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吧 关注:15,459贴子:14,230

【资料】锦衣卫——直面纵横大明朝276年的秘密部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


1楼2011-09-10 15:44回复
    锦衣卫——直面纵横大明朝276年的秘密部队
    第一卷、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
    南京的大雨冲刷着那些古老的城砖,但是始终冲刷不去历史的唏嘘和丝丝叹息,久远的过去在历史的深处若隐若现。那些在黑暗的角落里锦衣潜行的人们,腰佩着绣春刀,手握着诏令,从阴暗里站起身来。
       锦衣卫是一个谜,一个被隐藏在无数血案背后的谜!人们只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寻那个曾让明朝的朝臣和民众们胆战心惊的名字——锦衣卫。它给那个王朝带来的震颤和惊悚,给那个王朝留下的未知和灾难,都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可我们已经无法去恢复历史的全景,我们只能通过它的痕迹,来窥探这段解不开的历史之谜。
    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衷
    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着貌似同一幕的闹剧,每一个王朝的开端伴随着的都是无尽的流血。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开国皇帝的痛苦莫不如此,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淮右布衣”皇帝朱元璋,他所忧虑的东西自然更多,他必须为大明朝的历任皇帝开一个好头,他必须要让他的大明王朝基业稳固、千秋万代。所以,锦衣卫就着历史的洪流和朱元璋的袍袖站立了起来,这个从一出生就带着特殊徽章的大明朝的“秘密警丵察”,给大明王朝绘制出了一幅与其他时代完全不同的政治图画。
    1、阴云密布的大明王朝
    据说打小纸条这项人民基层的机密情报活动,就是从朱元璋时候开始的,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干的就是写小纸条、看小纸条。在定都应天,正式当上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这项爱好了。他把每天自己想到的要解决的事情都写在小纸条上,贴到自己的屏风上,以防备忘掉某件政事没有解决。
      朱皇帝对小纸条的迷恋程度基本上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史书上说他吃饭时饭桌上会放着很多双筷子,因为那时候写字是用墨笔,朱皇帝写字条时难免会被墨汁溅到手上啊、筷子上的,所以为了保持卫生,他吃饭的时候会随时写纸条、随时洗手、随时换筷子。
      朱皇帝甚至当着满朝的文武百官自嘲说他下的是笨功夫,有时半夜想起什么事,也必定点上灯记下来,才能安枕。他甚至为这件事情还和他的智囊团第一智囊刘基先生开过一个小玩笑,朱元璋问刘基:“古往今来,像朕这么笨拙的皇上有吗?”朱元璋这么说的时候,当然也是有点儿得意劲儿在里面,这些小纸条其实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勤勉。
      当然,除了看自己写的小纸条,朱皇帝还最喜欢看别人写的小纸条,尤其是他的臣子们写的。声称自己“夙兴夜寐,无忘晷刻”,当然不只是忧民,也有忧国。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很强烈的疑心病,毕竟历史上犯上作乱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但是历史后来证明,跟着朱皇帝打江山的那些爷们儿是最倒霉的,因为朱元璋皇帝是历史上疑心病最厉害的一位。
      说起朱元璋的疑心病,首先就要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是红巾军的创建人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红巾军的第二代龙头老大。当初张士诚派吕珍准备把他灭了,幸亏朱元璋及时把他从虎口中救了出来,并且甘心给他当小弟,说是以后打下江山来还是姓韩。于是后来朱元璋就打着韩林儿的旗号出去征战,等到元至正二十六年的时候,朱元璋把各地诸侯杀的七七八八了,就把根据地建在了应天(今江苏南京),并遣廖永忠接韩林儿过来主持大局,等韩林儿到了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忽然发生了一次“意外”的水上交通事故,韩林儿掉在水里给淹死了。
      其实韩林儿从打一开始就是朱元璋手里的一枚棋子,废掉也是早晚的事,廖永忠这趟活儿办的也是干净利索。但是八卦的人还是存在,等到韩林儿死了以后朱元璋坐上了龙椅,就开始有人怀疑了,说是不是朱元璋下了黑手?
      这事儿如果不是朱元璋干的当然也就算了,但是朱元璋和廖永忠心里明白啊,尤其是已经成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这心里就更不是个滋味了。最明白事的莫过于廖永忠,建国分封群臣虽然只得了个德庆侯,但是也没有多说废话。不过朱元璋还是为着“小明王”这件事情不爽,用了个“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把他给办了。
    


    2楼2011-09-10 15:44
    回复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每一个皇帝都不能够完全信任自己的臣子,即使锦衣卫在明朝后期逐渐没落,但是仍然没有被取缔,可见,在朱元璋的作用下,锦衣卫已经成为了明朝皇帝们的一种情结。
       三、锦衣卫的第一次成型
      在清剿“胡惟庸案”的株连罪犯的过程中,锦衣卫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胡惟庸案”还没有尘埃落定,朱元璋已经迫不及待的把锦衣卫推向了明朝历史的前台。这是明朝锦衣卫的隆重登场,在“胡惟庸案”中逐渐成型的锦衣卫,具备了对外廷的监控功能,可是,由于朱元璋对于子嗣们的过于相信,也使这第一次成型的锦衣卫有着明显的漏洞,这个让朱元璋忽略了的漏洞日后成为对皇太孙朱允炆的最大威胁。
      1、后胡惟庸案时代锦衣卫的成熟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驾驭一帮子亡命之徒为他打江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的前瞻性,朱元璋的深谋远虑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即使民间传说中智慧已经可以赶得上诸葛亮的刘基也远远不及。
        暴力机关永远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王权的根本,所以朱元璋在当上吴王不久,首要的事情就是改革他的军队。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管理方面可谓是天赋异禀,具备着统治者的思维能力,他深切了解元朝统治的失误之处,并且吸取经验以弥补自己的缺失。
        首先,朱元璋将军队分为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等十七个卫亲军指挥使司,同时废除了袭用元朝旧制的枢密、平章、元帅等称号,而是按照兵马的数量,把五千人称为“指挥”、一千人称为“千户”、一百人称为“百户”、五十人称为“总旗”、十人为一“小旗”。在最大限度上完成了对于军队的管理和掌控。在朱元璋正式建国以后,他迅速将这种模式推广了下去,把五千人以上的军区称为“卫”、一千二百人以上的称为“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以上的称为“百户所”。
        在朱元璋早期推行的卫所制度里,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大都督府,大都督府负责明朝的所有军事事务,包括负责内廷安全的禁军。内廷拱卫司就是负责内廷安全的禁军之一,属于羽林卫的一支,也受大都督府管辖。
        内廷拱卫司无疑是和皇帝最亲近的一支队伍,属于皇帝的专职贴身卫队,拱卫司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经过认真全面的审核,对统治阶级必须死忠,总体来说就是要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都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同时,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还必须都是顶级的。
        伴随着乱世的结束和明朝皇权的确立,朱元璋急需一支效忠于自己并且完全为自己服务的亲兵。而内廷拱卫司此时无疑成了朱元璋最好的选择。于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在给功臣们论功行赏的同时,把内廷拱卫司从大都督府的管辖里拉了出来,改为亲军都卫府,由自己直接管制。内廷拱卫司虽然属于皇帝的亲军,但是实际官职并不高,拱卫司的头儿也就是七品的官职。在把拱卫司独立出来,变成亲军都卫司以后,朱元璋首先将官职从七品一下子提到了正三品,其后就开始大肆的扩充亲军都卫司,并设中、左、右、前、后五卫和仪鸾司,掌侍卫法驾卤簿。
      


      12楼2011-09-10 15:47
      回复
        3、锦衣卫的天罗地网和严刑酷法
        在“胡惟庸案”逐渐被清理清楚的时候,锦衣卫这个明朝政府里特殊的部门终于开始正式的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亲自颁布了锦衣卫成立的诏书,当天,内廷拱卫司的仪鸾司终于脱去了用以伪装的朝服,而换上了专为他们所制作的服装。《明史》中记载道:“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祭太庙、社稷,则大红便服。”
          在这里,我们应该留意一下那个“独”字,它足以说明锦衣卫的待遇和其他同级别官员的待遇是不同的。在锦衣卫正式公开挂牌之后,他的工作也逐渐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前台,被明朝的官民们所熟悉和了解。
          凡是被锦衣卫怀疑并且掌握到“证据”成为了危及明朝政权的人物,那么就难逃锦衣卫的“诏令”,“诏令”是专属于锦衣卫的用以执行任务的令旨,除了是锦衣卫身份的证明,也是皇权的集中体现。
          在京中的核心锦衣卫部门的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诏狱”就是锦衣卫用以关押犯人的牢狱,凡是被“诏令”引入“诏狱”的人,从此必然是九死一生的命运,只要走进“诏狱”几乎就是给判了死刑。不管是“诏令”还是“诏狱”,光看那个“诏”字,就体现出了锦衣卫的威严和严酷。在古代,“诏”是只有皇帝才可以有权颁布的,手持着“诏”的意思就是替皇帝行事,也就是并非锦衣卫要查办你,而是皇帝他老人家在查办你了。
          此时的锦衣卫已经不再是挖掘胡惟庸党羽们时那蹒跚学步的模型,他们已经成长为成熟的秘密**组织,在穿着大红蟒衣的锦衣卫们手握着“诏令”耀武扬威的同时,更多的锦衣卫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更加繁忙的运转着。
          如果说明朝政权是朱元璋亲手栽种的参天大树的话,朱元璋就是需要锦衣卫成为他手里用来修建这棵大树的剪子——他必须把影响这棵树生长的多余枝叶都剪掉,用最冷酷、残忍的方法也在所不惜。
          所以,配以锦衣卫们维持国家政权的刑法也比其他刑狱要严酷得多。《明史》中记载,明朝时锦衣卫的“诏狱”里总共有十八套常用刑具,几乎每一种都是可以让人魂飞魄散的酷刑。在这十八套刑具里,最讲究的莫过于“杖刑”,“杖刑”分三种执行手法:第一种叫做“打着问”,是针对一般案情不是很严重的犯人而言,一般都是无伤大雅;第二种叫做“好生打着问”,意思就是要打着重点儿,但是不要打太重,留个活口就成;第三种叫做“好生着实打着问”,就是别管那么多,往死里吧!最后这一种其实最虚伪,因为打死了还能怎么“问”啊!多半都是打死了然后强拖着尸体的手画个押就算了事。
          在“杖刑”里,还有一种刑法是最特别的,那就是“廷杖”。“廷杖”就是说在殿廷上直接进行,遇到进谏触怒皇帝或者犯了过失的大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会命令锦衣卫当廷直接对犯错的大臣执行“杖刑”。有不少皇帝都觉得“推出午门,秋后问斩”比较好,因为让自己的皇宫大殿里见上血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可是明朝的皇帝们不管这个,特别是朱元璋皇帝,尤其不在乎这些,洪武时的公侯朱文正、朱亮祖以及重臣工部尚书薛祥等就是直接被“廷杖”打死在了朱元璋大帝的眼皮底下。
          虽然“杖刑”出名在外,但是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却不是“杖刑”,下面的几样才真正反映出锦衣卫刑法之残忍:
          刷洗:就是在“诏狱”里设置一张铁床,将犯人脱光衣服押上去,不断往犯人身上浇滚烫的开水,趁热再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身体上用力刷洗,一直刷到皮开肉绽露出白骨,只要犯人在疼痛中昏过去就用凉水泼醒,让犯人一直在煎熬中死去。
          油煎:锦衣卫的“诏狱”里专门制作有一平米的大铁盘,在烧热以后,会将犯人放在上面,一直到将犯人活活烧焦。
          灌毒药:这是一种无耻而又残酷的刑法,锦衣卫们专门收集毒药灌到犯人嘴里,然后会再喂一次解毒药,就这样毒药和解毒药不断地灌给犯人,直到将犯人在无数毒性的折磨中被毒死,整个过程让犯人在死之前感觉到地狱般的恐怖。
          站重枷:枷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刑具,但是明朝锦衣卫所用来施刑的枷却完全与众不同,他们的枷比普通枷要重很多,当然也要大很多,据史料记载,明朝锦衣卫的重枷里最重的有三百斤的大枷。锦衣卫会让戴枷的犯人站立着,不得坐卧,就这样将犯人压死在重枷之下。
        


        14楼2011-09-10 15:48
        回复
          2、朱元璋对锦衣卫的限制
          朱元璋终于感到应天城的秋天来得越来越早了,“胡惟庸案”后修订的《昭示**录》和“蓝玉案”后的《逆臣录》还放置在他的书房里,如今他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经常翻看它们了,锦衣卫提供上来的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官员们老实多了,更关键的是在朱元璋眼里,能威胁到明朝统治的“硬刺”基本上都已经拔光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又会时常想起戎马征战的日子的呢?朱元璋已经记不得了,他的记忆和他的视力一起开始模糊了。
            我们不能不在这里做上述这样的描绘,因为他老了,英武如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都不得不面对衰老,朱元璋也逃不掉。人越老的时候,就会越感觉到孤单的可怕,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能不面对死亡的逼近。
            他想把自己对死亡和王朝的忧虑向别人倾诉,可他的爱人和兄弟们都已经死去了,他的孙子虽然文弱却有着自己的心思。他感到皇宫的空旷和只属于王者的凄凉,他再次打开《昭示**录》和《逆臣录》,已经不再是为了搞下一次的肃清运动,更多的是想弥补一下自己日渐短缺的记忆。那是一堵久经风尘的墙,墙上的蛛丝马迹总是需要暗示才能够想起。
            那是多么冗长的两份名单,有些名字朱元璋甚至一点儿记忆都没有,他以为那是他曾经的心腹或者发小,于是他叫来老迈的锦衣卫,让他们告诉他每个名字后面的隐情,到这时他才发现,曾经亲自把一个个名字烙在鬼门关的“生死簿”上的锦衣卫们,对很多名字也陌生得无从说起。这犹如一道晴空闪电,给了朱元璋老人当头一击。
            还有什么人让他不放心呢?
            开国的功勋们多已不在人世,他的皇孙太子朱允炆长于文治,他的儿子燕王朱长于武功,还有什么让他放不下心呢?
            那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锦衣卫了!
            他怎么可以那么信任锦衣卫呢?连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刘基、李擅长、胡惟庸他都信不过,他怎么能把决定生杀大权这样的事情交给锦衣卫呢?
            他们终究是人,不可能是只听命于他的机器,数以万计的罪犯中,有哪些是真正应该死在他的屠刀下,而又有多少是冤魂野鬼呢?权力,朱元璋感觉到久违的芒刺感又在背上发作,没有谁可以分享明朝皇家的权力。朱元璋不怕杀错人,“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焉可负我”,他笃信这是古往今来铁一般的成王之道,他怕的是别人来谋取、利用他拚杀来的权力。胡惟庸不行,蓝玉不行,锦衣卫更不行!
            当他扫视着跪在两旁的锦衣卫们,他开始害怕了,未来是否有一天,这些人不用看他的眼色就可以对朝中任何一个人掏出“诏令”。他朱元璋在世,或许还可以拥有足够的威信震慑他们,而他那仁厚的孙子朱允炆呢?想到这里,朱元璋陡然惊出了一身冷汗,这真是拔掉了旧刺,却成就了新芒啊!险些就铸成大错,还好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就颇有“远见”地焚烧掉了锦衣卫的刑具,收缩了他们的军队和牢狱的权力。
            可是,就这样把锦衣卫一笔抹掉吗?
            不可以,不管怎么说,这是他几十年艰苦经营出来的特殊部队,他们终归是他手中对外廷管理最得力的工具,与其把他们抹去,不如把他们捆绑得牢固一些,让他们永远屈服在他的权力之下。于是,在开国功勋们被屠戮殆尽,外廷威胁基本上得以肃清的前提下,朱元璋开始有步骤地逐步削弱锦衣卫的职权。
            朱元璋因此专门再次申明,从此以后一切案件交由朝廷的三法司审理,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由锦衣卫处理。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朱元璋由此却将锦衣卫的职权束缚住了,同时,他不再要求锦衣卫去办理任何案件了,不再像“胡惟庸案”后那样“挂羊头卖狗肉”了,他要实打实地削减锦衣卫的职权。
            对于锦衣卫打上来的小报告,他也不再一股脑地受理,而是商酌地看,凡是案件都不会一律重办。其实一旦把办案和刑狱的权力从锦衣卫手里摘除掉,只剩下个打小报告的小权力在手里,锦衣卫已经基本上是被关了“紧闭”了。这个时候的锦衣卫,才是真正的“仪鸾司”,除了打打小报告,真正无所事事了,阴暗潮湿的“诏狱”里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老鼠和蟑螂的乐园。
            在晚年,朱元璋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当初对功臣屠戮的残忍,在临死之时,朱元璋在自己的遗诏中说:“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微寒,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在客观评价自己一生的同时,也劝戒自己的继任者千万不能效法他严刑酷法、杀戮功臣的做法。
            而善于察言观色的锦衣卫,早已经从这里意识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在短时间内已经不存在了,幸好他们不是“走狗”,没有面临“烹”的下场,作为朱元璋一手制作出来的“良弓”,他们只是被暂时“藏”了起来。这就像是“胡惟庸案”以后他们短暂的沉默一样,这个王朝缔造了他们,就一定会让他们饱受沉浮。
            但是他们不用担心,因为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的野心,人之将死,总是更容易看得透彻些,他更加担心起他年幼的继任者了,所以才有了民间那段“莫击燕,击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的流言,至于朱元璋在他弥留之际是否把这句话告诉给了他的孙子,但是这段夺嫡之争的无可避免,相信他已经预料到了。
            当朱元璋看着那些锦衣卫的器具在火焰中熊熊燃烧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他虽然湮灭了那些臣子们的逆反之心,却点燃了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心中那股不灭的帝王之心,冥冥之中也给了锦衣卫们死灰复燃的机会。
          


          18楼2011-09-10 15:49
          回复
            像明事那样子看着玩吧,


            19楼2011-09-10 15:49
            回复
              唉呀妈呀,人家老喜欢锦衣卫了


              23楼2011-09-18 23:34
              回复
                我也喜欢~抱抱


                25楼2011-09-23 20:21
                回复
                  哦呦,抱抱


                  26楼2011-09-23 22:44
                  回复
                    补上,算是新人为贴吧做贡献~


                    27楼2011-09-25 16:21
                    回复
                      @梭驿主人
                      空尘,你也冒充新人……


                      29楼2011-09-25 16:27
                      回复
                        空尘最好了~


                        31楼2011-09-25 16:32
                        回复


                          IP属地:吉林32楼2011-09-25 16:33
                          回复
                            于是帖子又被吞了……


                            40楼2011-09-25 16:48
                            回复
                              后面的那段是在发不了了,无论怎么河蟹都说成是广告贴
                              我受不了再读一遍了,呜呜……
                              这本书确实很有爱,虽然这段有些惊悚,而且正好是最想知道真相的时候就接不上了,抓狂两年……
                              鞠躬退场


                              41楼2011-09-25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