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吧 关注:2,804贴子:15,694

亲们,有关嫦娥的美美的诗词哟【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人拜吧~


1楼2011-09-15 23:35回复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4楼2011-09-15 23:37
    回复
      悠悠万世,“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倍有诗味。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若离若即,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


      5楼2011-09-15 23:39
      回复



        6楼2011-09-15 23:41
        回复

          《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诗》
          鹊飞空绕树,月轮殊未圆。嫦娥望不出,桂枝犹隐残。
          落照移楼影,浮光动堑澜。枥马悲笳吹,城乌啼塞寒。
          传闻机杼妾,愁余衣服单。当秋络已脆,衔啼织复难。
          敛眉虽不乐,舞剑强为欢。请谢函关吏,行当封一丸。


          7楼2011-09-15 23:41
          回复



            9楼2011-09-15 23:43
            回复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之二十赐烛》
              天子赐烛昏夜时,嫦娥闭月栽桂枝。
              称量高下唯妍辞,相与尽心无附离。
              求安去病如上池,照耀不容毫发私。
              品藻一定何可移,光焰夺昼资尔为。
              宣王徒美庭燎诗,魏帝自彻月殿披。
              我朝好士万古垂,搜索贤俊登蒿藜。
              孰不力吐肝胆脾,枉用晏饮生脤脂。
              云龙将见升騤騤,燃此必欲无所遗。
              收残喜气蒸炊,蜜蜂惭愧空多知。


              10楼2011-09-15 23:44
              回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
                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在当时,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含蓄深刻。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11楼2011-09-15 23:45
                回复



                  12楼2011-09-15 23:46
                  回复
                    《永叔石月屏图》
                    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何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东西两交征,昼夜不暂停,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桂树散疏阴,有若图画成,永叔得知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或疑月入此石中,分此二曜三处明;或立蟾蜍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关。浮波穴石恣所乐,嫦娥孤坐初不觉,玉杵夜无声,无物来捣药。嫦娥惊推轮,下天自寻挺,绕地掀江塌山岳,二物惊奔不复见,留此玉轮之迹在,青壁风雨不可剥。此说亦诡异,予知未精确,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


                    13楼2011-09-15 23:46
                    回复



                      15楼2011-09-15 23:48
                      回复

                        《和冯中允仙娥峰》
                        熊耳如当出槛熊,仙姿孤秀压诸峰。
                        采芝逋客怜贞质,化石佳人妬丽容。
                        身上霓衣慵整顿,天边华盖会裁缝。
                        嫦娥月里休相笑,万古应无窃药踪。


                        16楼2011-09-15 23:48
                        回复
                          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咸平四年在蕲州卒,年四十八。《宋史》与《东都事略》有传。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17楼2011-09-15 23:49
                          回复



                            18楼2011-09-15 23:50
                            回复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所嫁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机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秋夜》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懒去眠。
                              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


                              19楼2011-09-15 2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