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吧 关注:5,245贴子:69,597
  • 4回复贴,共1

怎样看待作者笔下的林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冲是整个《水浒传》里的重要人物,出场顺序仅次于鲁智深之后,多年来在舞台戏曲和影视作品中,林冲都是毫无疑问的正面形象。但是,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观点开始置疑起林冲的人品,特别是比如吴闲云评水浒的观点里,强调了林冲很多“人品缺陷”。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探讨必要的。
林冲做过的事情中,有三件事情我觉得不太好理解:一,为何非要主动休妻?二,为何要过于谨慎对待洪教头的挑衅?三,为何要在晁盖等人甫一上山之际就动了杀掉王伦拥戴晁盖之心?
一个个分析。第一,林冲自称休妻是为了避免妻子日后遭遇不测,因为自己一去沧州服刑,不知道何时能回东京,以及是否能平安回来。所以,林冲休妻的本意,可以理解为:林冲怕自己短时间回不来,所以林娘子被白白耽误,为他而守活寡,他希望林娘子和他“离婚”后,立即找一个“好人家”嫁出去,这样,林娘子下半生有了别的好男人做依靠,也不必担心高衙内欺负她(因为她又成了“有夫之妇”)。但是,既然张教头和林娘子已经明确说了不会改嫁,一心等待林冲回来,实在不行,就是为林冲一生守节也在所不惜,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林冲竟然仍旧坚持非休不可,这就难免令人生疑了:难道林冲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以后高衙内之流即使纠缠林娘子不放,也就此可以和他林冲无关吗?如果是这个动机而提出离婚,无疑是一种“自保”的私心了。
第二,林冲主动去投奔柴进,但俩人事先并不认识。素昧平生,只是互相知晓对方名头而已,可以说毫无交情。柴进对待林冲,一开始就显得很慷慨大方,并无虚伪客套的东西,而柴进当时的地位,远高于已经沦为罪囚的林冲。但林冲不知道是过于自卑还是有别的意图,面对洪教头明显的挑衅显得过分退让,似乎是在试探柴进的底线,让人觉得林冲未免精明过头了。对待洪教头的反复过程,我觉得一定程度是对柴进的不信任,既然如此,你又何必要主动去投奔柴进呢?站在柴进角度去看林冲,定然会觉得林冲是个很不爽利之人吧?
第三,林冲和晁盖也是素不相识,为何林冲忍受王伦多时,偏偏在晁盖等人一上山,就起了除掉王伦拜晁盖为首的念头?难道说“英雄惺惺相惜”不需要理由?我觉得除了吴用的挑唆因素外,林冲本人的动机只有一个解释:为了发泄自己长期遭到王伦冷遇的怒火,并且及时投靠他认为能力和威望更高的“强者”晁盖。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林冲已经成为了占山为王的强盗了,他的思维逻辑也就带有强盗逻辑的鲜明色彩了,那就是:不管先来后到,不管人品道义,不管手段方式,只认能力上的强者为尊。
其实这也是整部《水浒传》最大的问题。作者无形中一直在津津乐道于宣扬这种“谁本事大就听谁的,谁武功高就听谁的,谁胆子大、杀人劫财多谁就是老大,谁屁股后面跟随的随从势众谁就是山寨之主”这样一种强盗世界里特有的思维逻辑。强盗逻辑,最大的特点是:强词夺理,凡事仅仅以个人利益为唯一出发点,而且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手段往往是明火执仗的残忍。在关于强盗逻辑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王伦、林冲和晁盖吴用等人,并无本质区别,区别仅仅在于表现形式和程度。王伦首先对待林冲,用的就是强盗逻辑,后来对待晁盖等人,用的也是强盗逻辑,这个没有问题;晁盖刚上山时,庆幸于王伦表面上的热情款待,曾一度流露出感恩戴德的忠厚心态,但一等老奸巨猾的吴用点破实情,立即表现为对吴用挑拨林王内讧的言听计从,并未觉得这样的挑拨有何不妥之处。所以,晁盖、吴用等人,用的同样是强盗逻辑,只为自己占据山寨为快,哪管他人死活。林冲呢?同样也是被强盗逻辑所摆布:林冲心底里,是不甘心居于王伦及杜千宋万之下的,但却甘心受晁盖吴用差遣,为何?很简单:林冲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名气,大于王伦杜千宋万,却在胆略和造反贡献方面,小于劫了生辰纲且人多势众的晁盖一伙。“有奶便是娘”,“欺软怕硬”,正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1楼2011-09-19 12:10回复
    我觉得,作者在描绘火拼王伦前的林冲时,还比较客观,基本用的是白描写法,既没有贸然表示赞赏,也没有明显流露出批判味道。但是,到了“火拼王伦”这一节,作者思想立场偏向于林冲和晁盖吴用等人而贬低王伦的色彩就很明显了,他把林冲和晁盖说成是“英雄惺惺相惜”,言下之意王伦就是那种“本事不大架子不小”的酸腐文人,当然要除之而后快。这就是严重的偏见,而这种偏见来源于作者,是一种典型的强盗思维:在强盗的价值观里,单纯的能力、本事、力气、武功包括财富是高于一切的。林冲眼里的王伦,之所以比不上晁盖,就在于此。可悲的是作者竟然也这样看,这就跟《三国演义》能指出袁绍公孙瓒是军阀而要为刘备这种同样的军阀拼命遮羞一样可笑。
    对待林冲这个艺术人物,我们读者或者观众需要具备辩证法的眼光,看到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而不是强调一点,不顾其他;比如因为他武功高强就觉得他在为人处事准则上十全十美,以及因为他有某些性格缺陷就简单地否定他的基本人品。
    林冲在柴进庄上和洪教头的那番对打,看起来情节很平常,因为大家注意力都被主要反面配角洪教头给吸引过去了,洪教头的自以为是和能力不强的弱点暴露无遗,读者无形中反而忽略了这个环节中两个更重要的人物:林冲和柴进。作者描写这场林冲与洪教头的对打总是有他的创作用意的吧?除了制造出一个林冲和柴进初次结识的情节外,一定也有刻画梁山主要人物性格的作用吧?
    林冲是刺配途中路过柴进庄园,有意主动结识柴进的,原本以为碰不上柴进,还挺失望,后来幸运地赶上了。那么,林冲主动想要认识柴进,主要目的何在呢?以他当时犯人的身份看,显然更接近于希望得到柴进的一些物质照顾和好处,并非完全出于江湖义气而想和柴进交朋友。这个结论应该没有问题。
    接着,洪教头出现在众人面前,毫不客气地坐了林冲的位置,而且当着众人的面奚落了林冲,显得非常无礼。林冲当时的表现是唯唯诺诺,一言不发。这还是符合林冲一贯脾气的。
    但是,比武时候出现奇怪现象了。林冲戴着枷和洪教头刚比划没几个回合,突然跳出圈外自称“权当输了”。如果说林冲为了柴进面子,不想和洪教头争一个高下,何必还要说这样的话呢?这话的意思分明是林冲很希望和洪教头打的意思,潜台词是:我戴着枷和你较量,我本事施展不出来。不公平。所以柴进立即建议公差解了枷。
    刚解完枷,柴进就拿出一锭25两的大银作为彩头,相当于人民币7500元的购买力。此时作者写了一段林冲的心理活动:“柴大官人只想我赢他。”于是拿出真本事,赢了洪教头,也得到了这锭大银。其实林冲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柴进故意把银子丢在地上,使用的是激将法,他在观望林冲和洪教头谁更厉害,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并不是一心只希望林冲赢。
    上述活动概括起来,我认为:林冲表面上对洪教头特别客气甚至恭敬,口口声声“不敢”比武,实际上内心里还是希望比武战胜洪教师,以得到柴进垂青的。尤其是柴进的大银一拿出来,林冲战胜洪教师的动力明显就更足了。这些事实足以说明林冲性格里比较精明的一面。
    但是我不得不指出:精明本身不是大缺点,但小事精明而大事糊涂就不应该了。林冲在到沧州以后,通过李小二报信得知,陆谦和另一个疑似富安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沧州,私下里宴请过牢城营的管营和差拨,并且有现金贿赂。但林冲怒气勃勃找了几天陆谦没找着,就自己把这件特别危险的事情给淡忘了。就算林冲以为陆谦富安已经回东京去了,可是管营和差拨这两个人就在他身边啊?这两个人已经有和陆谦勾结的铁证了,陆谦露面的事情才没过几天,管营突然差遣差拨送林冲去草料场任职,这是任何一个有简单头脑的人都不难分析出的阴谋,林冲居然临走前对李小二夫妇说“却不害我,给我个好差事”这样的糊涂话,难道一点常例钱就能让林冲起码的警惕心也丧失了?
    


    3楼2011-09-19 12:10
    回复
      2025-05-22 14:16:21
      广告
      古语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一切小人心里,宁可我负天下人,忽使天下人负我,任何事情都应该是只利己,不利人才合理,岂不知君子待人以诚,大丈夫当敢作敢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小人横行,一句简单的事情,普通的话语都可以曲解成阴谋诡计去了,很明显楼主就是其中之一


      IP属地:湖南5楼2011-09-19 14:31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1-09-28 11:05
        回复
          LZ,以你这样的理解能力。这样跟你说吧,心态不同。看待事情的结果也不会相同。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英雄所见略同”但至于谁是英雄。那也要看你的认识了


          8楼2011-10-01 1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