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身居茶寮吧 关注:118贴子:6,732

西藏民俗 --礼仪习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昭寺前磕长头的佛教信徒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7月2日,我们在大昭寺门前看到了数十位佛教信徒在原地磕长头,他们的虔诚,他们的忘我,以及起起伏伏的场面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宗教的神秘和力量。


1楼2006-08-08 20:21回复
    磕长头分行进中磕长头和原地磕长头两种,其基本姿势都是一样的: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2楼2006-08-08 20:22
    回复
      姑娘长大了要“上头”

       在西藏一些地区,女孩子年满17岁,即认为进入成年期。此时,父母要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举行仪式的时间一般在藏历年初二那天。举行仪式这天,父母为女儿准备好美丽的服装和各种装饰品,并邀请一位有化装专长的妇女来替女儿梳头打扮。在牧区女孩子小时候梳两条辫子,十三四岁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梳五六条辫子,到了17岁“上头”时,就得梳几十条辫子。这种装扮,象征已经成熟,是男青年可以追求的一个标志,有了这种标志的女孩子,男青年就可以向她求爱了。因此,举行“上头”仪式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并郑重告诉姑娘,从“上头”这天以后就是大人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像个大人的样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稳重些。


      3楼2006-08-18 13:32
      回复
        磕头、鞠躬

        磕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和磕响头三种。磕长头时两手合掌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磕响头时还有一种磕头方法,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

          鞠躬
          对长辈或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有时也合掌与鞠躬并用,对尊敬者合掌要对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4楼2006-08-18 13:33
        回复
          走亲戚

           走亲戚似乎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习俗,但是,这看似简单的亲属互访行为,却被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域的人们,依照各自不同的情况,迥乎相异地演绎着。我自小生活的农村,似乎每一天都能在曲径婉蜒的村陌上看见背着柳条背筐,穿着较平素要干净、整洁的衣服,匆匆忙忙地走亲戚的人。他们所要去的那一家或许正在举行隆重的婚礼,或者请来寺庙里的喇嘛,正在为死去的亲人超度亡灵,要么来了一位在异地工作的儿女,除此之外,便是有求于这一家什么事的。总之,走亲戚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

            虽然我生活过的那片村庄偏僻而且仍旧贫困和落伍,但是,三十多户人家里却有近十户人家的孩子在拉萨或其它的大城市工作。因此,每每他们中的谁回家探亲或探完亲要返回城市时,许多亲戚便前来探望。这种探望的背面绝无隐匿巴结或渴望获得些什么的不纯的目的,而是已然成为这座村庄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一种叫人感到亲切的风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照应的一个极好的方式。

            前来探望的每一位亲戚一律背着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才背的黄色的柳条背筐,也一律用一件衣服或其它什么布遮盖着里面谁也看不透、却也能猜出一二的东西,手里却不约而同地拎着一只八磅的暖瓶和一个大小适中的塑料桶,不消说,是浓香的酥油茶和上好的青稞酒了。这两件东西在走亲戚时无论如何是少不了的,如同内地的某些民族在走亲戚时手中总少不了一两瓶陈年老酒一样。

            看望从远方来的客人时,一进门似乎是谁明文规定过似的说一句大意为“回来了?”的亲切问候语。主人一面一脸埋怨地责备说:“总是烦劳你们,何必来呢”之类的客套话,一面赶忙上前将客人背上的柳条背筐抱下来,放在一边,让座倒茶。客人一落座便与主人家的从异地来的干部之类的人谈一些轻松的话题,且不断地从自带的暖瓶和塑料桶中给主人家的老老少少们倒茶、敬酒。这样,寒暄了二三个小时后,有事儿要回去张罗的便尽力推脱主人留他吃饭的邀请,请主人将自己带来的柳条背筐里的东西收起来,但自己却坐着或起身将剩在自己暖瓶里的茶和塑料桶里的酒倒空,并不去帮主人腾柳条背筐里的东西,似乎是耻于自己带来的东西之廉价似的。这一点与其它一些民族是很有些不同的。在我的故乡,即便有什么好东西带来了也不宣扬,只是说一句“请把柳条背筐里的东西收下”之类的话。主人在这时,一面反复地说“何必这样客气,总是带那么多东西来”,一面将亲戚带来的柳条背筐抬到自家的储藏室,—一地把一支风干的肥硕的羊腿、一坨淡黄色的新鲜酥油、一些自家油炸的食品之类的东西收起来。但也并不将柳条背筐弄空,比如亲戚们带来的食品或鸡蛋总要原封不动地留几个在里面。这是很需要注意的一个禁忌,谁要把亲戚们带来的东西全部腾空,那么不好的名声就会很快在全村内张扬开来。即便没有犯忌,也还要根据对方家境的好坏或所紧缺的东西,从自家拿出些放在客人的柳条背筐里,作为还礼。这种还礼可能在城市人的眼里是不足挂齿地廉价,它也许是几棵刚从城里带来的新鲜的大白菜或水果,或是一块砖茶或几件小孩穿的衣服,但在仍旧落后的故乡却算得上是稀罕物了。主人从亲戚们的柳条青筐中取出东西时还要在心中牢牢记住,以便下次到他们家走亲戚时也带去价值相当的东西,以免失礼。在节日是里走亲戚一般都很从容,应主人的挽留要呆到很晚,喝酒、谈笑、唱歌是少不了的内容,直到月高星疏,人们才在前来接应的孩子的搀扶下醉意朦胧地与主人告辞,回到各自的家中。

            孩童在走亲戚的这一习俗中却是一个极为次要的角色。在我的故乡,走亲戚时最不情愿带着孩子一道去的,大致是每一家都有三四个孩子,且一个比一个顽皮捣蛋的原因,到客人家几乎无人心甘情愿地把孩子带来,主人也从不过问孩子没来的原因。有时候孩子哭着喊着要求一同去,拗不过,便一路训斥而来,一进主人家门的第一句极有可能就是“不让他来,他偏来”之类的责备怯怯地躲在自己身后的孩子的话,来消释别人对自己的不解和嘲笑。所以,孩子们总是在父母所在的那一家门口徘徊,等着谁发现了他们而叫他们进来吃饭或给他们一些糖果,胆子大些的孩子会径直走进主人家,假装不知道似地问主人“我爸妈在你们家吗”,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好吃的东西。


          10楼2006-08-18 13:36
          回复
              凡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都喜欢缝制一顶或几顶大小不等的白布或白细帆布帐篷,以供赛马、办喜事或夏秋季节玩耍之用。这类帐篷可小可大,小的只坐几个人,大的坐几十个人,在缝制的时候,同样是以布的口面宽度作正幅,视正幅多少块定帐篷的大小,裁剪的方法,与裁剪牛毛住帐料子相同,正幅也兴单数,撑帐木杆也是单数(但也有个另帐梁不用木杆而是采用粗绳,缝一层布在绳表就行了)。至于缝帐用线,有的用结实的白棉线,有的用牛毛细线,还有用缝纫机线扎的等等。此类帐篷还可供人观赏,多在帐篷顶部画上鹿或花样图案;在帐顶部下方的周边镶嵌上很协调的兰、红、黄、黑、绿等多色布条;在帐篷墙布四周绘制八宝图等多种图案,看去美丽极了。
              无论进入那家帐篷,一眼但知家产多少和主妇勤劳或懒散。虽然帐篷有大小之别,只要有位勤劳又会安排家务的主妇,其家定能使你赏心悦目的。帐内陈设大致是这样的:帐中打半人高的土灶,灶上可放锅、壶之类,灶的两边各留一个掏火孔和灰坑,便于烤火或放茶壶。帐篷上方,从左至右整整齐齐地堆码着牛毛布质或牛皮质的口袋;在牛皮口袋的底部镶嵌有红、绿、黑等几色做成“十”字样式的花纹。藏民通常将口袋倒着堆码,并把口袋底部朝向帐篷门口,且口袋里装得鼓鼓的,给人一种富裕之感;有的家庭在口袋上面盖夏让(牛毛织的晒布)有的在夏让之上又放毛毡之类。在帐篷左上角挂有地铺,从地铺向下,放有木桶、锅、壶、酥油桶、奶桶等家什;再往下至住帐左下角,砌成小弧形,里面堆话牛类(燃料);住帐右边的地面,放有加工糌粑的磨子或随便放上几张羊毛垫,供主人或来人坐用。多数家庭用土饼或牛粪,在住帐四周砌尺多高的挡风墙,特别是冬季里显得暖和此,东区的乡民,有些家庭则用大黄杆做筋,将稀牛粪涂抹在编织成板状的大黄杆外面,冻了跟木板一样,再把几块在黄板合拢来做成箱或柜,心放物件也很不错。按草原人的习惯,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凡牛羊马无草吃了,就必须收帐迁场。但土灶是固定不动的,临走之前,在灶眼上盖块石板或土饼,返回时仍可再用;一般情况都是自归原位;万一要改变住地,想搬到原来有人住过的位置上,同时也知道原主人又不来此居住了,那么,新户可以住此地,但是必须将土灶撤了重打,决不能在他人用过的旧灶上煮吃的。这是当地的习俗。另外,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是帐门朝东而撑立。这是永无不变的定理。有的住户,在帐篷绳上拴经幡随风吹拂,必出啪啪的声响。


            14楼2006-08-18 13:37
            回复
              雪域放生习俗

                “放生”是藏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习俗,属于民俗宗教活动范畴,各地表现形式大致相同——生灵放归大自然,任其自生自灭。

                放生的由来  
                在藏族地区,很多习俗都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放生也是如此。据藏族历史记载,西藏古代盛行的原始宗教是本教,也称黑教。“最初流行于后藏阿里一带,后自西向东传布到西藏各地。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


              30楼2006-08-18 13:41
              回复
                找回失落的灵魂 作者:廖东凡 



                 我从门巴族朋友益西平措那里,记录了一首非常有意思的“招魂歌咒”。他告诉我,墨脱门巴人认为:一个人病了,时冷时热,神志不清,就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走失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迷了路,遇到了障碍,被高山阻挡,被急流隔断,被磐石压住,过不来,要请“包乌”(神汉),“包姆”(女巫)降神跳鬼,请求神灵鬼怪帮助把病人的灵魂找回来。


                33楼2006-08-18 13:44
                回复
                  错那巴族祭神的旗


                  34楼2006-08-18 13:45
                  回复
                    (唱)索一
                     我把肉体寄存给泥土
                     要的时候你可得还啊;
                     我把骨头寄存给石头,
                     要的时候你可得还给我;
                     我把鲜血寄存给江水,
                     要的时候你可得还给啊;
                     我把脑浆寄存给雪山,
                     要的时候你可得还啊;
                     我把眼睛寄存给日月
                     要的时候你可得还啊
                     我把体温寄存给炉火,
                     要的时候你可得还啊;
                     只有心我自己得带走,
                     这是什么地方也不能寄!

                     请神啊! 请神啊!请神!
                     头一个请天上的神,
                     请来天王旺波结青做客人;
                     第二个我请大地的“赞”,
                     请来地王赞轨钦波做客人
                     第三请大海的神龙,
                     请来龙王佐拉仁钦做客人;

                     请神啊!请神啊!请神
                     左边请来神异空行母,
                     右边请来威猛护法神!
                     前面请来战神男神和女神,
                     请来贡布尼玛纳波做客人;
                     请来佛母汝示扎支做客人,
                     请来吞吃日月的煞青热乌拉做客人,
                     请来玛吉班典拉姆做客人,
                     请来铁医之神,唐吉多吉纳布做客人,
                     请来扎日山神辛穷青波做客人,
                     请来整个西藏的保护神做客人,
                     请来白玛滚的保护神做客人,
                     请来多吉扎松做客人,
                     请来次仁结啊雪山神女做客人。

                     请吃吧!请喝吧!请喝吧
                     这里有净水一百碗,请喝吧!
                     这里有甘露一百瓶,请喝吧!
                     这里有蔓加酒一百筒,请喝吧!
                     这里有牛奶一百杯,请喝吧!

                     请收下!请收下!请收下!
                     这里有花朵一百束,请收下!
                     这里有藏香一百支,请收下!
                     这里有果子一百盘,请收下!
                     这里有食物一百种,请收下!

                    错那门巴族的神汉


                    37楼2006-08-18 13:47
                    回复
                      这是一首招魂的经咒 有着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原始宗教色彩,但我每读一次,都感到其中很有些深意、新意,有很多发人深省,令人感动的意思。我总觉着它是一部很有价值,很有思想内涵的民俗学作品,它生动地表达了这个古老民族,这个喜马拉雅深山绝域中的善良人民朴素的宗教观、神灵观、生命观,还有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一首古朴的诗,一首生命之歌,它表达了门巴族人民对生的热爱,对死的抗争,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和向往,以及顽强的和疾病作斗争的决心和毅力。歌咒里的鬼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和人一样实实在在的物体。人们为了找回自己的灵魂,就不厌其烦的和它们讨价还价以物易物,等价交换,用动物的血换回人的血,用动物的头换回人的头,用动物的灵魂换回人的灵魂。对门巴人认为能沟通鬼神的“包乌”(神汉)“包姆”(女巫),他们似乎真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之间的中介,他们煞有介事扮演了自己特定的角色,非常认真地进入了鬼神的环境,仿佛不惜生命的代价,真的经历千辛万苦,去寻找病人的灵魂,仿佛从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一趟回来。不管病好了也罢,病亡了也罢,灵魂找到了也罢,找不到也罢,鬼神见到了也罢,见不到也罢,总之他们在老百姓的眼里就变得更神了,他们得到的猪头就更多了。总而言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社会,实实在在地反映了门巴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观念。


                      39楼2006-08-18 13:48
                      回复
                        西藏民间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脂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40楼2006-08-18 13:49
                        回复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驱鬼所用的破罐里盛放着各种食物和麦秸


                          41楼2006-08-18 13:49
                          回复
                            吃“古突”是全家最热闹的时候,尤其吃到面团的人总会引起所有人的注


                            42楼2006-08-18 13:50
                            回复
                              后藏日喀则藏历初三风俗

                               西藏后藏重镇日喀则每年藏历初三有三项传统的风俗活动:仁隆——登山敬神祈福、赛马表演、曲隆——祭水龙王。
                               
                                仁隆——登山敬神祈福
                                曾几何时,我偕同母亲、弟弟在藏历初三登山敬神祈福。那天凌晨,寒气袭人。朦胧的月色下鸡鸣犬吠声此起彼伏。我扛上“务新”(在约3米长的树枝上挂五色经幡,在经幡下端书写家庭成员的属相祝其运气上升),母亲拎着“桑古”(状如褡裢两边各装“桑”—燃桑烟的植物,后藏人多用柏树枝和“切玛”—糌粑粉拌酥油的小袋子。),弟弟背着装满酥油茶的暖瓶同左邻右舍的人们一道朝尼色日山走去。来到山脚下,只见从山腰早有打着手电筒逶迤而行的人们,那情景宛若火龙在蜿蜒爬行。我们艰难地登上了敬神的山顶。只见晨曦微露,山顶上人头攒动,桑烟氤氲。母亲不顾疲劳燃起桑烟,浓烟升腾后她把“务新”拿到桑烟上熏一会儿,祛除秽气。然后,吩咐我将“务新”插在有许多“务新”的高台上,母亲在一旁喃喃祈祷。同样,人们竖好“务新”后都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众生平安、天下太平……。随后,我们与同来的人手握一把糌粑粉朝扎什伦布寺站成一排,众人齐声道:嗦(同时举起握着糌粑粉的手挥一下)……嗦……嗦……拉加了!(神胜了)向空中用力抛撒糌粑粉。接下来互相敬“切玛”,被敬者用手撮一点糌粑粉朝上撒一点,留少许舔一下,相互用糌粑粉在对方肩头点一个白点(用糌粑粉点一个白点是后藏人的习俗,近似献上哈达。)同时道祝辞:“祝吉祥如意!愿来年此时能健康地相聚”。完成了以上仪式,我们才坐下来饮茶吃食品。弟弟好奇地问母亲,为何要到山上祭神?母亲告诉他:在山顶煨桑插“务新”祈祷,就会得到神灵的保佑,人的福运就会上升,在新年里将一帆风顺……。我们吃饱喝足恢复了体力,便下山了。在路上,母亲遇见熟人就敬“切玛”并在其肩头点上白点,祝其吉祥。有时,母亲还把糌粑粉抹到熟人头上,愿其健康长寿、白头到老。我们回到家歇一会儿骏马忙着去看赛马。

                                赛马表演
                                藏历初三早晨,穿着一新的人们扶老携幼,潮水般涌向仅次于宗山背面的赛马场。据说观看赛马表演,人的运气就会上升。因而人们几乎是倾巢而出。赛马表演队的成员大都是郊区的农民。他们头戴穗子装饰的“索夏”(蒙古帽),身着古式装束,背着长枪,挎着弓箭,俨然是骁勇善战的古代骑士。赛马表演依照惯例仪式后拉开了序幕。这里的赛马不同于藏北草原上的赛区马争名次。表演的内容主要是类似马术和骑射表演。在解说员风趣幽默的讲解中,骑手们开始表演。他们轮番表演在疾驰的马上弯腰拾哈达,从飞奔的马上取枪射向挂在杆上的气球……有的年轻骑手骑术高超,频频射中目标。解说员便以夸张的言辞大加赞叹,骑手更加得意地炫耀骑术,观众们报以热烈得喝彩。而有的骑手驾驭不住狂奔的烈马弄丢了华丽的帽子,慌乱中未射中一枪。此时,解说员趁机以诙谐的语言善意地调侃骑手,引得观众捧腹大笑。骑手显得狼狈不堪,只好重抖精神准备下一轮发挥水平挽回面子。赛马场上高潮迭起,观众们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赛马表演结束后,骑手们右手抓一把糌粑粉高声道:“嗦……嗦……嗦……拉杰了!祝福人们吉祥如意”。之后,神气十足的骑手们浩浩荡荡地离开赛马场。意犹未尽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品茶喝酒,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

                                祭水龙王
                                下午我们又前往郊外的年楚河畔祭水龙王。人们在河边的树枝上挂上五色经幡和写着家庭成员属相愿其运气上升的五色纸条。母亲燃起两堆桑烟:一堆是柏树枝桑烟,另一堆是茶叶拌酥油桑烟。在桑烟中将经幡熏一下便挂在树上。在袅袅腾起的桑烟中人们虔诚地祈祷:敬请水龙王享用!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众生平安……随后人们同在山顶敬神一般,手抓一把糌粑粉朝扎什伦布寺站成一排,祈祷后抛撒糌粑粉……之后,人们饮酒歇脚。返回的路上遇到熟人便敬“切玛”并在其肩头用糌粑粉点一个白点,道貌岸然一声吉祥如意。至此,初三的风俗活动方才告一段落。


                              46楼2006-08-18 1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