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人行道上摔倒被人施救,施救者免责。”据《湖北日报》9月9日报道,这是家住武汉市汉阳知音西村87岁周婆婆,为自己写下并随身携带的一份声明。几天前,周婆婆88岁的老伴李爹爹,在路上摔倒后无人上前帮扶,终致鼻血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 老伴摔倒无人帮扶含恨而去,周婆婆无奈写下“免责声明”,这既是一种自救措施,更是对信任与美德的一种呼唤。 相似的事件也发生在成都,据《成都商报》9月9日报道,86岁的张淑筠老人下车时,跌倒在了公交车站边的地上。刚开始,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扶起她。老人只得说,“来扶我吧。你们放心,我不得害你们的,更不得害司机。” 在老人自己要求并口头保证不赖上扶她的人、而现场围观者又愿意相互作证的情况下,两个小伙子把老人扶了起来。 老人难扶,难在哪里? 老人们无奈的个人声明、口头保证,其实反射的是一个社会的无奈。继南京彭宇案后,近日多地发生搀扶摔倒老人后反被“冤枉”的事件,如江苏南通的长途车司机殷红彬,下车搀扶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被诬告交通肇事。幸亏司机的车上安装了摄像镜头,案件才得以了结;此外,“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也屡次见诸报端,前述李爹爹的悲剧就是其中一起。 对此,《新京报》9月5日的社论称,“见义勇为惹祸上身”事件高频率出现,不可能不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可能不会助长围观者的冷漠。 实际上,面临这些事情的时候,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做,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要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社会对这些事件的关注, 说明当下社会对道德的认知水准并不低。遗憾的是,在类似事件中,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去做。这说明在这些事件中,社会上很多人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之所以会这样,有两个重要原因,“公权力机构能否秉持公正”和“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成熟与否”。 显然,比“老人恩将仇报”更恶劣的是,公权力机构不能明辨是非,伸张公正。在彭宇案等事件中,有些司法机关的判决传递出的信息是,做好事不但惹麻烦而且要受惩罚,这就进一步打击了人们的善心、善念。某些“老太太”的行为,说实话本来没有什么令人畏惧的力量,但是一旦公权力不辨是非,就成了帮凶,放大了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在彭宇案后,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现象轮番上演,也说明现在社会的信任基础非常脆弱。这与当下很多人的公民意识不够成熟有关。因此,一旦出现信任危机,社会又呈现原子化的个体状态,自利、自保成为本能的第一选择。 公民本质乃是关心公共事务,担负公共责任之人,因而有责任帮助他人,而且也应该能够理性而客观地接收公共信息。所以,社会信任危机,一方面也是公民责任危 机。大家如果都不肯承担责任,肯定没有好结果。越是信任缺失,其实就越需要公民履行自己的责任。也许,你不能确定帮助倒地的老人是否会遭到讹诈,但是,你 可以确定,不帮助他,肯定就没有尽到公民的责任,就会遭受良知的惩罚。走出信任匮乏的恶性循环,除了从确定无疑地去履行公民责任开始,并无其他更好的办 法。 技术指南引发道德评判 卫生部近日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指南》(下称《指南》),针对老年人跌倒现场处理提供了一些专业指导。不过,这份看似普通的《指南》,一经发布却引发了网友的争议。 有网友就表示,”没有道德层面的指南,只有医院急诊科医生有幸去扶起跌倒老人“,也有网友称,”卫生部这样的时候出这样的‘指南’,老人更是没有人扶的了,万一好心做坏事,那就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卫生部提供的《指南》,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救治跌倒的老年人提供专业指导。据了解,同时发布的指南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 而《指南》的发布也有一定积极性,新华网9月8日评论称,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一些伤害预防起步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从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普及急救方法,也证明对减小伤害行之有效。而在我们国家,“伤害干预技术指南”还是个人们知之甚少的新事物。 但是,这份官方指南引发争议、甚至质疑,是因为,相比于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人们争议更多的是,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在道德问题没有找到答案之前,技术指导显然不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问。 中新社的报道引述专家认为,《指南》或许是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回归社会道德,扶起跌倒的老人,不至于让全社会有良知和同情心的公民因此泯灭爱心,还需要相关的法律出台作为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