关结构
《杀死比尔》的上、下两部分,都采用了节章连环的结构,颇类似于中国章回小说未成熟时的形态,“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评说《儒林外史》语)。当然,以中国传统艺术的某种模式来批评西方文艺作品,难免会有驴头马嘴的嫌疑,但是影片的结构在这一点上却恰恰与此吻合。在上部中,每一节都具有成为一个独立故事的可能性,或者说导演在每一节中都完成了一个任务的环节,无论是新娘在厨房中扔出飞刀,还是医院里苏醒过来的新娘用门板卡死了巴克,或者是在日本造剑与复仇,都具有独立欣赏的可能与价值。影片的下半部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方式,甚至银幕上打出的每一节标题的字体都是一样的。但是上、下两部相同的结构背后却是决然不同的风格与企图。
基本的叙事学常识说明,这样的环节结构更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展示人物形象,有利于避开冗长而棘手的过度部分,有利于多角度凸显主题,有利于造成反复强调的气势和印象——但是所有这些长处在影片中都似乎并不重要的——例如,影片并没有因为采用了环节结构就完全跳过时间跨度,还曾经多次出现诸如“数年后”,“数日后”之类的字幕提示。这种结构在影片中的作用不过是用来承载和掩藏某种叙事顺序而已,而这种顺序在上、下两部中的表现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