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沉思的灵魂吧 关注:16贴子:657

回复:每天心理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团体中的冲突与合作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各种恩怨冲突总是会不断发生,就算是情侣之间,也会发生为谁来洗碗这样的小事产生的冲突,但是,许多冲突都是可以得到和平解决的,并且不会留下太多仇隙。但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的战争,总是令人心痛。。
社会困境:如果多数人都采纳队歌人最有利的行为,就会对所有人造成不利的影响。
这里希望可以百度一下“囚徒困境”百科。。。还是我粘过来吧。。
“ 整理囚徒困境的基本博弈结构,可更清楚地分析囚徒困境。 实验经济学常用这种博弈的一般形式分析各种论题。以下是实现一般形式的其中一例:
  有两个参与者和一个庄家。参与者每人有一式两张卡片,各印有“合作”和“背叛”。参与者各把一张卡片文字面朝下,放在庄家面前。文字面朝下排除了参与者知道对方选择的可能性。然后,庄家翻开两个参与者卡片,根据以下规则支付利益:
· 一人背叛、一人合作:背叛者得5分(背叛诱惑),合作者0分(受骗支付)。   · 二人都合作:各得3分(合作报酬)。
· 二人都背叛:各得1分(背叛惩罚)。 ”
“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这两个例子看完,大多数人就会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并且也能预料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确实,一个双方都有利的方法,都是人们期待的,但是,缺乏信任导致了一系列竞争性行动的升级,最后没有人会赢,比如说两个人之间的冷淡甚至分手,以及几群人之间的争斗甚至战争。
以牙还牙策略:通过首先表现出合作的姿态,但接着总是按对方上一回合的表现(合作的或者竞争的)作出回应,来促进合作出现的策略。
公共产品困境:指个体必须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才能维持公共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也就是说,需要每个人付出才能维持公共产品的运转,但对个人来说,付出的越少越有利,结果就是所有人的利益受损。
公用地困境:指如果每个人都适度使用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就能自我补充;如果所有人都过度使用资源,则公共资源将处于告罄的困境。比如我们常说的吃子孙饭。
威胁可以解决问题么?比如两国的核威慑。
实验证明,不能,在双方都没有威胁手段时,双反反而会慢慢达成合作,而无论那一方具有威慑手段,双方的都将产生利益损失,尤其是双方都具有的时候。
协商:指冲突双方通过提出要求和反建议,最终达成双方都同意的解决方案的沟通形式。
协商成功的一个限制是,人们常常认为自己陷于一个只有一方能得到好处的冲突中。
整合式解决方案:指冲突双方根据彼此不同的利益,达成利益交换;每一方都在对他而言不重要的方面但对于对方却很重要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从而达成的解决方案。
虽然会很困难,但是,总会有办法的~~
和你合作真是太愉快了~~~合作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



IP属地:湖北66楼2011-10-11 23:03
回复
    是什么导致了人际吸引?
    时空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的心理效应。
    这个不难理解,其中有一个曝光效应值得提一下。
    曝光效应:研究发现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当然,如果一个人显得无赖,那么曝光越久,我们就越不喜欢他。
    虽然这个很好理解,但是有个实验感觉蛮经典的。
    大概就是:研究者在一个教室安排了女性同谋,同谋者不会和老师以及任何学生交流,只是进入教室坐在第一排,每个人都能看到她,在课堂常出现的次数分别有0、5、10、15,结果在最终评价中,出现次数越多的女性获得的正面评价越高,即使他们从未发生过互动。
    然后不得不说的就是网络化问题,网络将长距离拉到毫无距离。。。然后会出现很多一开始没有想到的问题。。。
    相似性,人们常说的互补那是假的。。。真实情况是,是相似性而非互补性把人们结合到了一起。
    这种相似性包括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观点,信念,人格,还会包括相似的地域背景,身份背景,兴趣爱好等等等等。。。
    人际风格,拥有类似的交际方式的人,会更容易想会引起好感,差距会造成心态上的挫折感和优越感,也就是距离感。
    为什么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那么重要?有三种可能的原因。
    1、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
    2、那些相似的人们确证着我们的特点和信念,也就是说,他们带给我们一种我们是正确的感觉;
    3、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我们会作出一些负性的推论。
    我们猜测这个人的意见表明了他是那种我们认为不讨人喜欢的、不道德的、软弱的或轻率的类型。
    简而言之,在重要态度上的分歧导致关系的破裂。那么,被人喜爱的渴望、被人确证的需要,以及我们对人的性格所下的结论,都在提升一对相似心灵之间的吸引力或降低一对相异头脑之间的吸引力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希望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痛苦,每个人都能开心。。。好好的,开心的- -。


    IP属地:湖北67楼2011-10-12 23:04
    回复
      互惠式好感,我们都喜欢被别人喜欢。事实上,仅仅知道某个人喜欢我们就足以提升我们被那个人吸引的程度。
      互惠式好感在某些时候是由于自我实现预言(11/325,1/17)的作用发生的。
      在实验中,仅仅是告诉被试电话另一方的人喜欢或不喜欢他,就能完全影响电话交流时的态度。
      外表吸引力与好感,这个不需要说了吧。。。人们最初的感觉,外貌是具有第一影响力。
      那么吸引力的标准是什么呢?似乎人们共有一套审美标准。。。然后。。虽然书上写了很多,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一看到就会知道那是不是美的。。
      关于美的文化标准,基本上差不多。。。
      熟悉度的力量,这个。。看到一个和认识的人具有相似性的人,会是什么感觉呢~~至少会比其他不熟悉的人更具有亲切感吧~~
      当然,人们对有魅力的人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假设,所谓真善美是一家子。。。所以看到美女帅哥,首先就会认为这个人很不错,至于是怎么个不错,你能感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女帅哥骗人最有优势的原因了。。。
      对了,关于外表吸引力,是不存在两性差异的。
      总结一下,目前影响吸引力的 有时空的接近性、相似性、互惠式好感和外表的吸引力。
      关于最初吸引的回忆。。
      研究表明,互惠式好感和吸引力是许多人坠入爱河的有力预测因素。
      但是对于友谊而言,相似性和时空接近性被提及的最高。
      下一节讲人际吸引的理论。
      我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关于小夜夜,只是单纯的外表吸引力,也许还有一点相似**。
      


      IP属地:湖北68楼2011-10-13 23:03
      回复
        人际吸引的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与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的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的关系的可能性知觉。
        这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 成本和授予的经济模型基础上的简单概念,被延伸形成了复杂的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
        1、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
        2、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
        3、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程度。
        换句话说,我们购买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好关系,他对于我们的情感货币而言能提供给我们的价值最多。
        其理论的基本概念时收益、成本、结果和比较水平。
        关于收益和成本以及结果都没什么好说的,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下面说一下比较水平。
        比较水平:人们对于他们在特定给关系中可能的收益和成本的水平预期。
        可以这么想,你努力了很久去追一个人,结果确实有回报了,但是可能和你的预期不太一样,也许有惊喜,也许有失望。。
        替代性比较水平:人们对于在一段可替代旧关系的新关系中,收益和成本的水平的预期。
        这就是挖墙脚的关键所在了,所谓跳槽啊。。移情别恋神马的啊。。。都是没达到预期,而新的选择似乎有达到预期的机会。。。
        这种粗糙的把经济模型用在套在人类的情感上面,确实让人很不爽。。但是这个模型确实做的不错,不是么- -。
        于是,研究者们批评的方向,是这个理论忽视了公平概念。。。
        公平理论支持者强调,人们并非简单的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同时还会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两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
        根据这种理论,过度受益和国度受损的关系,双方对这种状态都应该感到不安,且双方都会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
        我还是可以毫不怀疑地说。。这套狗屁理论,在我和小夜夜这里完全说不通。。。


        IP属地:湖北69楼2011-10-14 13:37
        回复
          亲密关系
          靠,爱的定义。。。说实话,这么深奥的东西,即使是看完了,也还是不懂。。。
          在早期尝试通过区别“爱”与“喜欢”来界定“爱”的尝试中发现,恐怕就像你期待的那样,爱并非是“很喜欢”,也不纯粹是性吸引力。
          友谊式的爱:当我们对某个人非常在乎时所感觉到的亲密和情感,但当那个人在场时,我们并不感受到激情或生理唤醒。
          激情式的爱:对某个人强烈的渴求,伴随着生理唤醒。当爱是相互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极大的满足和狂喜;当爱是单方面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痛苦和绝望。
          爱情三元论: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爱包含的三个变异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密(只有亲密是喜欢式爱情)
          ____________浪漫式爱情(亲密+激情)____________友谊式爱情(亲密+承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美式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密+激情+承诺)
          激情(只有激情是迷恋是爱情)__愚昧式爱情(激情+承诺)__承诺(只有承诺是空洞式爱情)
          又是文化因素。。。很容易猜到不是么- -。
          那么很明显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相互依靠的传统,使得人们对爱情的期待更倾向于友谊式的爱情;而个人主义当然浪漫是最重要的。。
          这一节好短啊。。。当然,不仅仅是本身内容不多,也是因为爱情这种我了个去的东西确实纠结人,即使是研究者也不能发现更多,发现的也都显得那么浅显。。
          最重要的还是本人木有爱情经历,所以中间缺少了我的补充说明。。。好了,不水了。。
          我又可以毫不怀疑的说了。。我对小夜夜从理论上不是迷恋。。但不是又是什么呢- -。


          IP属地:湖北71楼2011-10-15 09:29
          回复
            长期关系中的社会交换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原则,如果想要其他人喜欢我们,能给他们足够的社会受益是十分重要的。
            投资模型: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是否会忠于一段关系不仅取决于他们就收益、成本、比较水平和替代性比较水平而言的对关系的满意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关系进行的那些离开关系就会失去的投资水平。
            简而言之,在预测人们是否会留住一段时间时,我们需要知道:
            1、他们对关系的满意程度;2、他们对替代性关系的想法;3、他们对关系投资的多寡。
            收益
            成本———→对关系的满意程度
            比较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对关系的投资水平———→对关系的承诺———→关系的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替代关系的质量
            长期关系中的公平性:
            在短期关系中,人们关注公平,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及时的回报;如果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那么我们会感觉被人利用了;我们不断捕捉有关“谁对这段关系贡献了什么”的信息;能够帮助对方对我们的心境没有影响。”
            也就是处于一种交换关系:受到公平需要(例如寻求收益和成本的均衡)支配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在亲密朋友、家庭成员和浪漫伴侣之间的关系则较少受到公平原则的支配,而是更多地受到“有难同当”式想法的驱动。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并不希望自己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及时的回报;如果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我们也不会感觉被人利用了;我们并不一直关注有关“谁对这段关系贡献了什么”的信息;能够帮助对方让我们感觉良好。”
            这就是共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最关注的是对他人需求做出回应。
            我默默的等你。。。等你的一次正面回眸- -。我在想念你。。
            


            IP属地:湖北73楼2011-10-17 22:08
            回复
              前面都说的是人际间的相处过程中的相识与相交,那么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要说的自然就是分手的过程了。。。
              关系的解体并非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有着许多步骤的过程。
              史蒂芬.达克提出的理论是,解体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从个体层面(个体不断思考他或她对关系的不满意感觉)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层面(个体与伴侣讨论分手的问题)到社会层面(像其他人宣布分手的消息)再回到个体层面(个体从分手的经历中恢复过来,并对这段经历的过程以及原因形成自己的陈述,或是说观点视角)。
              解体

              阈限:“我在也不能够忍受了!!”

              个体层面阶段
              ——————————————————
              关注伴侣的行为
              测算伴侣的行为是否适当
              描述并评估这段关系中的消极方面
              思量突出关系的成本
              测算替代选择中的积极方面
              面对“爆发或是沉默”的两难选择
              ——————————————————

              阈限:“我应该选择分手了- -。”

              两个个体间层面阶段
              ——————————————————
              面对“爆发或是沉默”的两难选择
              面对伴侣
              对“我们的关系”进行协商和讨论
              尝试关系的修复和妥协
              测算推出关系的成本或是减低双方的亲密感
              ——————————————————

              阈限:“我是认真的!”

              社会层面阶段
              ——————————————————
              与伴侣就分手后的问题进行协商
              在朋友、家人和其他人中间开始关于分手的闲谈或讨论
              构造公共环境中有关“挽回面子”和“责难”的故事与叙述
              思量并面对朋友、家人和其他人的反应
              寻求调节团体
              ——————————————————

              阈限:“现在一切都完了o()^))o ”

              再回到个体层面
              ——————————————————
              从事“让爱已成往事”的种种活动
              开始反思和回顾:分析“事故”的原因
              公开传播自己那个版本的分手故事
              ——————————————————
              卡里尔.拉斯伯特提出,问题关系中存在四种类型的行为,前两种是破坏性的:
              主动损害关系(虐待、威胁分手等)、被动旁观关心的恶化(拒绝解决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忽视对方或很少时间相处、对关系不进行投入);
              后两种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行为:
              主动尝试改进关系(如问题讨论、尝试改变、咨询)、被动的保持对关系的忠诚(如等待并期望事情会变好、表现出支持而非开展的态度、保持乐观)。
              同时,当一个人在某些特殊的地方和你有所不同时,致命吸引力就会发生,但这些不同,也将成为之后不喜欢的原因——没有共同点。这再次提醒,相似性而给互补性是成功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特性。
              。。。。事情多了,真是烦呢~~~
              


              IP属地:湖北74楼2011-10-19 14:36
              回复
                对上一节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
                虽然已经发现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发展过程几乎都符合了他所认为的发展脉络,但是依然受到各种批评。
                首先,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是比较主观的,并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
                其次,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科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领域一般性的。人们面对的剧情不同,所做出的回答水平也可能不同。例如在压力之下,道德推理会倒退到最初阶段。
                第三,科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这表明思维和行为实际上联系不大。有些人却是理解较高水平得到的发展,但他们在行为上并不能表现出来。
                最后,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并不适合他的理论,比如犹太人聚居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更高”的道德水平。
                要在头脑中表征这个世界,我们必须识别环境中的物理能量,并且将其编码为神经信号,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感觉。
                同时我们必须选择、组织并且解释我们的感觉,而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知觉。
                心理学家把从输入水平开始的感觉分析称为自下而上加工,我们的知觉即来自于自下而上到达大脑的感觉,也来自于被心理学家称为自上而下加工的经验和期望。。
                阈限
                心理物理学是关于物理能量与心理体验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察觉到什么样的刺激,刺激强度多大的时候我们才能察觉到,我们对变化的刺激有多敏感?
                绝对阈限:察觉某一特定刺激所必需的最小刺激量(光、声音、压力、味道、气味)。
                阈下刺激。。
                因为有阈限的存在,我们能够加工自己意识不到的信息。当快速地呈现一个个体所察觉不到的刺激时,它能够引发个体作出微弱的情绪反应,尽管个体没有意识到该刺激的存在。大脑在意识状态下所不能认出的东西,内心可能会知道。这种阈下启动现象以及大量其他证据表明了只觉所具有的力量和危险性。
                直觉所具有的危险性。。。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后的失落么- -。


                IP属地:湖北77楼2011-10-22 22:32
                回复
                  差别阈限:也称作最小可觉差。。是人体有50%的次数可以察觉到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是刺激的恒定比例,而不是很顶数量,这个原侧普遍适用。
                  韦伯定律只是一个大致的近似值。它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而且我们生活中的刺激大多属于此范围。比如1块钱的棒棒糖,涨了5毛,那我们很快会注意到,但是如果10万元的车,也许涨了1万才会让人重视吧。。
                  这个精确的比例是依照刺激的种类而变化的。要使一般人察觉到差别,两束光的强度差要达到8%,两个物体的重量差要达到2%,而两个音调频率只需要有0.3%的差异。
                  感觉适应,我们对没有变化的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比如你跳入游泳池中,会感到很冷,但很快就开始很欢快的游起泳来。
                  这个使我们可以关注环境中的变化,而不是重复出现的刺激。
                  有趣的是,我们的眼睛在盯着某一物品时,并不会消失,但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眼睛始终是保持颤抖的,这种颤抖刚刚可以保证对视网膜的刺激在不断变化。
                  那么你可以想象,一个精致仪器,可以使图像始终跟着视线移动,使眼睛始终盯着图像这种情况出现。
                  结果就是图像开始消失。。
                  什么时候会因为习惯了想你,而忽视掉没有回应时的失落。。。


                  IP属地:湖北78楼2011-10-23 23:01
                  回复
                    人类,或者说大多数生命都拥有类似的感官系统,或者说是刺激信号处理模式。各种感官都会接受刺激,并把它转换为神经信号,然后把这些神经信息传递到大脑。
                    总的来说,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基本就是这些。
                    这里有很多理科知识,真是很难说啊。。
                    有点意思的有样-赫尔姆霍兹三色理论,这个理论首先是提出(红绿蓝)三原色,可以混合形成任意一种颜色。于是猜测人有三种类型的感受器,后来也被证实:视网膜上有三种类
                    型的颜色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分别对三色中的一种特别敏感,而这最敏感的颜色,确实是红色、绿色或蓝色。
                    拮抗过程,神经系统把来自椎体细胞与颜色有关的信息编码为互补色对(红和绿、蓝和黄、黑和白),正如视觉后效现象(比如长时间盯着红色,之后再看白色墙壁等幕布,就可以看到绿色)所证明的和测量到的丘脑视觉神经元中的拮抗过程所证实的。
                    我们所体验到的可见光能量只是广阔的电磁辐射光谱中很少的一部分。我们知觉到的光的色调和亮度取决于波长和强度。
                    声波:我们所体验到的声音压力波的频率和振幅是变化的,与频率和振幅对应的是我们知觉到的音调和响度。
                    - -。
                    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声波通过听觉管道通道传播,造成绩效鼓膜的震动。然后经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充满液体的耳蜗,这些震动会造成微小毛细胞的运动,并激活神经信号,最
                    后传递到大脑~~
                    触觉:实际上我们的触觉有四种——压力、温、冷和疼痛——它们互相结合可以产生其他感觉,比如“热”。疼痛的一个理论是,脊髓中的“闸门”或者打开允许疼痛信号通过小的神经纤维并传递到大脑,或者关闭防止疼痛信号的通过。因为疼痛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通常可以用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治疗来控制。
                    味觉:是一种化学感觉,也是五种基本感觉——甜、酸、咸、苦等——那是一种与来自味蕾的信息有交互作用气味的综合物。
                    嗅觉:和味觉一样,嗅觉也是一种化学感觉,但是不想触觉和味觉那样 有基本的嗅觉。有些气味会出发一系列的感受器。和其他刺激一样,气味可以同时唤起记忆和情绪情感。
                    身体位置与运动觉:我们有效的既能还需要运动觉,来报告给大脑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和运动,以及前庭觉,它可以监控整个身体的位置和运动。
                    我只是想要一个家一样温暖的地方,来让我依赖,可是为什么会是这样。。


                    IP属地:湖北79楼2011-10-25 2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