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在比利时维修“问题”儿子》。故事大概是:儿子叫杜明宇,父母都是北大生物系硕士生,他们可有着优秀的遗传基因。可是,由于他们工作都很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只好将孩子送幼儿园,最后又不得已送到江苏老家,拜托父母帮忙照看孩子。并在江苏老家上小学,小明宇上五年级时,把他又接到上海读书。江苏的教育和上海差异很大,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的自信心被一点一点毁灭,一提上课就头疼。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逃学,打架,闹事。再后来被学校开除。一向自恃聪明的母亲在儿子面前是那么的无能,于是,从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人开始为儿子的堕落大打出手。就在这时,明宇的母亲获得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博士的机会。母亲一狠心飞往了异国他乡。1992年8月,夫妻二人商议,把儿子接到了比利时上学,希望陌生的环境可能更适合孩子的成长。没想到儿子第一天放学回来一脸愉快。母亲偷偷去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班主任索普拉尼太太的教学方法和国内不同,她希望每次上课有一位学生与她一起站在黑板前做她的助手。儿子因为在班上年龄最小,同学们经常推举他上讲台。开始他还有些紧张,但是只要他写对了,索普拉尼太太就会亲切地拍他的肩膀,写错了,索普拉尼太太也不会批评他,和同学一起帮他重来。儿子的表现欲本来就强,找回了自信的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日子,我有意改变与儿子的对话方式。一天,儿子很沮丧地对我说:“妈妈,我本来就笨,为什么你一定要让我学那么多东西?我不想学了。”我一听火冒三丈,刚开口骂儿子,但转念一想,尽量平静地说:“妈妈知道你很辛苦,你的记忆力一向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努力,好吗?”做好挨骂准备的儿子很诧异地抬起头,告诉我今天表演时说错了好几个单词,被同学笑话。原来如此,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你愿意听妈妈当初学习外语的经历吗?”明宇点点头……就这样妈妈和儿子渐渐有了沟通,最后变得无话不谈。终于,明宇上了颇有名气的鲁汶大学,我们成了校友。
从故事可以看出,对待孩子不能置之不理,要学会关心。当孩子取得小小的进步时,父母要学会赞赏和鼓励;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能盲目批评,更不能无辜打骂,要指出错误的所在,和他一起想办法努力改进。
沟通的方式很重要,和孩子沟通时,要静心平气,不能脾气暴躁;要态度和蔼和亲,不要乱不讲理;要学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发现他的闪光点;了解孩子的喜怒爱乐;知道孩子的心思;走进孩子的心灵。父母能做到这些,沟通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具体如何沟通,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当孩子放学回来时,你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应该这样,孩子今天过得愉快吗?累不累?作业多不多?需要我为你做点什么呢?这样的问候不就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了么?沟通也就不难了。再是要引导孩子说,不要让孩子听你唠叨,你作个忠实的听众,更要注意说话要说到点子上,突出重点,不要罗里罗嗦,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举一个例子,我们同事的一个家属说:“我没有文化,不知道和孩子说些什么,和孩子说几句,却引来孩子的一句这样的话:妈,你说的话十句就有九句是费话,你说还不如不说,更让我烦。”你说这种交流能继续下去么?就拿我和我女儿来说吧,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即时现在孩子在高中上学,也是经常通电话,孩子把学校的事情,同学的事情,自己的烦恼,及时和我联系。就拿她上学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来说,那一次她的数学成绩考了70多分,虽然总成绩还不错,可数学成绩很落后了。她及时告诉我,当时情绪很低落,我是这样说的:“你这次数学考得这样肯定是有原因的,能告诉我具体原因么?”她说:“我考试失误比较多,我的计算题计算结果算错了,还有一些选择题也有错误,计算题和选择题的分数都比较重,结果去了20多分”。我说:“这说明你在平时的做题当中,对计算题可能比较不重视,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做计算题,对计算结果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再是考试要仔细,不要慌张,要沉着迎战,时间富裕要仔细检查。我相信以平时的努力以后会考出好的成绩。”她说:“听了你的话我的心情开朗了许多,妈以后我会注意和努力的。”如果你这样说:“你怎么考得?人家怎么考得好呢?是不是平时贪玩了,你也太笨了。”其结果会怎样?那只会给孩子的心灵上加上一把刀。再见了你她不理你也是情理当中的事,在母女之间架起一道鸿沟,怎么又能较好的沟通呢?愿天下父母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