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洗碗时,忽听见四川电视台影视文艺频道(SCTV—5)播放的新版红楼梦播到了“风雨夕”这一回。因为我很喜欢这一回,所以丢下未干完的家务,坐在沙发上期待细细品味一番,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失望的。
先说原著吧,这是原著的第四十五回。为什么我很喜欢这一回,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此乃故事情节的关节点之一。因为通过“互剖金兰语”黛玉对宝钗冰释前嫌,说出了自己对宝钗的误解,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事。这是宝黛钗三人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这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发生的重大乃至质的变化。就像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那一回,黛玉偷听见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批评宝钗,并说到:“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混帐话。她要是说,我早和她生分了!”从此黛玉就确认了宝玉对她的爱是深刻和真诚的,因为她和宝玉在思想高度上是契合的。而思想态度上的问题是宝玉最看中的,也是他为什么只念木石前盟,不想金玉良缘的核心原因。从此黛玉也几乎不再故意和宝玉耍小性、闹别扭——她之前之所以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不放心宝玉,不确定宝玉是否真真正正地和唯一地爱她,而她的性格原因倒是次要的。类似地,通过“互剖金兰语”黛玉对宝钗的顾忌也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对宝钗有母亲、有哥哥的羡慕。
第二,原著中“风雨夕”这部门的意境真的是太美了,这种美是潇湘馆的秋霖脉脉,雨滴竹梢之美,是黛玉通过那首拟作的《代离别.秋窗风雨夕》所表达出的淋漓尽致的愁绪之美,是之后宝玉夜探所问出的句句温存体贴之美——“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今儿气色好多了!”是“渔翁、渔婆”似戏谑打趣但又若有所指之美,是“剖腹藏珠,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的责备关怀之美。
现在说说两个版本对于这两个小情节的表现。先看“金兰语”部分,这个部门需要两者饱含真情的表演。黛玉需要表演出自己的自责和对自己处境的悲切。晓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你如何比我,你有母亲,有哥哥......我却一无所有.....”这个语句与情感对比之处,晓旭表现出了自己对寄人篱下的深深悲凉之感。再看新版蒋梦婕的表演就较为逊色,不但表情言语总感觉不是由心而生,而且整个对话中,她的言语表情过于平均化,似乎每句话的背后的情感基调都完全一样,没有一点升降。但是最大的差别不是在两个黛玉的身上,而是在两个宝钗的身上。这个地方宝钗应该表现出的是对黛玉的真诚与关心。旧版张莉的表演在这个地方真的很出色!她很好到地表现出了宝钗的的对于黛玉真诚关心与以及对其遭际的同情。整个谈话过程在真诚的大背景下,她把情感小升降的起承转合拿捏得很好:谈到黛玉的病时担忧表情;听黛玉诉说苦处时的微微皱眉;戏说到:“不过多费一份嫁妆罢了,如此也愁不到哪儿去”时的微微一笑和身体后仰;接着谈到:“我虽然有个哥哥,你是知道的......”又眉头紧锁,以表示出自己的际遇与黛玉相差无几,以期制造一种感同身受的氛围来宽慰黛玉;在说到:“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自然替你消遣一日......”又表现出有种言出必行的真诚。反观新版宝钗的表现就明显地逊色多了。整个谈话过程中说话语气一直平和,没什么变化,而且没有反映出宝钗此时应有的真诚与关切。就在那一动不动地坐着。在说到:“我虽然有个哥哥,你是知道的......”居然还在保持前面的微笑——薛蟠的问题绝对是宝钗的十分担忧的事情之一。
再说“风雨夕”这部份。个人认为87版红楼梦的“风雨夕”部分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段极美的篇章:宝钗离去,黛玉望着宝钗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时音乐响起:“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蓝色的秋夜、淅淅沥沥的秋雨、稀疏斑驳的竹影、黛玉愁望窗外的眼神.....这一切在音乐的陪伴下,将那种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而随着宝玉进院,音乐也跟着就慢慢淡出。一声:“哟!哪儿来的渔翁啊...”开始那段经典的对话。这段对话也被晓旭和欧阳演绎得情真意切。再反观新版中的这部分,立见高下。音乐我就不评价了,因为本没有期望,也无所谓失望。但是蒋梦婕读的《秋窗风雨夕》真的是大煞风景!不要求你能多么带有深情地朗诵,你至少得有抑扬顿挫吧。没有!几乎每句的停顿、断句和情感节奏都一成不变。后来宝黛的“渔翁与渔婆”的那段对话也表现的很不到位,特别是于小彤,感觉他在背台词似的,根本没有体现出对黛玉的深深关切。
总而言之,就这一回而言,我觉得87版红楼梦对原著已经的表现至少在九成以上,而新版红楼梦的表现不及六成!
先说原著吧,这是原著的第四十五回。为什么我很喜欢这一回,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此乃故事情节的关节点之一。因为通过“互剖金兰语”黛玉对宝钗冰释前嫌,说出了自己对宝钗的误解,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事。这是宝黛钗三人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这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发生的重大乃至质的变化。就像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那一回,黛玉偷听见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批评宝钗,并说到:“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混帐话。她要是说,我早和她生分了!”从此黛玉就确认了宝玉对她的爱是深刻和真诚的,因为她和宝玉在思想高度上是契合的。而思想态度上的问题是宝玉最看中的,也是他为什么只念木石前盟,不想金玉良缘的核心原因。从此黛玉也几乎不再故意和宝玉耍小性、闹别扭——她之前之所以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不放心宝玉,不确定宝玉是否真真正正地和唯一地爱她,而她的性格原因倒是次要的。类似地,通过“互剖金兰语”黛玉对宝钗的顾忌也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对宝钗有母亲、有哥哥的羡慕。
第二,原著中“风雨夕”这部门的意境真的是太美了,这种美是潇湘馆的秋霖脉脉,雨滴竹梢之美,是黛玉通过那首拟作的《代离别.秋窗风雨夕》所表达出的淋漓尽致的愁绪之美,是之后宝玉夜探所问出的句句温存体贴之美——“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今儿气色好多了!”是“渔翁、渔婆”似戏谑打趣但又若有所指之美,是“剖腹藏珠,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的责备关怀之美。
现在说说两个版本对于这两个小情节的表现。先看“金兰语”部分,这个部门需要两者饱含真情的表演。黛玉需要表演出自己的自责和对自己处境的悲切。晓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你如何比我,你有母亲,有哥哥......我却一无所有.....”这个语句与情感对比之处,晓旭表现出了自己对寄人篱下的深深悲凉之感。再看新版蒋梦婕的表演就较为逊色,不但表情言语总感觉不是由心而生,而且整个对话中,她的言语表情过于平均化,似乎每句话的背后的情感基调都完全一样,没有一点升降。但是最大的差别不是在两个黛玉的身上,而是在两个宝钗的身上。这个地方宝钗应该表现出的是对黛玉的真诚与关心。旧版张莉的表演在这个地方真的很出色!她很好到地表现出了宝钗的的对于黛玉真诚关心与以及对其遭际的同情。整个谈话过程在真诚的大背景下,她把情感小升降的起承转合拿捏得很好:谈到黛玉的病时担忧表情;听黛玉诉说苦处时的微微皱眉;戏说到:“不过多费一份嫁妆罢了,如此也愁不到哪儿去”时的微微一笑和身体后仰;接着谈到:“我虽然有个哥哥,你是知道的......”又眉头紧锁,以表示出自己的际遇与黛玉相差无几,以期制造一种感同身受的氛围来宽慰黛玉;在说到:“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自然替你消遣一日......”又表现出有种言出必行的真诚。反观新版宝钗的表现就明显地逊色多了。整个谈话过程中说话语气一直平和,没什么变化,而且没有反映出宝钗此时应有的真诚与关切。就在那一动不动地坐着。在说到:“我虽然有个哥哥,你是知道的......”居然还在保持前面的微笑——薛蟠的问题绝对是宝钗的十分担忧的事情之一。
再说“风雨夕”这部份。个人认为87版红楼梦的“风雨夕”部分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段极美的篇章:宝钗离去,黛玉望着宝钗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时音乐响起:“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蓝色的秋夜、淅淅沥沥的秋雨、稀疏斑驳的竹影、黛玉愁望窗外的眼神.....这一切在音乐的陪伴下,将那种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而随着宝玉进院,音乐也跟着就慢慢淡出。一声:“哟!哪儿来的渔翁啊...”开始那段经典的对话。这段对话也被晓旭和欧阳演绎得情真意切。再反观新版中的这部分,立见高下。音乐我就不评价了,因为本没有期望,也无所谓失望。但是蒋梦婕读的《秋窗风雨夕》真的是大煞风景!不要求你能多么带有深情地朗诵,你至少得有抑扬顿挫吧。没有!几乎每句的停顿、断句和情感节奏都一成不变。后来宝黛的“渔翁与渔婆”的那段对话也表现的很不到位,特别是于小彤,感觉他在背台词似的,根本没有体现出对黛玉的深深关切。
总而言之,就这一回而言,我觉得87版红楼梦对原著已经的表现至少在九成以上,而新版红楼梦的表现不及六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