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道此典何意,张先生是不会这样写的。
可是现在除了研究人员,好像知道纳兰的人很少了。我曾跟一个在读中文系大四(本科)的朋友谈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她摇头表示没听说过这个。我只好这么解说纳兰的身份:还记得陈道明演的那电视剧《康熙大帝》吗?还记得里头有个奸相明珠吗?——纳兰性德就是明珠的儿子!
经我这么一说,她便恍然。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不知道一个“以词独步300年”的大词人,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课本的问题——课本根本不选也不介绍纳兰性德的词。一直以来我们的课本只重视被选诗文的“思想价值”,看其有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没有抨击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等等。有一首诗大家一定记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其实只是二流诗人的二流作品,却只因具有那种“思想价值”,居然成了小学课本的保留节目,就连那些纯咏山水的诗文,在分析其“中心思想”时也硬要套上“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套子。实际上李白杜甫们在面对“大好河山”诗兴大发之际,未必想得到这是“祖国的”。
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其实,文学艺术是不该从阶级的角度来分高下的。正如“境界无大小”(王国维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都是同样的绝纱的境界,思想感情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是真挚美好的感晴,不管是抒写爱情友情还是抨击统治阶级,都应拥有同样的地位。
梁羽生颇钟爱纳兰容苦,在他的小说《七剑下天山》中把纳兰写成一位“丰神如玉,潇洒如天上仙人”的俊朗少年,正合清人惮挽纳兰之诗句“销魂绝代佳公子”。最近香港大导演徐克把《七剑下天山》拍成了电影,书中的纳兰公子很可能由偶像男星饰演。从影视角度来看,纳兰大有挖掘价值:又是皇帝宠臣、宰相公子,又是俊美痴情、文武双全,想拿来拍清宫秘史戏、武打爱情戏都是上佳戏料,可怎么一直没人动纳兰的脑筋呢?——这回可好了!纳兰容若有可能借着徐克大导演的东风而再次名闻天下。性德若地下有灵,料也会乐不可支了。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道此典何意,张先生是不会这样写的。
可是现在除了研究人员,好像知道纳兰的人很少了。我曾跟一个在读中文系大四(本科)的朋友谈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她摇头表示没听说过这个。我只好这么解说纳兰的身份:还记得陈道明演的那电视剧《康熙大帝》吗?还记得里头有个奸相明珠吗?——纳兰性德就是明珠的儿子!
经我这么一说,她便恍然。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不知道一个“以词独步300年”的大词人,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课本的问题——课本根本不选也不介绍纳兰性德的词。一直以来我们的课本只重视被选诗文的“思想价值”,看其有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没有抨击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等等。有一首诗大家一定记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其实只是二流诗人的二流作品,却只因具有那种“思想价值”,居然成了小学课本的保留节目,就连那些纯咏山水的诗文,在分析其“中心思想”时也硬要套上“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套子。实际上李白杜甫们在面对“大好河山”诗兴大发之际,未必想得到这是“祖国的”。
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其实,文学艺术是不该从阶级的角度来分高下的。正如“境界无大小”(王国维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都是同样的绝纱的境界,思想感情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是真挚美好的感晴,不管是抒写爱情友情还是抨击统治阶级,都应拥有同样的地位。
梁羽生颇钟爱纳兰容苦,在他的小说《七剑下天山》中把纳兰写成一位“丰神如玉,潇洒如天上仙人”的俊朗少年,正合清人惮挽纳兰之诗句“销魂绝代佳公子”。最近香港大导演徐克把《七剑下天山》拍成了电影,书中的纳兰公子很可能由偶像男星饰演。从影视角度来看,纳兰大有挖掘价值:又是皇帝宠臣、宰相公子,又是俊美痴情、文武双全,想拿来拍清宫秘史戏、武打爱情戏都是上佳戏料,可怎么一直没人动纳兰的脑筋呢?——这回可好了!纳兰容若有可能借着徐克大导演的东风而再次名闻天下。性德若地下有灵,料也会乐不可支了。