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传吧 关注:2,686,083贴子:60,317,122

我心中最优秀的103首诗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2011-9-9 12:10:49):
1:做这个排名是因为看到42首诗词的帖子,其中王维、陆游等伟大的诗人居然一首作品都没排上,还有LZ心中的一些佳作也不见,颇为遗憾,于是今天把范围扩大,聊表慰藉。当然以LZ一己之力不可能排到1000、10000首,只能尽我所能;
2:排名依据:依次为传诵度(30分)(尤重现代熟知度)+主题意义(30分)+文笔(20分)+诗作历史地位(20分)=满分100分(诗词本无排名先后,LZ在这里排实为博点噱头,若不然,把103首依次放上大家可能看到一半就兴趣索然,什么事情有争论就有关注度,如能换来大家对诗词文化本身的关注,LZ被骂又何妨?);
3:LZ在这里只做诗词曲的排名,大家所热爱的如《滕王阁序》等歌赋骈文不在此列,也希望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对优秀的歌赋发表看法;
4:在甄选中我会尽量做到范围广,那些对发展诗词做出很大贡献的诗人佳作都尽量上榜,相对而言,个别伟大的诗人上榜诗作数量会有所降低,如若不然,李杜苏就至少要霸占20几首,其他人情何以堪?
5:有些诗作系后人所改,名次会略有降低; 6:主要参考资料:《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全集》《百度百科》“42首诗词原帖”以及各发言吧友意见,在这里向‘狂人丹皮尔’童鞋表示感谢.
7:今日听闻紫灵吧主逝世的噩耗,心中顿觉悲哀,23岁,花一样的年纪,却再不能再来凡吧看看了,在这里深切缅怀,也希望有心人去凡吧原帖送送她,祝她一路走好!


1楼2011-09-11 14:17回复
    先送给那些喜欢写诗的吧友(不在103之列) 南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好诗需要有真经历、真感情方能写出,为赋新词强说愁让人蛋疼)


    2楼2011-09-11 14:17
    回复
      2025-05-25 02:58:32
      广告
      插一下,应该不会介意吧。
      求粉笔灰,信誉第一。


      IP属地:上海4楼2011-09-11 14:19
      回复
        100 清 赵翼 《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5+24+14+16=79
         第一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二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注:其实诗歌的发展是顺应着时代的,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诗词作品。但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没有取其精华,而是把它完全丢掉了,现代创作出多少诗词名篇?


        7楼2011-09-11 14:21
        回复
          98 唐·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5+25+14+15=79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注: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读来就想起“好汉歌”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豪气顿生。


          9楼2011-09-11 14:23
          回复
            97 薛宝钗 《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24+23+17+15=79
            宝钗这诗,写尽了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作为豪门闺秀,有着白海棠般的风姿。她十分爱惜自己,恪守妇德,保持身份。薛宝钗是封建社会的淑女,她满脑子封建正统思想。从“珍重芳姿昼掩门”就可看出。她笔下的白海棠是贤淑而端庄的。像花一样身居深深的庭院之中。白天也要关上院门不与外人接触。手提水罐浇花洗草,修身养性。换来冰雪般的灵魂鲜花般的面容。于白海棠自喻,同时也说明她喜欢一些清新淡雅的东西,“洗出”“胭脂”就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尽显豪门千金那种美丽幽雅且富于智慧的形象。“愁多焉得玉无痕”这里面的“玉”指的应该就是黛玉和宝玉两个人,带有嘲讽之味地道出他们两个成天多愁善感。最后的这两句话,于花,是描绘花的晶莹如雪,于宝钗,却是凄冷孤寂。她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却被封建礼教所毒害至毁灭。但这诗总体来说,写得雍容华贵,符合她的态度矜持,深藏不露的性格。
            注:黛玉太哀伤了,这里上宝钗的。


            10楼2011-09-11 14:23
            回复

              96 近代 鲁迅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6+26+14+15=81
               鲁迅此诗作于一九三二年。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在此之前的十月五日,郁达夫请鲁迅吃饭,同席有柳亚子。“闲人”指鲁迅自己。“打油”是鲁迅对自己诗作的谦词。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那天去赴宴时,郁达夫借此开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遂用“横眉”一联回答他。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这便是鲁迅创作此诗的由来。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注:先生为人令人景仰,小时候学过他的很多作品,我犹爱关于童年记忆的,很想回到童年,无忧无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是先生的人生写照。


              11楼2011-09-11 14:24
              回复
                93 盛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7+24+15+16=82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注:《回乡偶书》有两篇,此为其一,后一篇是续作。


                14楼2011-09-11 14:26
                回复
                  2025-05-25 02:52:32
                  广告
                  92 南宋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5+26+15+16=82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注:观书有感有两首,此处取其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不会被就业市场淘汰。


                  15楼2011-09-11 14:27
                  回复
                    91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5+26+15+16=82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16楼2011-09-11 14:28
                    回复
                      没人看么?有的话帮顶一下!


                      17楼2011-09-11 14:28
                      回复
                        90 初唐 七岁女子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26+15+17+15=83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或许真是时势造就,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慕。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而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注:七岁女子, 唐代武则天时期南海(今广东一带)人。其真实姓名、生卒时间皆无从考证。幼年即能诗,被后人称为“女神童”“奇女子”。存世作品仅《送兄》诗一首,载于《全唐诗》。


                        18楼2011-09-11 14:29
                        回复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1-09-11 14:29
                          回复
                            89 唐 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6+26+15+16=83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楼2011-09-11 14:30
                            回复
                              2025-05-25 02:46:32
                              广告
                              88 中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6+26+15+16=83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
                              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21楼2011-09-11 14: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