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2005年5月,我有幸应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之邀赴埃及参加了“和平之旅”活动。一提到埃及,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尼罗河、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次有机会目睹了这些世界闻名的景观和古迹,不仅使我亲身观赏了古代埃及文明的辉煌成果,还使我深切感受到尼罗河对埃及人民及其灿烂的文化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在埃及,到处可听到这样一句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刚到埃及就被安排下榻于开罗市中心尼罗河畔的饭店里,没想到闻名遐迩的尼罗河竟这样快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拉开窗帘,尼罗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原来开罗市就建在尼罗河的两岸。
如果说,开罗让我对尼罗河初见一斑的话,那么从这以后在尼罗河上的泛舟之旅才真正让我领略了她的性格和她在埃及的分量。
尼罗河是世界第二长河,全长6670公里,从埃塞俄比亚和布隆迪南部两地发源,分青、白两河,汇合于苏丹。她主要流经苏丹和埃及,上游在苏丹境内,逶迤于丘陵之间,像一匹骏马,奔腾咆哮,进入埃及后,随着地势变平坦,也渐渐改变了她狂暴的野性,变得平和、舒缓,有如少女般的温柔。尼罗河河面开阔,平均宽度为700米,且变化不大。她在埃及境内长1532公里,在距开罗以北23公里处一分为二,注入地中海,两河之间形成了千万年尼罗河淤泥沉淀而成的、享誉人类文明摇篮之称的尼罗河三角洲。
我们的航行从尼罗河进入埃及境内的第一个城市阿斯旺开始。在阿斯旺,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高水坝。别看现在的尼罗河像个温顺的少女,在历史上却经常泛滥。每年7月,尼罗河上游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淹没两岸的土地。1971 年高坝的修建结束了尼罗河年年泛滥的历史,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了面积为59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640亿立方米的目前世界第二大水坝,使几千年来养育埃及的母亲河造福于人类。这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已成奇迹,是埃及人民驯服尼罗河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然而,有趣的是,尼罗河的泛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全部是灾难,古时河水泛滥期间也使沿岸农田饱饮甘露,退去以后留下大量淤泥,成为庄稼生长的天然肥料,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离开高坝,我们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尼罗河泛舟之旅。在游船上凭栏远眺,尼罗河两岸旖旎的风光一览无遗。不同于开罗附近喧闹的、经过都市化雕琢的景象,这里的尼罗河显出她纯朴、自然的本色。眼前是一个个农家村落、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椰枣树和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我这才发现尼罗河就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埃及广袤的沙漠中央。在上游地区,耕地仅在尼罗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再往远,就是沙漠和荒山,形成了绿黄分明的两种颜色。随着游船渐近下游,也就是靠近开罗附近的三角洲地区,绿色愈加多起来,以至一眼望不到边。埃及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可以想象,假如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就没有这片富饶的土地,就不会产生埃及七千年的古老文明,就更不可能出现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几天的航行中,我们不仅领略了尼罗河沿岸风光,还饱览了尼罗河两岸的名胜古迹,如考姆翁布神庙、菲莱神庙、伊德福神庙和伊斯娜神庙等,特别是在埃及著名的旅游城市卢克索时,游览了著名的帝王谷、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它们真是一个比一个壮观,一个比一个令人叫绝,就像镶嵌在尼罗河两岸的珍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人类古代文明史上占据着夺目的位置。
古代埃及有31个王朝。从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688年至公元前2613年)到公元前332年,进入王国时期,因当时王称为“法老”,史称法老时期。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托密勒王朝。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大将渥大维战胜托密勒王朝,使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我们所见到的古迹多建于这段历史中,它们反映出埃及的文化是本土法老文化和外来的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的大融和。在众多的神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卡纳克神庙了。
刚到埃及就被安排下榻于开罗市中心尼罗河畔的饭店里,没想到闻名遐迩的尼罗河竟这样快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拉开窗帘,尼罗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原来开罗市就建在尼罗河的两岸。
如果说,开罗让我对尼罗河初见一斑的话,那么从这以后在尼罗河上的泛舟之旅才真正让我领略了她的性格和她在埃及的分量。
尼罗河是世界第二长河,全长6670公里,从埃塞俄比亚和布隆迪南部两地发源,分青、白两河,汇合于苏丹。她主要流经苏丹和埃及,上游在苏丹境内,逶迤于丘陵之间,像一匹骏马,奔腾咆哮,进入埃及后,随着地势变平坦,也渐渐改变了她狂暴的野性,变得平和、舒缓,有如少女般的温柔。尼罗河河面开阔,平均宽度为700米,且变化不大。她在埃及境内长1532公里,在距开罗以北23公里处一分为二,注入地中海,两河之间形成了千万年尼罗河淤泥沉淀而成的、享誉人类文明摇篮之称的尼罗河三角洲。
我们的航行从尼罗河进入埃及境内的第一个城市阿斯旺开始。在阿斯旺,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高水坝。别看现在的尼罗河像个温顺的少女,在历史上却经常泛滥。每年7月,尼罗河上游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淹没两岸的土地。1971 年高坝的修建结束了尼罗河年年泛滥的历史,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了面积为59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640亿立方米的目前世界第二大水坝,使几千年来养育埃及的母亲河造福于人类。这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已成奇迹,是埃及人民驯服尼罗河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然而,有趣的是,尼罗河的泛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全部是灾难,古时河水泛滥期间也使沿岸农田饱饮甘露,退去以后留下大量淤泥,成为庄稼生长的天然肥料,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离开高坝,我们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尼罗河泛舟之旅。在游船上凭栏远眺,尼罗河两岸旖旎的风光一览无遗。不同于开罗附近喧闹的、经过都市化雕琢的景象,这里的尼罗河显出她纯朴、自然的本色。眼前是一个个农家村落、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椰枣树和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我这才发现尼罗河就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埃及广袤的沙漠中央。在上游地区,耕地仅在尼罗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再往远,就是沙漠和荒山,形成了绿黄分明的两种颜色。随着游船渐近下游,也就是靠近开罗附近的三角洲地区,绿色愈加多起来,以至一眼望不到边。埃及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可以想象,假如没有尼罗河水的灌溉,就没有这片富饶的土地,就不会产生埃及七千年的古老文明,就更不可能出现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几天的航行中,我们不仅领略了尼罗河沿岸风光,还饱览了尼罗河两岸的名胜古迹,如考姆翁布神庙、菲莱神庙、伊德福神庙和伊斯娜神庙等,特别是在埃及著名的旅游城市卢克索时,游览了著名的帝王谷、哈特谢普苏特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它们真是一个比一个壮观,一个比一个令人叫绝,就像镶嵌在尼罗河两岸的珍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人类古代文明史上占据着夺目的位置。
古代埃及有31个王朝。从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688年至公元前2613年)到公元前332年,进入王国时期,因当时王称为“法老”,史称法老时期。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托密勒王朝。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大将渥大维战胜托密勒王朝,使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我们所见到的古迹多建于这段历史中,它们反映出埃及的文化是本土法老文化和外来的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的大融和。在众多的神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卡纳克神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