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hhwll吧 关注:2贴子:2,044

【论古盖楼】看易中天评刘邦和项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6-08-07 12:45回复
    易讲刘邦崛起之谜 

      内容简介: 

      秦朝末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一位没有读过书的平民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便成为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刘邦。刘邦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能够拥有无上的权力,以四海为家。因为他小时候的境遇与皇帝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除了出身低微之外,刘邦从小就不读书,总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是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他遇到了对其一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人?这两个人究竟是谁呢? 

      公元前208年,陈胜起义暂时遭到挫折后,由楚国旧贵族出身的项梁领导的一支义军,在听取了谋士范增的建议后,立原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怀王。楚怀王也当仁不让地行使了其领导权,决定各路诸侯出兵灭秦,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西进关中,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出身低微的刘邦靠着胆子大和老实可靠,获得了担当重任的机会。受命后的刘邦带领着只有几千人的军队,踌躇满志地开始西进,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强大的几十万以逸待劳的秦军。正在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在一个关键的地方,遇到了一个关键的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帮助刘邦日后建功立业的贵人。那么刘邦是如何对待这个人的呢?  

      据《史记》记载,他从小被父亲称作“无赖”,而且生性喜欢酒和女人。那么,性情放浪的刘邦是如何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的呢?


    2楼2006-08-07 12:46
    回复
       (全文) 

        我们今天继续讲汉代风云人物,说到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刘邦,因为刘邦是汉代风云人物的一号人物,NO.1。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也叫汉高帝,或者也叫高皇帝,刘邦他想过当皇帝吗?结论是没有。刘邦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当皇帝,他也不会当皇帝。汉五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他即位的地方在定陶,定陶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这是个风水宝地,传说尧帝当年居住在这个地方。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后来定都定在长安,他的丞相萧何就在长安为他营建宫殿,那就是未央宫,刘邦在外面打仗,从战场上回来,回到长安一看,萧何营造的这个未央宫,宏伟壮丽,华丽无比,刘邦非常生气,刘邦对萧何说,他说天下大乱,至今没有安定,民不聊生,烽火连天,你为什么给我做这么华丽、奢侈的一个宫殿,太不像话了。这说明刘邦这个人在刚当皇帝的时候确实还保存着他的平民意识,这还是很不错的,在今天看很廉洁的。萧何说,天子四海为家,就是说天子的家是什么呢?就是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他的宫殿如果不宏伟壮丽,不足以表示他的权威。刘邦说,原来是这样。这才接受了这个宫殿。 

        未央宫建成以后,群臣都来朝贺,都来祝贺未央宫建成,糟糕的是这些功臣们在未央宫里面一开会就喝酒,一喝酒就喝醉,一喝醉就争谁的功劳大,吵起来就把剑拔出来在柱子上砍,刘邦说这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能这样,这怎么得了,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叔孙通是一个儒生,攻读儒家经典的,很早就追随刘邦打天下。叔孙通就向刘邦提出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制定礼仪,臣愿意带着自己的学生给陛下策划一套礼仪方案。刘邦说礼仪这个东西很难吧,你要知道我们都是大老粗。叔孙通说这个东西不难的,礼仪是什么呢?礼仪就是人情的一种规范化,程式化和仪式化,它本质上就是人之常情,何况礼仪是可繁可简的。我们可以把历代的礼仪拿来综合一下,改革一下,我们弄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出来。刘邦说,那你就试试。于是叔孙通就带着自己学生制定了一套礼仪,演习了一个月,然后请刘邦过来观赏。刘邦一看这个还简单,我们这些大老粗也能学会,就这样吧。礼仪制定好了。 

        于是到了汉七年,长乐宫又建成了,这一次就不能像上次未央宫那个时候那样,乱七八糟的。就按照礼仪来进行祝贺朝贺,礼仪有什么呢?有司仪官,首先有司仪官,喊趋,趋是什么意思呢?趋就是小步快跑,小步快走,那个动作大家可以看什么?看日本电视连续剧,日本女人穿着和服背后背一个包,这样走,那个就叫做趋。司仪官喊趋,所有的官员都拿着笏走过来。列,就是武将一排,文官一排,列好。这个时候皇帝才坐上御辇缓缓地推进来,坐在当中。司仪官又喊,跪,大家跪下来。拜,大家拜下去。然后这个时候才上酒,每人手上一杯酒,爵。然后司仪官喊寿,寿就是祝贺的意思,寿命的寿。第一列诸侯王这个等级的出列拿着酒杯,跪下来,然后司仪官喊,寿,大家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饮,把这个酒喝下去,退,然后退回去。然后文官出列,文官再出列,然后再跪,再拜,再寿,再退。然后两千石出列,如何如何,六百石出列,整整齐齐。于是刘邦很高兴,哎呀,我的妈呀,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当皇帝这么过瘾,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可见什么呢?可见先前是不知道的,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


      3楼2006-08-07 12:46
      回复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非刘季当头不可呢?不是,因为这时候还有两个能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政府的一级官员。刘季是一个亭长,这个亭长最后还是失职的,但是萧何和曹参都是文化人的,文化人是不敢造反的。萧何和曹参说,我们都拖家带口的,都有一些产业,挑头造反那是灭族的罪,弄不好我们,刘季,反正那是一个混小子,愣头青,出了事他担着。大家说,不不,我们都觉得刘季非你不可,所有的人都不敢挑这个头。刘季说好,大家既然推举我,我就来挑这个头。于是刘季自封为沛公,因为他是沛县的领袖,叫沛公。由此我们得出了刘邦崛起的原因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出身虽差,运气好


        6楼2006-08-07 12:48
        回复
            那么郦其食和刘邦见面以后,刘邦一看这是一个人才,不是书呆子,刘邦不愿意见读书人的原因,是因为读书人书呆子太多了。一来一讲,前三皇后五帝开始,他能讲半个小时,一口气不歇,要有兴致的话能讲三个小时,不得要领,什么问题不解决。刘邦一看郦其食这是个解决问题的人,他非常高兴,然后就请他吃饭,吃完饭以后就说,先生有什么计策教我吗?郦其食说主公打算下一步怎么办?刘邦说,我是奉了怀王的命,西进攻秦,我当然是要继续西进了。郦其食说,不行,你看看你的人马,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不足万人,就你这么一支队伍,这么一彪人马居然就想去和强秦叫板,那你不是羊入虎口吗?刘邦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郦其食说,止陈留,什么叫止陈留,你把陈留拿下来,陈留这个地方历来是天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粮草极其丰厚,如果能够把陈留拿下来的话,你的军队会扩充,你的粮草会补充,然后你在这儿住一段时候,养精蓄锐,然后你再去攻秦。刘邦说,陈留我怎么把它拿下来?郦其食说不要急,陈留县县令是我的朋友,我去劝降。刘邦说,好吧,你去劝降吧。 

            郦其食就进了陈留县城,找到陈留县的县令劝降。县令说,那不行,秦法是很苛刻的,我要是背叛,我是灭族的罪,这个事情不能干,郦先生不要再说了,今天晚上住一宿,明天你回去,该干啥就干啥去。郦其食晚上就住在陈留县,半夜起来杀了陈留县令,然后拎着陈留县令的头,翻出陈留县城,跑到刘邦军中。第二天,刘邦军队开向陈留县,然后用一个竹篙把陈留县令的脑袋挑起来,大声地说,你们看,你们县令的首级在此,还不投降吗?陈留县的人一城人马上投降。刘邦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留,为他进一步走向胜利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也就是刘邦崛起的第四个原因:水平虽差,悟性高。


          9楼2006-08-07 13:07
          回复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呢?项羽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刘邦的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刘邦如果和项羽打它一仗的话,那叫“以卵击石”,根本就不是对手,可以说此刻的刘邦是危在旦夕。幸亏这个时候项羽的队伍里面也出来一个通风报信的,此人是谁呢?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和张良是好朋友,他知道张良现在在刘邦的军队里,明天大军出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门失火,也得殃及池鱼。大军开将过去,张良很可能也就死于战争。所以他连夜从鸿门到霸上,去给张良通风报信,当时鸿门离霸上是四十里路。项伯把这个情况告诉张良以后,张良说,让我想一想,项伯说,你不要想,你走,你何必和刘邦一起同归于尽呢?赶快跟我走。张良说,不行,他说,我本来是韩王的人,是韩王让我到沛公这里来的,来帮助沛公的,我现在不辞而别,这是不仗义的,我得跟沛公说一声,于是张良马上去见刘邦,向他报告有这样的情况,刘邦说,“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张良说,谁给你出的主意,要你把函谷关把守起来。刘邦说,哎呀,不是有一个谋士,他说我只要把这个门一关,这个地方就是我的了。张良说,这个馊主意啊,请你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司马迁写道:“沛公默然”。刘邦沉默了好半天说“固不如也”,实在是打不过,“且为之奈何?”那怎么办呢?张良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请项伯说情。 
             
             于是张良就把项伯请进来了,刘邦就说,项伯,老哥,你看这个事是这样的,这个项将军恐怕是误会我了,我这个怎么敢背叛项将军呢?我是派兵在函谷关把守,那是防强盗的,我怎么会是防项将军的呢?帮我说说,帮我说说,说说。项伯说好吧,我就帮你说说吧,于是项伯晚上又连夜回到项羽军中,如是这番的说了一遍,然后说了,侄子,贤侄啊,刘邦,你最好不要杀他,人家是功臣,秦刚刚被我们灭掉,你就杀功臣,这讲不过去嘛。项羽就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这些人,就从霸上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就这么说了,他说,将军啊,当年臣和将军一起在怀王手下当差,接受怀王的命令出击,将军战河北,臣战城南,臣也没有想到,怎么一不小心,我就先来了,实在不好意思,不过也好,我不就是很荣幸地又见到将军了吗?装孙子。 

              这个项羽是个缺心眼的,大家知道吗?一看刘邦装孙子,他就得意了,哎呀,你看看,这个事情本来也是个误会,这都是你手下的那个左司马,那个叫曹无伤的人,他这么说,要不我怎么会这样呢?缺心眼吧,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线人给卖了,所以刘邦从鸿门脱身以后,回到军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无伤杀了,“立诛杀曹无伤”,那还不杀他?下面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鸿门宴了,刘邦就从鸿门上脱身回去了,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就看出来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二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镇定机智,转危为安。


            15楼2006-08-07 13:16
            回复
                那么刘邦和项羽和解以后,天下的形势大致上也就定下来了,秦是已经灭掉了,所以史书上从这一年开始就称之为汉元年。这一句话要解释一下,就是秦的历法是以十月为首,就是它不是以元月份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它是以十月份为第一年的第一个月,那么汉元年还依旧使用秦代的历法,也是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汉元年十月是这一年的第一月。 

                天下定下来以后,项羽就开始分封诸侯,因为这个时候诸侯们基本上也有一块地盘,封王。一下子封了18个王。在这个封王当中,项羽表现很不公平,和他关系好的,他就封个大的,和他关系差的,他就封个小的,他不喜欢的人,甚至不封,然后自己封的什么呢?西楚霸王,楚霸王就是从这儿来的,他自称是西楚霸王,其他的这个王那个王,什么齐王,秦王,给刘邦封了个什么呢?汉王,汉这个称呼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16楼2006-08-07 13:17
              回复
                  为什么封他做汉王呢?这是范增出的主意,范增总觉得刘邦是最危险的敌人,所以就跟项羽说,你把他封到汉中去,汉国的国都叫做南郑,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在陕西省的汉中市,汉中市旁边上有块地方就叫南郑,封到那个地方。然后把关中这个地方,原来秦这个地方,把它一分为三,分给了三个秦朝的降将,就是秦朝投降过来的将领,封了三个王,因此这个地方从此叫做三秦。 

                  为什么这样封呢?就是要让秦王朝的这三个将军封的王堵住刘邦的路,不让刘邦从汉中再反扑过来,就是要把刘邦软禁在汉中这个地方。而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你说,把他弄到那个地方去,他们怎么能安心呢?所以对刘邦是很不公平的。刘邦自己也是一肚子气,但是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和项羽叫板较劲的时候,所以他自己强咽下自己的泪水,吞下了这颗苦果,叫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面咽。 

                  到了汉元年的四月,各个诸侯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叫做“之国”。之乎者也的之,“之”就是去的意思,到自己的封国去,刘邦也往汉中走,这时候张良就来向刘邦告别,说我本来是韩王的人,我现在还要回到韩王的身边去,我临走有一个建议,建议你烧掉栈道,栈道是怎么回事?给大家看一个图,这块地方就是汉中,就是南郑,这个地方是咸阳,从咸阳到汉中这个地方,那个路是不好走的,所以很多地方要凌空在山上用木头这些东西修一条路,一条便道,这个叫栈道。张良说,你把这个栈道烧了,让项羽放心,表示你非常高兴、乐意地、满足地接受了他的封赐,准备就在汉中那一亩三分地上,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没有什么野心了,把栈道烧了,刘邦马上采纳这个建议,把栈道烧了。


                17楼2006-08-07 13:18
                回复
                    刘邦来到汉中以后,军心极不稳定,因为刘邦的军队都是楚人,跟着刘邦出来打仗盼望的是衣锦还乡,怎么结果把他弄到这个地方来跟充军差不多,谁愿意在这儿待,再一看刘邦把栈道也烧了,觉得刘邦这个人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跟着他能有前途吗?所以他手下的将领,兵士一批一批地逃亡,其中就包括来投奔刘邦的韩信。而这个时候,萧何发现韩信的逃走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让刘邦拜韩信做了大将军。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当了大将军以后,就对刘邦说,大王,我们不能待在这儿,你愿意待在这儿吗?刘邦说,谁愿意待在这鬼地方,我不是没办法吗?韩信说,办法是有的。关键是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刘邦说,为什么?他说,现在军心思归,天下未定,现在天下还是一个纷纷乱乱的时候,韩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项羽封了这些诸侯以后,很快齐这个地方,就是山东这个地方就乱起来了,项羽当时封王的时候把齐一分为三,像秦一样,一分为三,封了三个王,这三个王互相是不服气的,而在灭秦斗争当中,最有功劳的一个齐国原来的丞相叫田荣的,项羽不封他,项羽不喜欢他,田荣就开始闹事,齐国闹得一塌糊涂,最后反了。项羽带兵就去平定齐国,然后韩信说,这个时候大概是汉元年八月份的事情,韩信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一旦天下定下来,没有人再愿意打仗了,现在是有人愿意打仗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马上出关。刘邦说,现在我栈道都烧掉了,怎么办?韩信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八个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然这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得给大家交代一下,这是《史记》里面没有记载的,实际上是小说家言。这是汉元年八月份的事,从此揭开了长达四年多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帷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刘邦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是这样的,在逆境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又有出奇制胜的策略。


                  18楼2006-08-07 13:18
                  回复
                     刘邦出关以后,战争并不顺利,他曾经是顺利的,因为他是乘虚而入,因为项羽带的人马在齐忙活着,南边这边他根本就控制不了,所以刘邦带着军队一路凯歌,一口气打到什么地方?打到了彭城。彭城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江苏省徐州市,是项羽西楚霸王的国都。这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胜利了,刘邦的军队打进彭城以后就不客气了,吃、喝,大摆酒宴,把项羽储存在彭城的好酒都开了坛,日夜酒会。项羽当然不能容忍了,那小子端了我的老窝。于是项羽带了一班人马,都是精兵强将从北方南下反扑过来,和刘邦决战。 

                      这个刘邦打仗确实是不如项羽,项羽这个时候人数虽然少,结果把刘邦打得是落花流水,这场战争打到什么程度呢?打到刘邦死的人有10万人,这10万人的尸体都掉到河里面,把一条河都堵住了,变成一个坝,拦洪坝了,到这种程度,几乎刘邦要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老天爷帮忙,突然刮起一阵飓风,这个风是朝楚军的方向刮的,刮得是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楚军都睁不开眼睛,在这个关头,刘邦才带了极少数人逃出这个重围,逃出去刘邦就从彭城往沛县跑,他想把自己的家小,因为他还有父亲,还有老婆,还有孩子,还有两个孩子,就是吕后生的,一个是后来的汉惠帝,一个是后来的鲁元公主,想把家小接回去,结果跑到沛县吕后、父亲已经找不到了,只找到了两个孩子,刘邦就把这两个孩子装到车上,由他的车夫夏侯婴,夏侯婴也是我们前几次讲座一再谈到的一个人,太仆夏侯婴赶着马车逃命。情急之中刘邦甚至做了这样的事,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他觉得车跑得太慢了,把两个孩子推下去了,推下去以后,夏侯婴马上勒住马跳下去,把两个孩子抱上来装进去又跑,跑了一段,刘邦又觉得不行,又把两个孩子推下去,夏侯婴又跳下去把这两个孩子抱上来,一共三次,最后夏侯婴说了,说大王怎么能这样,事情再紧急,我们不能把车赶快一点吗?刘邦这才不再把孩子推下去,也可见当时的情况狼狈到了什么程度,也可见这个人心狠到什么程度。至于他的父亲刘太公和他的老婆吕后,当然做了项羽的俘虏,所以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19楼2006-08-07 13:20
                    回复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其他的诸侯王也纷纷闹起了独立,而且这些诸侯王那就是朝秦暮楚,那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一会儿倒向刘邦,一会儿倒向项羽,一会儿又倒向刘邦,一会儿又倒向项羽,那么刘邦和项羽这样一个势力在中原大地也就是展开了拉锯战,一会儿这边胜,一会儿那边胜,这样一直打到汉四年,楚汉两军处于胶着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主战场上就是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对峙,其他那些人在观望,这个时候刘邦派出他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在齐,把齐国已经拿下来,也在观望, 

                        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项羽就焦躁了,因为项羽现在的粮食已经不够了,项羽就出来跟刘邦说了这样的话,刘邦,天下战事频仍,战乱不已,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不就是我们两个都要当老大吗?那么这一场弄得天下百姓都不得安宁的战争不就是你我两个男人之间的事吗?你如果是个男人的话,你出来,我们两个决斗,好不好?不要把大家都拖进去,好不好?这个刘邦肯定不答应,对不对?项羽是什么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力能扛鼎,他们两个要是决斗的话,项羽一巴掌就把刘邦的脑袋给打下来了,怎么能够决斗。刘邦就咯 咯 咯地笑,小兄弟,我这个人喜欢斗智,不喜欢斗勇,你少来这一套。项羽说,你出来说话,刘邦说,我出来说话,刘邦就打马向前,说项羽你不要太嚣张,我刘邦来征讨你,那是正义之师,因为你犯下十项大罪,然后一条一条开始数。项羽哪受得了这个,勃然大怒,拔起弓箭,一箭射过去了,正中刘邦的前胸。这个刘邦中箭以后,他会本能地弯腰,他这个地方中箭了,他本能地一下就弯腰下来了,弯腰手就扶住了脚,然后他大喊了一声:臭小子,你射了我的脚,实际上是射到胸了,反应之快,回去了。 

                        回到军营,这个伤很重。那么大家都说那不行,你不能养伤,赶快敷点药,你出来再巡逻,然后刘邦敷点药,然后坐上战车又在军营里面巡逻,表示我没事,稳定军心。 

                        所以这个故事它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很能清楚地看出项羽所表现出来的确实是韩信批评他的匹夫之勇,你两个集团军在作战的时候,你搞什么单打独练、决斗这种事,想不出招来了。刘邦确实在智力上更胜一筹。所以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刘邦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第四个原因,这第四个原因是在强敌面前保持昂扬的斗志,又有随即应变的方法。


                      20楼2006-08-07 13:23
                      回复
                          刘邦夺取全国政权以后,曾经和他的群臣一起议论,我刘邦为什么会成功,项羽为什么会失败,他的功臣们提出了一些原因,但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这条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下集,汉代风云人物《刘邦之用人之谜》,谢谢大家


                        22楼2006-08-07 13:24
                        回复
                          看易中天评刘邦和项羽 
                           刘邦用人之谜 

                            内容简介: 

                            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难得,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其次,虽然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但从敌对阵营中的跑过来的人,像从项羽军中跑来投奔的陈平,他该怎么安排,是用还是不用? 

                            刘邦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从敌对阵营中投降过来的人他敢用,那么,得罪过他的人,和他有矛盾的人,他会不会怀恨在心,找到机会就一定报复呢?刘邦想夺取天下,但是他有很多地方比不上他的对手项羽,面对投奔过来的陈平、韩信等人才,他是靠隐瞒自己的短处,从而争取到他们的拥戴吗?刘邦在吸引人才上有自己的长处,比如韩信、张良、陈平,这些人都是从项羽军中投奔到刘邦麾下,但是使用他们的时候,刘邦的态度是什么?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敢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吗?


                          23楼2006-08-07 13:24
                          回复
                            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 

                              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这是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


                            25楼2006-08-07 13:26
                            回复
                              第三个特点,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欢迎,欢迎。比方说韩信,比方说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当时陈平来投奔刘邦的时候,他是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于是刘邦“大悦之”,非常高兴,然后问他说,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呢?陈平说,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面的老资格的将领不服。就开始嘀嘀咕咕了,说我们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项羽那边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坐在一个车子上面,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26楼2006-08-07 1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